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后期,商业的复苏和商业人流的汇聚,造就了一批新兴的城市,巴黎、伦敦、布鲁塞尔等都市渐渐开始了向近代商业中枢的转变。
在更早的时代,城市的中枢是教堂和贵族的城堡,新航路开辟和文艺复兴之后,人们说起城市,首先想到的不再是弥撒和钟声,而是市集上热腾腾的喧闹与繁华。
科技与文明的演进,同时演进了商业经营的品级:从市集到店铺区,到专营店行会,再到现代化的商业街区,人类文明与商业空间就这样在短短数百年里同步走向了新的巅峰。
一幅描绘中世纪后期欧洲小镇市集的油画,这样的小镇在工业革命时代之后发展为“历史名城”。左侧的社区教堂是重要的背景,但似乎正在像边缘尽头“隐退”。画面如含隐喻:宗教与神学在人类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正为商业文明下的人间享乐所取代。
一、西方近百年来商业街区的衍化形态
中世纪的城市原本狭窄阴森,如前一章所说:当今的国际化大都市伦敦、巴黎等在当时是仅有几万人口的市镇,无法和曾经的罗马、君士坦丁堡或长安、洛阳的繁华相比。
最终是改变了这一切的,是城市商业的发展,商旅的汇集、店铺与市场的成规模集中,带来了城市的复兴,并促成了新兴商业街区的出现。
波兰但泽斯克市,诞生于中世纪的千年古城,这里有着和城市历史同样悠久的“圣多米尼加市集”。
虽然岁月沧桑,店铺林立的商业街区早已不是当年筚路蓝缕时代的景象,但至今每年盛夏,人们依旧会穿上古装和各种戏剧服饰,以经营、娱乐和纪念兼具的情怀,重温市集的欢腾热闹场面。
1.优化的商业空间体验:从店铺集中地到商业步行街
城市商业文化的发展流程,同时也是商业空间给予人们的消费体验日益优化的进程,其结晶为现代化商业步行街,自文艺复兴时代起,西方用5个世纪走完了这一历程。
西方现代商业街区的雏形兴起于16和17世纪的尼德兰和佛兰德斯,海运和河道航运造就了滨河商埠的百年繁荣。从维米尔等人的画作中,我们还能窥见当时的面貌。
维米尔笔下的当时荷兰城市风光,在这充满岁月情怀的城区里,藏着现代商业街区的前身。
是在这样的繁荣中,尼德兰和佛兰德斯的城市商业面貌完成了市集—店铺区—商业街区的跨越性演变。
美如童话布景般的比利时古城布鲁日,巴洛克时代最繁华的佛兰德斯商业城市之一,从它的今昔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这一演变。
如今的布鲁日商业街区,建筑风格和空间容积一如从前,雉堞形的佛兰德斯建筑风格山墙和陡檐,历经岁月而形态色调依旧。只是现代休闲生活空间的静谧与优雅取代了古老世纪里的喧嚣。这就是由市集区到店铺集中地,再到现代商业街区的进阶,对城市生活空间最本质的美学意义。
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商业街区,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的“钻石大道”。阿姆斯特丹河巷交错,有“北方威尼斯”之称。航船将从非洲和印度开采而来的钻石,运到这里的切割店加工销售。
堪称欧洲最早的奢侈品专营性商业街区,其建筑多为哥特或巴罗克风格,采用前后二进式搭配,前厅当街为商店,后面为加工作坊。很多著名的宝石首饰就是在这里加工成型,再销往西欧各王室,成为永恒的精品。
运河之城阿姆斯特丹,一些街区仍然保留着昔日的风貌,让人怀想尼德兰(荷兰)称霸海洋,成为欧洲商业中心的辉煌岁月。
如今的阿姆斯特丹依然保留着独特的钻石商业街,岁月流转,精工与奢华的定位依旧,“前店后厂”的格局也保留了下来,只是建筑风格更加多元化和富有现代感。
除原有的荷兰文艺复兴时代旧元素意外,还有老厂房改造等富有时代感的项目。重拙沧桑的房屋配上郁金香等花色的浓艳之美,与钻石的璀璨一样在时光中恒久留驻。
2、现代商业街区的最终成型
