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饭圈化:相斥还是融合,这是个问题

电竞饭圈化的具体起点已不可考,按照通常说法,大概可以追溯到2015年《英雄联盟》大量韩国外援来华时期。

被饭圈文化侵袭的又岂止是电竞。

“守护全世界最好的某某。”

“抱走某某,求某家不带出场,我们不约。”

“你知道我家某某有多努力吗?”

看到这些句式,你是否会感到一丝熟悉。

几年前,这种风格的语句往往出现在微博娱乐圈营销号的评论区,或是如“路过的一只”等以“偶像”为主题的百度贴吧中。

操持此语系的主体是12到25岁的女性,她们视自己喜欢的偶像歌手为“本命”,以掌握话语权为目标,以气势上压制本命竞争者(的粉丝)为己任,以打榜、冲销量、控评为光荣。以一顶百,活跃在所有她们认为有必要做出宣传的地方。除了这些熟悉的句式,她们还擅用各类谐音词语、拼音缩写,及可以表达无数情绪的“微笑”“挥手”等表情。

呵呵

经过长时间的自我进化,名为“饭圈文化”的亚文化逐渐成型,并衍生出了亚文化独有的“饭圈语系”。值得一提的是,饭圈语系的具体内容往往因偶像所属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圈子争论的焦点也不太相同,大体上,对内争番位,对外争销量总是没错的。

暴躁的电竞原住民

同样是在几年前,随着电子竞技的崛起,专属于电竞的圈子也逐渐形成。电竞圈中,又按项目难易度生成了自《星际争霸》起,到《王者荣耀》止的鄙视链。这之中,按照游戏类型,圈子又分成了RTS、MOBA、FPS、FTG等细枝旁叶。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要讲个江湖地位。在不同游戏之间,玩家们为了一争地位,不惜口水,从游戏难度到历史,从玩家数到比赛奖金,都被拎出来比较一番;游戏内,战队历史、选手实力也是观众们茶余饭后喜欢谈论的话题。谈论起这些话题时,每个人都恨不得化身文学家,奇闻轶事如数家珍,老梗新梗张口就来。什么是“合格的‘星际’玩家”,哪个叫“若风巫师死亡一指”,东家的“旋转木马”,西家的“戊戌六君子”,全都门儿清。

完整的鄙视链(图片来源见水印)

整体而言,几年前电竞圈的讨论氛围,暴躁与诙谐并存。赢了狂吹,输了狂骂是常态,这个以男性青年为主体的圈子,保持着犀利且粗俗的语言风格,并成为了“电竞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按照正常轨迹发展下去,饭圈与电竞圈看起来永远也不会发生交集——它们的受众从性别上就有较大差异。但事物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原本交集有限的两个圈子,在不经意间发生了重叠。

电竞饭圈化的具体起点已不可考,按照通常说法,大概可以追溯到2015年《英雄联盟》大量韩国外援来华时期。彼时,中国《英雄联盟》项目经历了两年世界赛的折戟沉沙,众多战队纷纷开始寻找破局之策,从韩国买人无疑是最直接的。

金元政策下,各家的引援都很顺利,从世界冠军到俱乐部练习生,不一而足。相较于当时国内选手整体粗犷的“网瘾少年”形象,韩国外援在外形上要精致不少。当然,外形精致与否,是个可塑造的变量,是电竞选手“偶像化”的条件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真正掀起电竞饭圈化之势的主要因素有两点:俱乐部的推波助澜和饭圈粉丝的对外扩张。

电竞选手偶像化

职业化、正规化,资本入场,网络直播兴起,凡此种种,都将电子竞技的盘子越做越大。当产业体量大到一定程度后,瓶颈也随之而来——电竞爱好者们的消费意愿及活跃度是有限的。互联网的一切生意,归根结底都是流量生意,电竞产业也不例外,以男性青年为主体的电竞爱好者群体在社交平台上的活跃度并不高,消费意愿也有限。比起在微博上“应援”,他们更倾向于在贴吧里指点江山,这种以鞭策为主的交流方式自然也很难为电竞俱乐部提供收益。

