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老毕”事件,加上我从大众媒体转至“新媒体”一年的观察实践经历,令我忍不住想折回头说说和我们每个人都相关的“个人传播”话题。
今日“老毕”昨日“陈冠希”都因“不经意”惹下祸端
先试着还原一下老毕饭桌的场景,一个公众人物以能说会道的本领博得众人一笑,一个“不知名人物”兴致勃勃地拍下视频。但谁也不曾想到,在这个自拍成疯的年代,我们在饭桌上早已习以为常的这两个举动会通过互联网的迅速传播、放大,成为“爆点”,构成个人公关危机事件。
这样的情形让我不由联想起2008年的“艳照门事件”这一个人公关危机事件的经典案例。事件的导火索是没有危机意识的明星陈冠希将那台存了艳照和视频的电脑拿去修理,然后就“祸起萧墙”了。
对于两次个人危机公关事件中当事人的言论或拍摄内容,我不予置评,谁都懂得正本清源这个理儿,何况是两个公众人物。
无需告密,我们每天都在孜孜不倦地将自己的秘密告诉全世界,个人公关危机也随时可能发生。
我想说的是,如今的媒体环境倒是应和了精神文明建设还没来得及突破却暴富起来的大国情,所以国人去国外旅行时,常被人诟病,情同此理,新媒体时代来得猝不及防,我们大多数人还没来得及储备传播常识,更甭提个人危机公关意识,如此背景下,个人公关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也就不足为奇,公众人物虽首当其冲,但也可能随时发生在你我身上 。
从2008年至今,“新媒体”的发展势不可挡,也造成了数以亿计的“自媒体”。这里的“自媒体”指的是广泛意义上的个人传播者,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不需要专业的设备,也不需要特别的技能,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这让传播网络变得越来越纵横交错或者说错综复杂。
这就像我们玩的跳棋一样,任何一个玻璃弹珠跳起来,其它的棋子就要按图联动起来。只是在现实世界,我们只能走好自己的棋,其它的棋,我们控制不了,甚至发现不了。而如果用“阴谋论”的腔调来说,我们甚至会不慎陷入别人的“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或许有人说,我就想做个安静的普通人。个人危机是名人该操心的事儿。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你无法逃离自己的社交圈。
在这个日渐“去中心化”的传播时代,我们每天都在努力通过微信、微博毫无保留地向我们的亲友进而是全世界暴露我们的文化水平、个人品位以及我们的私生活。
我们通过一个人在朋友圈的晒娃、晒狗、晒情书、铺货信息,甚至只是从一个人转发的微信内容、转发时间及转发量,就可连缀起来对一个人做出整体判断。它们很有可能就此出卖你我长期精心塑造的社会形象,而谁也不能保证这些零散的信息,不会在某个特殊情境下演变成个人危机事件的潜伏信息。
那么,我们该怎样防微杜渐、远离个人危机?
首先,想想你究竟要为自己的个人品牌赋予什么关键词,还要考虑受众的感受。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已有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我们的名字已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它也正通过多媒体渠道的塑造,成为我们的个人品牌,但我们究竟要为这个品牌赋予什么内容,就成为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不给人留下把柄,这俨然不可能。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在发布或转发每条微信或微博前,想想看到这条信息的受众或亲友的感受,他们会不会因此带上有色眼镜看你,会不会人为地为你的个人品牌形象加上其它关键词,如果并不确定,那宁愿不要发布或转发这条信息。
其次,当成名变得容易时,公关危机意识就该先行储备。
公众人物更多地面临着个人品牌传播问题。他们的专业实力加上精心策划的营销事件,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会很容易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但这时,公众人物恰恰要思考的是,希望大众以怎样的形式关注他什么?因为一旦用力过猛或操作不当,知名度是有了,但个人公关危机也会随之而来。
所以,无论是谁,都不能盲目博成名,而更应该认真筹划自己以什么内容、通过什么渠道曝光在大众前;还要检索你过往铺在各种媒体渠道上的信息是否和你的公众形象相匹配?当然,更要思考自己的个人实力、心理承受力是否足够支撑在面对任何事件时,都可以从容应对。
最重要的一点是,谨小慎微,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都该践行。
为香港政府官员做公关咨询的当地业界老师曾对他的服务对象这样说:你一定不能提早下班出现在自家居住区门前的海滩上,如果恰好有人拍到你和一个素不相识的穿比基尼的美女擦肩而过,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恐怕是跳进海里也洗不清了。
而另外一位在香港业界颇有影响力的公关大鳄老师和我们这些曾经的学生一直以来感情甚笃,但她从来拒绝和任何人合影留念。
说到这里,话题似乎变得有些沉重,因为我们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不自在,越来越不轻松,但这或许也是我们在享用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带来的沟通便利时,所要付出的必然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