我们曾提到,现代商业街区以1926年德国埃森市“林贝克大街”的改造为诞生标志。从此开启了“商业步行街”的时代。如今我们再回眸这一改造的意义,可以从中提炼出若干要点,而这些,便是现代商业街区的基本要素,由此实现了内在与外在的双重提升,完成服务、环境和美学内涵的全面优化。
(1)功能的单纯化
改造前的林贝克大街,和传统欧洲老街区一样,车水马龙,兼具商业、居住、制造业等功能。改造之后,随着车辆被禁止通行,这条大街的交通作用被淡化——这也是后来所有商业步行街的共同特点。制造业和手工制造业逐渐迁出。大街的功用被纯化为游览、购物和休闲三位一体。
(2)空间的景观化
良好的商业街区空间,自身便是视觉美学的载体,予游览者以悦目怡情、身心舒畅之感。从改造后的林贝克大街可以看出:路面、绿化带和景观树以及精心设计的雕像、报亭、灯柱等等,与建筑物构成了赏心悦目的多层次景观效果。
(3)环境的公园化
林贝克大街的改造开创了西方城市街区重视景观绿植的先河,辅之以供行人休憩的长凳、餐饮空间的坐席,使人们可行可驻,如同游览公园。
就游览者的角度而言,这自然增加了宜人度和舒适度;而从商业经营的视角来看,这种宜人性和舒适性使得街区增添了来此消闲观光的客流量,以及由此而来的大量随机性消费和购买。
由林贝克大街建立起的这些原则,成为了日后商业街区(尤其室外商业步行街)的标配。至此,沐浴着希腊罗马时代的余晖,经过中世纪数百年沉寂,再由小镇市集缓慢发展而来的西方商业街区,终于完成了自身的进化,成为现代商业文明的象征和城市生活的景点。
二. 商业街区的艺术性升级
装饰是空间艺术永恒的点缀,装饰的品位,则可由高到低划分成许多的次元。其间的标准是视觉愉悦度和心灵愉悦度。
后者又包含两个层次,一是由眼入心的体验带来的精神惬意感,二是由装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带来的审美体验和启迪领悟的愉悦,后者是商业街区装饰艺术的最高层次追求。
物质水平的提升使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无需崇高殿堂,无需高典华章,街区一角的装饰画、巧妙的马赛克拼贴、光影间富于深意的具象或抽象型主题雕塑……
这些昔日被视作“亚文化”的点缀如今已成为商业街区不可或缺的审美内核,直接或间接地定位了商业街区的文化艺术附加值,在吸引客流和受众方面,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效果。
《大拇指》雕塑,高达12米,置于法国巴黎新区拉德芳斯。2002年,其原作被证大集团买下,并安置于以本作品命名的“大拇指广场”,成为这处融购物、休闲、娱乐、美食、酒店、艺术于一体的复合式万国商业街的灵魂所在。
铜雕塑《走进你的世界》,作者郭旭朦,完成于2013年。以袋鼠和女孩形象为元素,营造出一种温馨、默契的基调,在淡淡生命感中,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令人们怀着最温暖的情感驻足流连。
现代商业街区引入艺术元素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种:一是固定性的公共空间艺术品如雕塑、绘画、装置、拼贴等等的长期安置;二是定期或不定期举行艺术展览,以增添文化品位感并吸引客流。三是即兴与随机性的创作如地板画、墙壁涂鸦等带来的瞬时性文艺效应。
采尔大街的主题雕塑,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索,巨人的倒下和新人类的崛起与渴望的神情中蕴含着对时代的思索,极富视觉和思维冲击力。
现代后现代艺术,以其富含装饰性的风格、与时代氛围相近的理念和当下感,以及其中寄寓的对现代社会、生活与精神状况的感知、解读和呈现,成为了与当代商业街区天然协调的元素。
商业街区装饰,因此成为了现代后现代艺术家们驰骋的舞台。同时,艺术品展出,也成为商业街区尤其是室内商业街区增添人气和文化底蕴的常见业态之一。
