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周二公布数据显示,10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6970亿元,同比多增338亿元,环比少增6830亿元。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288亿元,比上年同期少4716亿元。
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9.56万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0.9个百分点。
10月信贷数据显著低于市场预期。数据发布前,界面新闻采集的12家机构对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的预估中值为8000亿元,对M2同比增速的预估中值为8.3%。其中9家对新增社会融资规模预估中值为1.05万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受国庆长假等季节性因素影响,10月新增信贷环比回落,但受定向降准和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增加等措施影响,同比仍保持多增。
长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赵伟点评称,信贷总量同比略增难掩总体融资需求的走弱,政策维稳或较难改变非标收缩趋势,信用收缩的滞后影响逐渐显性化。
从结构看,居民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继续成为拉动贷款的主力,同比分别多增1116亿元和1442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也小幅增长20亿元。企业部门贷款全线下降,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937亿元。
“企业贷款10月份新增较少,企业票据贴现挤压企业短期贷款新增,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仍是银行负债压力较大。”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点评称。
他认为,目前出台政策仅能遏制信用负向传导,不能有效释放信用。
社融方面,表外融资继续萎缩,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合计净减少2675亿元,去年同期为净增加1075亿元。同样拖累社融的还有股票融资和地方专项债券净融资的下降,其中地方专项债同比少增447亿元,环比少增6521亿元,环比降幅达到88%。
2018年9月起,人民银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
值得注意的是,M1同比增长2.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3个和10.3个百分点,并创本年新低。
李超认为,M1增速较低,主要原因是我国房地产调控已经逐渐由“因城施策”逐渐向全面调控转变,三四线城市不再鼓励货币化安置,全国商品房销售增速下滑导致的货币活化下降,导致10月份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6004亿元。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则认为,企业融资低于预期是M1持续走低的重要原因。“10月信贷增量季节性回落,且新增信贷中企业贷款占比进一步下滑,以及表外融资的持续负增长都显示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背景下企业融资的困难,进而也由持续回落的M1增速显示出来。未来M1增速重新反弹,可能会先于实体经济企稳,但应该是财政政策刺激逐步落地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