致写作者们的一张书单

当我们提起笔来,问题也随之而来:写作的技巧在哪里?写作是否要取悦读者?写作能维持生活吗?如果小说是虚构的,写作者的真实来自哪里?……

促使一个人开始写作的是什么?

雷蒙德·卡佛回答曾在他的情感世界留下了痕迹的事物,是他想要写的东西;T.S·艾略特说,他十四岁时受到爱德华·菲茨杰拉德翻译的《鲁拜集》启发,想用同样的风格写一些非常阴郁、邪恶、绝望的四行诗。

大多数人开始提笔写作的目的往往很单纯,记录生活的日常与非日常时刻,但当一部分写作者开始深入走进这扇“门”,随之而来的担忧也会产生:写作的技巧在哪里?写作是否要取悦读者?写作能维持生活吗?如果小说是虚构的,写作者的真实来自哪里?在这个深入的过程中,写作者还将面对一个巨大的拷问:我是否真的有写作的才能?

这是自媒体蓬勃,写作班林立的8012年,现在写作者们的困惑是否和过去的人们一样呢?如果你依然身在此“门”中,希望从已然取得普遍意义上成功的作家们身上汲取一些经验与建议,我们今天准备的这份书单,也许对你深入写作的世界会有些帮助。这张书单的作者们包括畅销书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都柏林文学奖获奖者、诗人、剧作家和现当代最好的华语作家之一,学院派与非学院派,感性主义和技术流,作家们倾囊相授,希望青年写作者们能解开创作过程中的困惑,也能获得鼓励与力量,继续行走在写作之路上。

科伦·麦凯恩

"允许自己愤怒。失败。短暂停顿。接受退稿。因崩溃而亢奋。学会重振旗鼓。心怀疑虑。承担自身在这世间的命运。"

《给青年作家的信》
[爱尔兰] 科伦·麦凯恩 著  陶立夏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8月

本书是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科伦·麦凯恩探讨写作和人生的散文集。在这本睿智、凝练、迷人、充满幽默感的书信集中,麦凯恩征引自己多年的写作和教学经验,从写作技巧、写作习惯、写作者面临的风险和陷阱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写作心得,同时也传达了自身对小说创作理论的深刻思考。

麦凯恩还借鉴了诸多其他作家关于写作的精彩阐释,对读者给出了直接而清晰的建议:比如构建最适合任务的背景,比如多构建对话。他的部分结论尽管不乏主观性,但对于有志于写作的人来说,这些娓娓道来的规训和劝诫,都是面对艰辛且充满野心的写作之路珍贵的友伴。

来自科伦·麦凯恩的提示: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以自问:你是否把人物塑造得太美好了?他们是不是太真诚?你有无赋予他们棱角?你有无“赋予他们缺点”?是否存在真实但糟糕(以及实在糟糕)的事?我们了解他们内心的魔鬼吗? 

人物必须要有自己的指纹。不要害怕把他们逼入困境。他们可以刻薄、不可靠、种族歧视、孤独、迷惘、愚蠢以及糟糕透顶——就像别的人一样。毕竟,这是真实的生活。最起码也是生活的再现。

不要让你的人物鹤立鸡群。不要让他们思想单一。确保比喻总是言之有物。

王安忆

“小说写的是物欲和幸福感如何赛跑,好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最终是将尊严、感情、自信都倾囊而出,以至精神陷于赤贫。”

《小说讲堂》
王安忆 著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8月

《小说讲堂》是作家王安忆的讲义汇编集,收入了她在大学课堂上开设“小说课程”及在不同场合讲座小说及文学课程时的18篇讲稿。

讲稿内容都是紧紧围绕着“小说”话题来展开:有对具体小说名篇的解读和分析,如《解读〈悲惨世界〉》《圣女娜塔莎——讲述〈战争与和平〉》;有对小说作家风格特质的专门赏析,如《虚构——谈苏童小说》《喧哗与静默——谈莫言小说》;更多的则是对小说创作环节中诸多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论述,关于小说与电影、小说的情节、小说的异质性、经验性写作,等等。这些话题所涉及的问题都很专门,但由王安忆讲来,则风格轻松、感受细腻、论述严谨,这要得益于作为小说家的作者对于小说文体的深刻理解和多年创作实践的积累。

如果说,文学家都是以感性为主的,那么同样的,王安忆对小说的评论及分析,也是感性色彩浓重的,重在体验和感受,而非理论归纳。这种体验式和赏析式为主的分析是非学院化的。