迪拜City Walk商业街区,墙面上的涂鸦风装饰画以伪立体视觉效果丰富了视觉空间的层次。浓郁的旧日美国风味人物造型“写”出对迪拜的示爱之语,在轻灵的娱乐感中象征着迪拜与西方文化间的彼此接纳。
现代工艺设计,是艺术和商业最好的融合形式,式连接艺术-商业-生活的灵魂纽带。意大利米兰托尔托纳创意区(Zona Tortona),富有历史沧桑感的老建筑、曲折狭窄的街巷和石板路。其中汇集着许多无数创意家居艺术设计坊。
炫彩波普风的空间色调,和粗质沧桑的圆木椅蹲的混搭,造成强烈视觉冲击与沉静安稳兼具的效果,蕴含着在现代繁华间不忘自然本真的生活理念。
艺术设计带起了本街区的一系列相配合的业种业态,成为时尚观光客和文艺爱好者们趋之若鹜的场所。小型展厅、体验店、设计师餐厅、主题酒吧一起组成富含创意灵感的街区气质。
这一潮流同样影响着中国,北京“798艺术工厂区”,由旧厂房改建而来的艺术特色街区,整体建筑风格中带着包豪斯的简明格调和大工业时代的坚实质感。
这组雕塑采用夸张和表现主义的手法,用类似于复活节岛石像的艺术语汇,将人们带入过去年代的某种情境和激烈情绪之中。
当然,不同的街区定位和目标客户群体的差异,对艺术元素所适配的风格也有所不同。
四、国外经典商业街区掠影
接下来,将带领大家品鉴一番国外经典商业街区。这些街区大多为“渐进式”形成,经历过岁月的沉淀,具有长期形成的档位、风格和美学特质。
说起国外,人们往往将其等同于“西方”,而在多数中国人的观念中,习惯于把“西方”或“欧美”看成一个笼统的整体,而忽略其中因地域、民族、文化的不同造成的许多差异。
事实上,正是这些差异,造就了不同的“西方”,造就了西方文明的丰富性和耐人品读的绚丽色彩。具体到“商业街区”这一主题,品赏西方那些至今仍有着赫赫声名的经典商业街区,你会发现,它们从外观和内在气韵以及所代表的生活理念上,都因其各具的特色而散发着不同的动人光彩。
传统文化、民族气质和由此而来的生活理念的传承,是经典商业街区内在精神的核心,外化为空间艺术的表象。
从德国名城德累斯顿的“布拉格商业街”上,我们可品味一二。德累斯顿是汇聚了中世纪“神圣古罗马帝国”建筑艺术精髓的名城,二战中被轰炸殆尽。
战后,德国人以其民族性格中坚毅执著的品质,一砖一瓦,基本复原了全城风貌。这里的建筑以坚实的后期罗马风格为主,配以若干后起的新古典主义作品。
这种内在气质渗透之下,在布拉格大街新拓展的部分,新式建筑之上,也往往以某种方式与大街的原文化内核相协调,例如这面墙壁外立面上的马赛克镶嵌画,以粗糙的质感还原了中世纪早期镶嵌画的风格,于装饰性中和大街的古老建筑产生内在共鸣。
布拉格大街休闲餐饮区的桌椅,粗重的石材纹路桌面,不假雕饰,和简约风格的木质+布料椅子,构成坚实、质朴的和谐搭配,在午后时光中予人以稳定沉静的体验,一种不忧不惧、安然渡过岁月的从容。
欧洲在近代长期居于世界发展的中心,商业文化和传统的积淀最为悠久,不同区域间的风格类别也较为丰富;美国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自二战以来位居世界最大经济体,在商业街区建设上,其成就和多样性也堪称一流。另外,日本因其近现代历史和文化演变进程的特殊性,使得其商业街区建设也呈现出异样的风采。
1. 英伦系
从17到20世纪初,英国是全球经济和商业的领军者。“日不落帝国”留给历史和今天的,不仅仅是舰炮和征服的记忆。近现代都市和商业街区的腾飞和高端化的进程交响曲中,馥郁的英伦风始终是其间的主题旋律之一。
经典的英伦商业街区如伦敦的牛津街、邦德街等等,其所打动人之处,不在于建筑外观的奢华。事实上,比起深受文艺复兴美术和巴洛克等风格影响的南欧国家来,英伦风格的建筑相对简洁、厚重而质朴,带着“光荣革命”至维多利亚时代那种自信务实的内蕴气息。
支撑起英伦经典商业街区的,是其内在的格调、几个世纪积淀下来的高层次绅士生活和品位的精髓,及一种早已因习惯而从容的成熟气质。和多少年原汁原味的街区景观相映,这里没有朝生暮死快速变迁的浮华与伪“时尚”,有的是在沉稳、内敛中悠然释放出的华贵气度。
邦德大街,号称全英国乃至全欧洲最昂贵和时尚的顶级商业街区之一。从建筑外观上,看不到任何华丽浮躁。谨严中,包含着自信的内质。
