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葡萄牙的德·奥利维拉(de Oliveira),除了想起那位20世纪著名的葡国政治家安东尼奥·德奥利维拉·萨拉查之外,还应有一位世界级的导演在人们的心里占据一席之地,他是玛努埃尔·德·奥利维拉,可能是史上最长寿的电影导演,他于4月2日在葡萄牙去世,享年106岁。
每年的欧洲三大电影节,德·奥利维拉几乎都会出现,每次亮相时,人们总是全体起立用掌声致敬。德·奥利维拉的创作活力让人钦佩,他的活跃年代跨度超过80年,直到2001年,93岁的他仍然携作品《我要回家》闯入戛纳电影节的竞赛单元。终其一生,他的作品曾经11次进入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这个数字史无前例。长寿给了德·奥利维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他成为见证电影史发展的活化石。
在1931年德·奥利维拉拍摄自己的首部纪录短片《杜罗河上的苦工》时,查理·卓别林还活跃在好莱坞的片场,刚刚完成自己的作品《城市之光》;未来的电影教皇费里尼此时尚在北意大利度过童年的尾声,正痴迷于马戏团;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要到一年后才降生,他父亲是一个生活在苏联统治下的诗人。
德·奥利维拉出生在1908年的葡萄牙波尔图,正式葡王卡洛斯一世被刺杀的同一年。两岁时,葡萄牙王室被革命党人推翻,脆弱的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建立。很快,笃信天主教的政治强人萨拉查击败革命党人,建立了独裁的第二共和国。德·奥利维拉的早年经历了葡萄牙这段动荡的时代。在导演生涯开启之后,如同费里尼痴迷罗马一样,德·奥利维拉时常在电影中对葡萄牙的历史文化发起反思。他的电影通常取材于非洲的殖民战争、葡萄牙与西班牙的世代仇恨。
德·奥利维拉被称作电影全才,他写过剧本,剪辑过影片,当过演员,也做过制片人,甚至担当过音效师。早在1928年他就作为演员登上银幕,之后频繁的导演作品,在1942年,德·奥利维拉遭遇了评论界的抵制,开始了长达20年息影状态。1963年,德·奥利维拉充满政治隐喻的作品《春天的活动》让他重返电影市场。此后的一系列作品奠定了德·奥利维拉作为国际级导演的地位。其中包括被称作“得不到爱的三部曲”的《今与昔》 、《贝尼尔德》以及《失落的爱情》。
漫长的人生让德·奥利维拉的目光变得冷酷,悲观。他喜欢援引《圣经》里该隐(Cain)因恨杀死兄弟的典故,在他看来人们最古老的感情就是仇恨,他经历过的各种党派或各种主义者,无不如此。这种出发于现实主义的悲观态度直接影响了德奥利维拉的电影观,在他看来,电影连世界的一丝一毫都无法改变,“卢米埃尔发明了电影,发明最初人们拍摄的是现实主义题材,后来出现了梅里耶,他拍摄荒诞神奇影片,之后又有马克斯·林德拍喜剧,就这些了,都是一样的重复”。
尽管生活了106年,德·奥利维拉仍对世界充满好奇,他在100岁以后依然觉得许多生活中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对于他有着吸引力。“你知道电影是一回事,生活是另一回事。”他曾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