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记忆丨那时候的两路口,就是时代的中心

依托渝中区两路口的历史底蕴,重庆中心为城市新贵、名人圈层,呈现出更好的中心体验。

在重庆,你经常会邂逅一些老建筑。

抗战时期,聚集了全国1/3以上的高等院校(40余所),2/3以上的军事工业。一座城市不能被替代的个性内容,就在这些历史遗存中。

而有一个地方,集中了当年的大使馆、近代重庆富人的私宅、还有众多历史名人当年居住过的印记……它就是渝中区两路口。宋庆龄、郭沫若等政治文化名人,都曾定居于此。

这里,留下了影响时代进程的宏大叙事。

中山四路,政要名人汇聚于此

两路口长大的孩子,大多对两路口新村的宋庆龄旧居十分熟悉,砖木结构的德式小洋楼,绿树成荫的幽静环境,精巧典雅的扇形草坪。

(宋庆龄旧居)

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曾两次来到重庆,在重庆生活、工作四年多。1940年,宋庆龄在宋霭龄、宋美龄两姊妹的陪同下第一次来到战时首都重庆,后来住进了两路口新村3号(现两路口新村5号)。

在两路口,还保留着不少这样的痕迹,比如中山四路。

(周公馆)

中山四路的尽头,是1938年周恩来同志以个人名义租赁的房子,作为中共南方局在市内的一个主要办公地点。右侧是戴笠的公馆,左侧是警察局派出所。

从周公馆出来,不远处是戴笠的居住办公之地。典型的中西结合、砖木结构的民国建筑风格,背靠着嘉陵江而建,如今变身巴渝文化会馆。

继续往前,左边是现重庆市委大院所在地,右边是重庆市团委。在团委里面,有一座小院,花木繁茂,这里是重庆首任市长潘文华的居住旧址。

直到中山四路的路口,是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原址是特园。“风雨同舟共商国事”大型浮雕就在人行道边上,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与各民主党派领袖、知名人士聚会重庆的情景。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条抗战文化名街可谓风云汇聚。

世界的渝中,各国领事馆云集

遍布重庆的395处抗战遗址中,有105处位于渝中区。

作为重庆母城所在地的渝中区,在抗战时期可以说是战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尤其是两路口中山三路、中山四路,聚集了诸多政要名人。

(重庆老地图)

实际上,渝中区自古以来就称得上重庆的政治中心。

时间最早追溯到周朝,渝中区属巴国江州地域,为巴国国都所在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渝中区一直曾是重庆市主要核心部分。1935年,重庆市下设5个区,第一至第四区在渝中区境;1939年,重庆市下设12个区,第一至第八区在渝中区境。

民国时期,渝中区除了聚集国内政要,更是堪称世界的中心,区域内入驻了除柬埔寨领事馆之外的所有驻渝领事馆。

(美国大使馆旧址)

比如两路口鹅岭公园,澳大利亚大使馆随国民政府西迁设驻于此;两浮支路(今渝中区两路口至浮图关),在中国居住近10年的美国大使詹森率众由汉口乘轮船抵渝,入驻美国大使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第一区改称市中区,主要区域囊括两路口到解放碑范围,为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行政)委员会、西南军区所在地,并一直是重庆市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两路口焕新,新时代文化聚居地

抗战时期,重庆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地位,达到空前的高度。1946年,重庆出台首个“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成为全国最早提出的全面而完整的城市建设规划。

城市不断发展,尽管重庆城市版图一直在扩大,但渝中区仍然是主城最为“稀缺”的居住地。

这里除了众多历史遗留下来的“时髦”小洋楼,还有了能够传承其文化脉络的现代居住地标——重庆中心。

重庆中心占地约6万㎡,总建筑面积约87万㎡,共有5栋塔楼,集大平层精装摩天豪宅,五星级酒店、顶级购物中心、铂金甲级写字楼于一体,其中T1塔楼高达388米,被誉为“山城城市之冠”。

(重庆中心效果图)

依托渝中区两路口的历史底蕴,重庆中心为城市新贵、名人圈层,呈现出更好的中心体验。无论是产品规划定位、还是配套升级打造,乃至高科技的植入,重庆中心都首当其冲。

真正的重庆“中心”,一定要站在城市的最前沿、最高处,衍伸出新时代的文化聚居地。

界面新闻楼市重庆站出于传递商业资讯的目的刊登此文,文中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读者使用该信息应谨慎并核实。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