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厂视频】与其等待死亡,他们宁愿成为基因治疗试验者

“熊猫宝宝”“月亮孩子”“瓷娃娃”......罕见病者的别名仿佛出自童话,但“活不过青春期”又“无药可用”的现实,是患儿家庭所面临最大的黑暗。基因改造的漫画英雄能拯救世界,那么,基因治疗是否能拯救我们的孩子们?

文/谢欣

有些事物拥有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名字,却代表着令人痛苦的病症。

“熊猫宝宝”、“牵线木偶人”、“蝴蝶宝贝”、“月亮孩子”以及较为人熟知的“渐冻人”、“瓷娃娃”……这些童话般的名字,一一对应的却分别是戈谢病、多发性硬化症、大疱性表皮松解、白化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成骨不全症。

在医学领域,这些病症与其他约7000种疾病被统称为“罕见病”或是“孤儿病”。

罕见病,人类疾病史上唯一以发病率/患病率/患病人数为界定标准的综合病种。据罕见病发展中心CORD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罕见病患者人群大于1600万,而按照五十万分之一发病率测算,预估我国罕见病患者总人数不低于2000万。

其中,80%的罕见病是由于基因缺陷所导致的。在国内,因长久以来缺乏有效疗法,30%患有罕见病的儿童会在五岁之内死亡,这所带来的痛苦对那些罕见病家庭不言而喻。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具体的现实层面的困扰。

据公众号“知识分子”提供的数据显示,60%的罕见病患者曾被误诊,43%的患者确诊需奔波4家以上医院,这些罕见病家庭年均收入约7万,其中患者年均医疗支出就高达5万,医保只能报销很少一部分,或者无法报销。

图片来源:罕见病发展中心CORD官网

Yoyo今年六岁,是一名黏多糖三A型贮积症患儿,这种罕见病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体内一种酶的缺失,进而导致大脑退化。Yoyo的母亲表示,女儿一岁多就会看书,但到了两岁多,表达能力却停留在了只会说几个字,再往后就不会表达了。通常,黏多糖患儿的寿命普遍在五到十岁之间。十岁以后,就会失去吞咽功能和行动能力。

像Yoyo这样的案例,在罕见病患者群体中并不罕见。有些还只是几岁的小朋友,却无法正常生活;有些虽看上去与常人一样长大,却一生不得不面对难以言明的困扰;更多的,则是面临无药可治的境地,只能默默忍受着疾病的折磨。

就目前来看,国内对于罕见病的认知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方面,从医生角度讲,许多医生对不少罕见病病种缺乏诊断能力,使得许多患者家庭奔波于各个医院却无法确诊并得到救治;另一方面,在对整个罕见病的定义上,国内曾存在多年争论,因此延缓了对罕见病救治各项政策的有效推进。

2017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就曾明确提出完善罕见病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任务;同年,《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要提升罕见病用药的可及性。

今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发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将血友病、白化病等121种罕见病收录其中。虽然这个数据远低于欧盟Orphanet列出的6100多种罕见病,但业界普遍认为,上述政策尤其是“罕见病目录”的出台,有助于罕见病救助提速。

罕见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以“熊猫宝宝”戈谢病为例,这种病是较常见的溶酶体贮积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会造成患者肝、脾、骨骼、肺甚至脑等受累组织器官出现病变。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肝脾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骨痛等。

全国有近400名戈谢病患者,其中河南省23名,由于无法按时用药,7名患者已经离世。为了能将戈谢病纳入河南省省级医保,中国罕见病发展中心主任黄如方正努力协调各方沟通。他说,这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每一位罕见病患者的离去都给他们的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

黄如方本人也是一位罕见病患者,他所患的是成骨不全症。在许多罕见病的研讨会上都能看见他的身影——对中国罕见病的现状侃侃而谈,与政府部门、医药企业、媒体等各方进行沟通,推动着对罕见病的救助。

戈谢病女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类似罕见病发展中心这样大大小小的患者组织,国内还有很多。这些罕见病患者和他们的家庭聚集在一起,或互相交流救治和用药信息、或希望合力推动政策,又或者仅仅是相互安慰。

目前,罕见病在治疗上仍面临很大困难。据不完全统计,仅44个病种有相关药物在全球上市,多数疾病还处于无药可治的状态。而存在有效药物治疗的1%的病种中,有些也因高昂的费用让患者家属不堪重负。国内被纳入医保范围的57种罕见病药物,可全额报销的仅有10种。

在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之下,地方医保存在着对罕见病政策在持续性与公平性上的顾虑,而当前“共付”的罕见病医保模式下,资源有限、对象不清等现实限制依然存在。不过,由地方政府主导,部分病种多方共付模式,这种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探索,还是让一些罕见病家庭看到了希望。

更值得关注、不容忽视的现状反而是,即使有药可治,即使药价不高普通人也承担得起,一些罕见病药物还存在着断供风险。

被称为“死不了的癌症”的罕见病多发性硬化,可能导致人脊髓、大脑以及视神经功能损害,令患者失明、丧失自理能力。目前,国内市场上只有两种药物能够降低这种疾病的发作频率。去年7月,两种药物之一的倍泰龙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按照北京市相关政策,报销比例约80%。然而据报道,一年多过去了,北京绝大多数医院仍没有这种药,而有药的那一两家,也只能半公开半隐秘地服务零星几位患者。

有患者称,自己每次去医院配药都是心惊胆战。运气好的时候开到过15天的量,不好的时候只有4天的量,更糟糕的时候,直接被告知没货。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就连价格低廉,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必备药溴吡斯的明片,也曾数次传出断供消息。

2016年央视新闻频道报道截图

诊断、研发、医保、可及性、无药可治……每个环节,挡在这些罕见病家庭面前的,都是超乎寻常的困难。

2014年,为推动黏多糖患儿救治, Yoyo的母亲秦可佳与吴小兵教授一起成立了瑞希研究所。这是中国第一家针对罕见病基因治疗研究的民办非营利机构,他们希望能推进针对罕见病的基因疗法的应用。

去年,第三届中国基因治疗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报告结束后的专家与患者代表洽谈会上,中国孤儿药创新联盟创始人郑维义博士提到,一种新药又被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拒了,说“唯一投赞成票的是患者”。现场一位患者代表当即表示,希望自己有那个时间和机会去参与,“如果成功的话,我可以活的更好,如果失败的话,我牺牲我自己也不是白牺牲,因为我后面有一大批人等待着。”

曾有同行对笔者说,每次做完一个罕见病的稿子,都会感叹活着是多么不容易。对于数千万的罕见病家庭,希望大众可以记住他们也是和普通人一样平等的人,希望他们也有过得更好的机会,希望他们,可以过得更好。

制作团队简介

 

 

 

厂长语录

“罕见不代表不存在”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