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手房狂掉65万!
上海二手房连续两天无成交!
厦门、杭州二手房价同比下跌10%!
香港二手房直降520万港元!
南京学区房东都在抢跑!
深圳出台教育新政,“拯救”学区房!
……
最近,似乎全国的二手房市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温,买房人对二手房市场也陷入了深深的观望。
连跌2月!上海连续2天无二手房成交?
11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8年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
其中,北上广深二手房价集体下跌!一线城市二手房价,已经连降2个月了。
图片来源见水印
北京
首先是北京,二手房市场降温进一步加速,交易数据大幅下降。
楼市调控的大背景下,北京市场在今年8月就已出现一定房价松动,购房者的心态已经开始转化。
随后,9月份北京出台了公积金新政。
首付比例提高、获取高额度贷款周期变长、二套房“认房又认贷”等新规大幅压缩了公积金贷款的使用人群和使用额度,导致市管公积金占比大幅下降,商业贷款占比则被动大幅上升。
北京最新发布的具体的适用贷款政策
购房者处境再受刺激,于是也就加速了二手房市场的降温。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位于北京房山区建华北里的一套89平方米二手房,该套房最高价格曾高达300万,但目前只卖235万。挂牌价直降65万仍无人问津!
上海
近日,上海曝出连续两天二手房无成交的消息。但后经核实,其实是当地房管局未开放二手房数据。
11月23日部分城市成交情况截图
不过,上海二手房也确实不好过!目前“以价换量”已经形成。
据云房数据研究中心统计,2018年10月,上海二手房成交总量11990套,环比大幅减少14.31%;二手住宅均价53630元/㎡,环比下跌1.13%。
量价齐跌的上海二手房市场,看上去也不比北京好过。
图片来源见水印
我们再来看一张图:2017—2018上海二手房量价变动趋势。
2017年尤其是5月份以后,买卖双方进入到明显的僵持阶段,卖家不愿降价出售,买家处于观望态度。
“你不降价,我就不买。”
然而到了2018年,二手房价格指数一直呈现下滑的趋势,交易量却略有增长,也就说明,2018年的交易量是因为业主的降价换来的。
上海二手房市场“以价换量”已经形成。
仁恒降价7000/平米!南京二手房开启抛售模式
回过头来看南京。
链家数据显示,目前南京二手房成交均价为31030元/平方米,环比下滑0.1%。新增挂牌价环比下滑2.1%。
从数据上看,成交均价趋于稳定。但实际情况就是,朋友圈大量充斥着中介的降价急售房源,市场的中介门店关停的也不在少数。
图片来源见水印
在乐居南京统计的南京800多个小区中,有232个小区降价。热门板块河西、江北核心区等地的房价,也均出现了小规模的调整,单套总价降幅在2万到5万之间。
比如最近,河西海峡城一期有二手房挂牌价降到3.6万/平米!二手房报价逼近新房!
而据我爱我家相关数据显示,海峡城一期的二手房均价在42563元/平米,上一套成交在9月份,一套88平米房源,395万成交,单价4.5万/平米。
仅过去2个月,便有房源降价近1万/平出售!
不是个例!奥体板块,一套河西中二手房低于去年成交价60万出售!
就在今天,朋友圈某中介人员发布了一套仁恒江湾城的二手房信息,均价仅51000元/平米。
而链家网站上,仁恒江湾城的挂牌均价接近58000元/平米!足足降了近7000元/㎡!
而学区房方面:10月份,南京30所名校学区房中16所名校房价下跌或持平,拉力琅均降价。
整体虽比较之前有所回温,但还是难掩二手房市场的不景气。
(备注:挂牌均价数据来自于365指数)
教育新政!深圳学区房最后的倔强
近日,深圳突然出手,重磅宣布:深圳将以区级政府为责任主体,大力发展新型公办幼儿园,到2020年,全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要达到50%。
消息一出,舆论一片沸腾。深圳全力大建幼儿园,一年(2018)比重达到10%,两年达到50%,三部门联合出手,力度之大,来势之猛,震动全国。
事实上,深圳也是迫不得已。 截止2017年9月,深圳全市共有1683所幼儿园,其中民办占比高达96.3%,公办只有62所,占比不足3.7%。每年有超过一半的孩子没法入学。
抛开其他不谈,此次深圳的大调整对二手房市场或将产生新的影响。
公办幼儿园比重大幅提升,将可能增加“学位房”的新内涵。
在很多城市,“公办园”目前极为稀缺,能上“公办园”的非富即贵,整个公办园招生并不公开。未来公办园数量大增,就存在怎么分好蛋糕的问题。
小学、初中尚不能凭考试成绩入学(会加重孩子负担),幼儿园就更不能了。到那时,必然会采取划片、积分的方式就近入学,如果完全看积分,则房子权重必然会增加。如果使用抽签,也会在较大程度上承认房子。
此前的学位房,是指小学、初中学位。现在,幼儿园学位也将具有价值。教育影响房价的因素,将又增加一项。
毫无疑问,一些小区的价值,将会被高质量的公办幼儿园显著拉升。
部分内容来源于:首席财经观察、21世纪经济报道、刘晓博说财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