电竞也是门生意,生意就需要挣钱,钱从哪来?传统上来说,俱乐部的收入主要依靠金主投资和广告代言,其余的还有比赛奖金、门票分成、活动酬劳、周边销售等。其中广告代言看重的除了战队自身成绩,还有战队的影响力,即粉丝的数量、活跃度、消费能力等,而周边销售就更直接了——那些做工并不如何精致的贴牌产品,目标用户唯战队忠实粉丝而已。当俱乐部管理者们意识到这一点后,有样学样的营销活动便拉开了序幕。

如何给一位电竞选手涂上偶像色彩,这之中大有门道。首先是人设,在饭圈中,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偶像在一切镜头前表现出的状态都是公司精心设计好的人设(只说普遍情况)。理论上,一个偶像群体只要人数够多,粉丝总会找到自己喜欢的那款,且不同于现实中动辄奉行大男子主义的直男们,完美包装后的偶像,看起来英俊、体贴,让人情不自禁地想掏钱。

照着这个路子,电竞选手们也被安排上了各种人设:不善言辞的就是高冷,喜欢交流的就是暖男;有冠军的是天生要强,没冠军的是悲情宿命。当然,如果选手颜值高的话,俱乐部只要稍加引导,粉丝们会透过滤镜自行脑补出很多内容。

有人设,就有人设崩塌

要说偶像营销的实战利器,在“搞CP”面前,造人设也得靠边站。CP是“Couple”的缩写,英文中原指夫妇、夫妻、情侣之类的意思。现在,这个词通常指粉丝们想象中的看起来赏心悦目的情侣配,之于小说、影视剧,往往出现在男女主之间;之于偶像崇拜,往往出现在同偶像组合的同性之间。

关于搞CP的意义,从粉丝角度来讲,大约是寻找一种代替满足——爱上别人的爱情,即使是“商业CP”,但我喜欢;从经营者角度来讲,搞CP是众多营销手段的起点,是孕育传播的温床。通常来说,CP粉的传播热情要远大于其他类型粉丝,且当CP本身具有故事性时,这一点会被进一步放大,各类文采斐然的同人文也会使得传播本身更易被人接受,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一个显著的事实是,但凡是偶像群体,内部很少有没CP的,3人组合能出3对,5人团排列组合能出9对。

电竞战队的构成与偶像团体类似——一群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为了同一目标聚集在一起,队员关系自然也有亲疏远近之分。在俱乐部的推波助澜及粉丝的脑补之下,一对对CP就产生了。队员之间一旦被贴上CP标签,那么之后所有互动都会被无限放大——打野给射手让红Buff是满满爱意,辅助替中单挡技能是无限粉红——尽管这些原本只是选手的正常操作。

电竞CP混剪

在传统电竞爱好者眼中,人设或是CP这类与比赛关系不大的因素有些难以理解,这些东西对成绩有什么帮助吗?但在另一些人眼里,人设、CP之类是他们熟知的事物,台上比赛的电竞选手与过往喜欢过的偶像歌手只是表演形式有所差别,简单点类比,这就是像是看足球比赛的一部分女球迷——她们喜欢的是选手本身。同样,在新崛起的电竞饭圈当中,主力也是女性粉丝。

应援文化强势来袭

我就认识一位某《绝地求生》职业选手的女性粉丝,她从未打过《绝地求生》,对于游戏内容是“大概能看懂”的水平,但却曾为了自己喜欢的职业选手是否曾在直播中使用外挂在微博上与网友坐而论道,以一敌百,大战许久。向我说起此事时,她的语气颇为委屈。“他们根本就不了解情况,就是跟风黑。”当我问她为什么会粉上这位选手时,得到了“天才少年,长得可爱”这样的回答。

至于比赛成绩,重要,因为在部分粉丝眼中,这是与其他战队粉丝论战时的底气。但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毕竟“赢了一起狂,输了一起扛”“不在巅峰时慕名而来,也不在低谷时弃你而去”“自家孩子自家疼”也常被粉丝们挂在嘴边。不在战队成绩低谷时离开,这当然是很好的,在其他领域,比如足球、篮球运动里,曾随自己喜爱的队伍经历沉浮向来是老球迷引以为傲的资本,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表达方式。