牛津街的一个片段,新古典风格的建筑相互呼应的弧面,和街道的弯曲度自然形成流畅的动线。
2. 拉丁系
欧洲拉丁系风格以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为代表。古罗马时代经营的历史积淀、新航路开辟为当时西班牙上流社会带来的财富、文艺复兴对古典建筑和装饰性元素的渗透、17世纪法国、西班牙王室对洛可可风格的崇尚,如是种种使这里的传统商业街区有着对富丽堂皇的外表与文艺气息内质的完美兼容。
再加上拉丁民主热情跃动的内在精神,令米兰、马德里、巴黎、巴塞罗那等拉丁系都会的商业街区呈现出尊贵的奢华、热力的浪漫和由外到内,由整体到细节的精心修饰和韵律感。
时尚之都米兰,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号称欧洲最美的商业街区,始建于1865年。八角形空间的设计,两条交错彩绘玻璃顶篷玻璃拱廊在中心汇聚,形成圆形玻璃穹顶。
建筑从整体到细节都极尽富丽堂皇,古典风格的绘画与雕塑,延续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而商店业态,则达到了当下欧洲时尚潮流的极致。
地板的大理石和多彩马赛克拼图,延续了自古罗马时代而来的装饰风格。雍容华贵。内容上则富于意大利历史文化的象征意义。游观于此,不仅能品味南欧最经典的商业文化空间,还能感受到意大利人源自血脉的艺术气质和对生活之爱。
3. 北欧系
建筑和家居装饰上的“北欧风格”(包括一些炒作起来的伪北欧风格)已成为当今的一大热潮。
北欧四国——挪威、丹麦、瑞典、芬兰之间有着相近的地域文化气质,表现在商业街建筑上,就是简洁直线的外立面、单一的涂色和时而跃现的锥堞形屋顶。
或许是地处高纬度,缺少阳光热力的缘故,北欧商业街区有一种近乎冷峻的简明紧致的气息,与北欧民族较为疏远的人际空间相吻合。
挪威首都奥斯陆的主商业街区,奥斯陆曾在十七世纪初毁于火灾,当时统治此地丹麦国王下令以其酷爱的文艺复兴风格重建,使得这里部分街道和建筑风格和其他北欧城市略有不同。不过,那种内在的冷峻气质,却比丹麦和瑞典更加鲜明。
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后大街,北欧风格商业步行街的代表。整饬的建筑排列、没有繁复修饰的房屋立面、简明干净的色调、平直的动线……北欧人似乎在繁华中也想保持着某种清冽冷峻的格调,就像他们在交际中喜欢保持一定距离的人际空间一样。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运河商新码头商业步行街,或许因为“童话之城”的文化积淀和自我定位,这里的建筑立面色彩刻意涂得艳丽鲜明。但高墙陡屋脊的建筑样式和紧致整齐的排列布局,依旧显示出“北欧强迫症”的某种特色。
北欧海盗、冰岛渔夫曾是人类历史上的传奇,丹麦人对航海岁月的情结,造就了这具昔日巨大船锚改成的公共空间雕塑。
如今,前往北欧四国观光购物的中国游客日益增多,哥本哈根等城市的商业街区,常见到国人的身影。在“北欧风格”影响着我国建筑、装修行业的同时,我们的购物作风也悄然为北欧商业街区的气质增添了某种变奏。
4. 美国系
美国,曾经的“新大陆”,给无数移民以生计和财富的希望。与经历过许多世纪历史沉积的欧洲不同,在殖民、开垦和拓荒时代,这里的一切都是处女地上的新生。城市建设和商业发展尤其如此。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在构筑他们的政治中心——华盛顿特区时,采用了许多古希腊建筑风格元素,或许是出自对古典民主共和制度的崇仰。
而在商业化城市方面,美国人的实用主义占了先机,简明的包豪斯风格、现代建筑艺术的“去古典化”、钢筋混凝土浇筑技术的进步、钢铁承重框架的实现等技术和理念的更新造就了以纽约曼哈顿为代表的一系列现代化都市。