阅读这本书,乐趣和所得就在于,你会从一个小说家的眼中来重新定位这个文体,发掘和重塑小说的核心与构成,理解小说中现实与虚构相互依存的谜一样的关系,增进阅读小说的乐趣,产生创作小说的欲望……我甚至想,对王老师在复旦大学这门课的最好的考试就是让学生写一篇小说来作学业汇报,可能读者们看完本书,也会有此感受并跃跃欲试呢。

来王安忆的提示:

一是终点,即目的,就是说到达什么地方。用最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论的说法,就是“做什么”。有一位围棋九段,世界冠军芮乃伟,她写作了一本自传,从她的战略看,便是一个目的论者,最终就是要赢棋,勿论手段。作为一个目的论者,在设置目的地的同时就需决定出发地,反过来说,出发地其实也决定了目的地。

情节的又一要素是过程,就是相对“做什么”的另一方面,“怎么做”。如何从起始走向终局,于是就要设计路径。曾在电视里听足球教练徐根宝谈足球,说到中国队曾经输给日本队的一场赛事,他说,比分差得并不大,但过程一一他流露出非常遗憾的表情,即使是在竞技运动中,过程也是不能忽略的,我觉得他是一个真正懂得足球的教练。

斯蒂芬·金

写作不是为了赚钱、出名、找人约会、做爱或是交朋友。最终写作是为了让读你书的人生活更丰富,也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是为了站起来,好起来,走出来。快乐起来,好吗?

《写作这回事》
[美] 斯蒂芬·金 著  张坤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写作这回事》一部分是回忆录,一部分是这位畅销作家的小说课。这本极佳的非虚构作品,完整体现了作者的创作观点和方法。斯蒂芬·金的写作建议基于自己真实的写作和生活经历:跌宕的童年,初为作家的岁月,成名后与酒精的斗争,1999年险些命丧车祸——正是这次车祸让他发现了写作对他本人的意义:“写作之于我好像是一种坚持信念的行为,是对绝望的挑衅和反抗。”

《写作这回事》生动、幽默,还带着点自嘲,献给粉丝、作家和热爱好故事的人,将给所有读过的人带来乐趣和力量。

来自斯蒂芬·金的提示:

1、写作首先是为自己,其次才是为读者。

2、尽量不要用被动语态。

3、尽量不要用副词。

4、不要执着于语法的完美。

5、读,读,读。

6、别担心有人读了你的作品会不高兴。

7、关掉电视。

8、成功的两个秘密:健康,结婚。

9、一个字一个字地往下写。

10、坚持自己的风格。

11、删掉乏味的部分

12、不要让知识盖过故事

13、写作是为了快乐

14、以及更多……

雷蒙·格诺

雷蒙·格诺用了99种文体来写同一个的故事,使得《风格练习》成为让世人惊愕称奇的实验作品。

《风格练习》
[法]雷蒙·格诺 著 袁筱一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1月

《风格练习》是法国作家雷蒙·格诺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首次出版于1947年,1963年由伽利玛出版社再版时作了修改。这本书以九十九种不同的叙述方式,讲述了同一个故事:公共汽车上,有个年轻男子,衣着外貌有些乖张,与人发生争执,但很快就离开原地抢了个空座;之后不久,他又出现在圣拉萨尔火车站,与另一年轻人在一起,两人在讨论外套上衣扣的事情。

1949年,《风格练习》首次被改编成戏剧,在圣日耳曼德普雷的红玫瑰酒馆上演。1954年被改编成歌曲,在布鲁塞尔的口袋剧场演出。1980年再次被改编成戏剧,在蒙帕纳斯剧院演出,并在法国电视三台播放。二十一世纪以来,新的改编剧目每年都上演,还产生了各种语言的变体和滑稽模仿,在文学杂志和互联网上流传。

这本书已出版三十五种语言版本;其中,意大利语译本由著名作家翁贝托·埃科翻译。雷蒙·格诺用了99种文体来写99个简单的故事,使得这部小说成为让世人惊愕称奇的实验作品,也使得本书成为文学读本中最难翻译的书之一,幸好译者袁筱一写了一篇详尽解析的导言,可以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

来自雷蒙·格诺的提示:

让我们抓住牛角。又是一个平淡无奇的表达。瞧,这表达还不算太坏。如果我这样写:让我们通过其软帽上的绳子抓住这个长有长脖子的年轻男子,也许这样就很好,因为独特。也许就通过这个我能认识法兰西学院或塞巴斯蒂安一波旦街花神咖啡馆的先生们。但是为什么我就不能有点进步昵?写着写着我们就成了写手。这个表达着实不坏。不管怎么说得有方法。公共汽车车后平台上的那个家伙就缺少方法,因为他谩骂旁边的乘客,借口说每次趁别的乘客上上下下时故意踩他的脚。说他没有方法,更因为他抗议完之后,看到车厢里面有个空位置就赶紧跑去坐下了,就好像他怕挨揍似的。瞧,我已经把我的故事讲到一半了。我在想,我是怎么做到的。写作还是一件让人觉得舒服的事情。但最困难的还没完成呢。最棘手的。过渡。尤其是没有过渡的时候。我情愿就此停下。

达尼·拉费里埃

达尼·拉费里埃2009年凭借作品《还乡之谜》荣获法国文学界重要奖项——美第奇文学奖。2013年,他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成为四十位“不朽者”之一。

《穿睡衣的作家》
[加] 达尼·拉费里埃 著 要颖娟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1月

《穿睡衣的作家》是法兰西学院院士、加拿大移民作家达尼·拉费里埃的一部散文集。全书糅合了杂文式的思考与小说式的趣闻轶事,章节之间暗藏联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风趣幽默的无名作家肖像:“无名作家,正如人们说的‘无名战士’,穿着睡衣。”

全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子,讲述了作者写作第一部小说时的经历。第二部分是一份内涵丰富的新手写作指南,涉及故事开篇、观点表达、景物描写、自我批评、童年叙事等一百多个话题。通过这份指南,作者与读者分享了他私人的阅读体验和文学喜好,影响他写作生涯的不仅有荷马、博尔赫斯、加西亚·马尔克斯这类文学巨匠,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名字……

来自达尼·拉费里埃的提示:

问题是什么?古典作家的问题是,人们永远也不会看到他们工作的样子。人们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有过和我们一样的精神状态。我很想听维吉尔讲讲他在《埃涅阿斯纪》的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和他的老朋友贺拉斯之间的困难。我也想听听果戈理和普希金的创作对话——果戈理说,是普希金塞给他《死魂灵》的主题。注意,托尔斯泰和他年轻的朋友契诃夫之间可能并不是毫无互动。在这样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中,应该给年轻作家什么建议呢?首先,对他说,所有人都是这么过来的。然后,最好妥善保留这些草稿,因为在他的晚年,可能会有令人惊讶的发现,可能会发现他其实一直在重写这个故事,并且一次比一次才华横溢。正是在这幅绣布上,他刺绣了自己余下的人生。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我想,只有那种献身文学如同献身宗教一样的人,当他准备把时间、精力、勤奋全部投入文学抱负中去,那时他才有条件真正地成为作家,才有可能写出领悟文学为何物的作品。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著 赵德明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年10月

这是一部专门谈论小说创作才能和写作技巧的随笔集,由巴尔加斯·略萨写给一位对写作充满激情的青年小说家的十二封信组成。略萨在信中分享了自己一生的创作理念和阅读心得,广征博引八十多位作家近百部作品,包括塞万提斯、福楼拜、雨果、海明威、卡夫卡、福克纳、博尔赫斯、加西亚·马尔克斯、罗伯-格里耶、弗吉尼亚·伍尔夫、胡安·鲁尔福……对小说创作中一系列关于技巧和形式方面的基本问题提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见解。

来自略萨的提示:

朋友,未来的小说家,可能现在应该谈谈一个用在文学上的危险概念了:真实性。什么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实际上,虚构从定义上说就是谎言——一种非实在的伪装现实;实际上,任何小说都是伪装成真理的谎言,都是一种创造,它的说服力仅仅取决于小说家有效使用造成艺术错觉的技巧和类似马戏团或者剧场里魔法师的戏法。那么,既然在小说里最真实的东西就是要迷惑别人,要撒谎,要制造海市蜃楼,那在小说中谈真实性还有什么意义?还是有意义的,不过是这种方式:真正的小说家是那种十分温顺地服从生活下达命令的人,他根据主题的选择而写作,回避那些不是从内心源于自己的体验而是带有必要性来到意识中的主题。小说家的真实性或者真诚态度就在于此:接纳来自内心的魔鬼,按照自己的实力为魔鬼服务。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九久读书人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