粉丝行为与冲突

随着电竞饭圈化程度的深入,一些俱乐部的确从中得到了好处:微博下动辄上万条的评论,商城里上架秒空的周边商品,比赛时主场火热的票房及应援氛围,找上门来的广告代言,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收益。但凡事总有两面性,在俱乐部享受粉丝红利的同时,也要面对一些饭圈带来的问题。

按照常理,电竞选手的卖点是高于常人的游戏操作、游戏理解及团队执行力等属性,这也造成了和鄙视链相反,操作难度越低、普及性越高的游戏,饭圈化程度越高——《王者荣耀》大概是饭圈化程度最深的竞技类游戏。

电竞饭圈化程度深入到一定程度后,许多东西便被照搬了过来。比如靠大量评论和组团点赞来“控评”,以壮声势;比如为选手们制作“CP”向视频;比如成立“反黑站”,只要见到有批评选手的言论,一律举报,感到“事态严重”的时候,还会直接私信交涉。

在《英雄联盟》S8世界赛失利后,RNG选手Uzi的部分粉丝们开始了“控评”工作

对于这类行为,电竞“原住民”们普遍表示难以接受,在他们看来,饭圈文化破坏了电竞圈原有的以实力论高下的讨论氛围,成了又一片“以脸论英雄”的战场。对于从其他圈子涌来的粉丝,“原住民”们也是抵触多于欢迎。

双方互生抵触情绪是很正常的。事实上,刷榜、控评等手段,即使在饭圈内部,也有过不少关于其合理性的讨论,只是群体行为原本就是盲目的,况且向来是劣币驱逐良币,饭圈现存的风气未必是好风气,但这就是如今电竞圈里的现实。

给选手P遗照的做法就非常下等了

最终,还是需要靠实力说话

电子竞技,归根结底还是竞技类项目,粉丝纵使刷再多好评、造再大声势,选手打起比赛来,并不会比对面多出任何属性,还是要凭实力说话。从这一点上来说,电竞圈与娱乐圈是不同的,在娱乐圈中,粉丝是偶像的衣食父母,偶像的收视率、销量、演唱会票房只能依靠粉丝,有了流量和名气,歌艺和演技不行都没有关系。这也促使了诸多经纪公司不惜放低身段,与饭圈意见领袖们打成一片。但在电竞圈中,文无第一、武无第二,8强不会因为粉丝多就比冠军实力高,广告商们在考虑投放时,也会把成绩放在首要位置。这在不少战队内部,引发了关于粉丝重要性的讨论。

对于饭圈文化的渗透及追星粉丝的扩张,从好的一方面看,他们带来的鲶鱼效应提高了电竞圈整体的活跃度,也创造了极大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他们较为极端的行为、言论,也是粉丝、俱乐部、选手间沟通的障碍。我认为,只有心态上的自我调整及言行上的冷静克制,才能有效改变饭圈粉丝在电竞圈中较为尴尬的地位。并且,对游戏多做了解,将讨论更多聚焦于游戏本身,而非选手间的八卦、战队间的关系等“闲事”,也许会收获更多乐趣——当然,如果真的能够这样,饭圈也许就不是饭圈了。

不止是电竞圈,近年来,饭圈的渗透程度远超人们想象——连乒乓球选手都有了专门的应援会。亚文化间的渗透本就无可厚非,粉丝能将眼界放宽,也是件好事,圈子“原住民”们抵触的并非热情满满的支持者,而是那些只取饭圈文化糟粕、言语粗俗、看脸多于实力、对选手的项目知之甚少,却对其八卦津津乐道的“恶臭”粉丝们。

饭圈女孩感慨青出于蓝

再说电竞圈本身,虽然原住民们嘴上说着抵制电竞饭圈化,说饭圈粉丝会污染电竞环境,但从前,电竞圈自身的讨论氛围也谈不上有多好,平时不言语,队伍输了比赛在贴吧落井下石、借机大骂的也非个别现象。如今,这群人与其跳出来做电竞圈卫道士,不如从自身做起,从看比赛时不发脏话弹幕做起。

长远来看,随着影响力的提升,电竞饭圈化趋势不可避免。若是俱乐部适当引导,少些短视营销行为,粉丝自矜言行,少一些互相贴标签的行为,电竞与饭圈未必不能和谐相融,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持住电竞这个产业的不断产生新的活力。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