林立的高楼、简明的线条和立面、峡谷般的动线空间和分割挤压后后的城市天际线,夜晚星河般璀璨的灯火……这便是20世纪以来美国城市商业街区给人们的最深刻印象。类似的风格还呈现在香港、迪拜等国际化都市中。
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商业街区,当然是纽约曼哈顿的“第五大道”。
美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自东向西的推进过程。西部更广阔的天地、更多彩的自然风貌,和在岁月中积淀下的不同生活理念,使得这里的商业街区与“东部都市”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更富有从容的生活节奏、人与环境的和谐、“慢时光”中的休闲。
美国洛杉矶亨廷顿海滩“太平洋城”,开放式商业街区,以简洁优雅的现代建筑风格构建起的立体化海滨休闲村落,建筑的空间布局实现了对滨海视野的块状区分,热带绿植妆点的步行道宽绰闲适,大量使用玻璃材质、眺望台和回退结构,使街区的视觉节奏轻盈、飘逸,极富现代感。
木材打造的休憩区,满满是自然和阳光的味道。来到这里,享受优美的景色、海滨风情和西海岸生活风味,是人生难得的一番“惬意的慵懒”。这种生命与生活的亲切感。和东部都市纽约那种略带压迫感的霸道繁华大异其趣。
近些年,随着绿色环保生态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美国的商业街区开始融入更多的自然景观元素。让人们在都会中倾听流水潺湲,触目山溪绿草,消解掉城市生活节奏带来的身心压力与疲劳。
在当今国际化潮流中,比起欧洲人的文化自尊感和某种层面上的矜持自赏,美国人在文化输出并换回商业利润方面走在前列。以美国娱乐文化为主题的商业街区,甚至开到了遥远的东方。
泰国曼谷,漫威主题乐园,开设于曼谷市中心的Mega Bangna购物中心。以漫威英雄和高科技还原的动画、影片场景体验为核心,连带起相关的各种业态。
5、日本系
很难用简单的话语给日系商业街区做出概括——世界上很少有这样的国家和地区,其商业街区风貌朝着不同的格调延伸,并且都达到了近乎极端的极致。
这里有银座的极端紧密式西洋风的奢华,在极有限的区域内密不透风地堆满了从近代到现代直到当下的欧美光影,并深入日式享乐生活的内质。这里也有京都古街的素朴简淡之风,枯老古旧的木结构建筑仿佛仍保留着幕府时代的氛围、业种业态和生活气息。
这里还有最亲近自然的商业街区,借景与造景在湖光山色中呈现出最简洁完美的统一。这里也是当代建筑设计大师们新奇理念和创意的最好试验场,隈研吾、安藤忠雄等日系大师在概念和建筑语言的表现上,获得了充分施展的空间。
银座,日本东京最著名的商业街区,其本身便是日本“现代化”的象征,是古老的东方式日本与西化的日本间的分野。这里汇聚了从19世纪后期到当下的西方建筑样本。
某种意义上与上海南京路和外滩相近。不同之处是,南京路的发展曾因历史的断裂而呈现相隔几十年的二重节奏,而银座的发展则因二战后美军的占领而被兑入越来越浓厚的美式都市繁华风。
银座收贮了十九世纪后半期以来的西方建筑风格,尤其是20世纪美国风。不过,除日式商业文化和娱乐生活的内核外,银座的建筑密度也高于美国都市商业街区,这与日本东京相对狭窄的土地格局和人口密度不无关系。
细细寻依其中的原因,源自19世纪末以来日本在文化上对西方的矛盾态度。百余年来,“脱亚入欧”的呼声和对本土文化内核“和魂”的坚执,几乎同样强烈。
西方文化、建筑和生活方式的涌入与积累,尤其是二战后的美国主宰时期,造就了银座等街区的极端西式繁华。另一方面,京都老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等保留,挽住了日本人的精神与传统之根,使之不至于漂泊在欧风美雨间无所归依;同时,日本传统心灵中对自然气息的敏感和山水之美的细腻把握,也使得他们在构建亲自然生态型街区时,显得举重若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