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从小学开始抓起,靠一纸学历不能一劳永逸

21世纪的职业路径已经不同以往,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学习科学显得尤为重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技术迭代越来越快,学校里所学知识完全不足以应付工作。那么在21世纪,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学习是人类的天性,但教育却不是,教育是我们为下一代的系统性学习,”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主席、香港大学原副校长、荣休教授程介明在10月21-22日于深圳举行的“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上表示,21世纪的职业路径已经不同以往,一技傍身,一纸学历不能再让人一劳永逸。

现在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学习科学显得尤为重要——即运用各种最先进的专业知识,聚焦研究人类的学习。“学习科学是一门多学科科学,对学习科学的研究可能带来一场人类能力的复兴,使全人类更好地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在论坛上说。

程介明认为,在科技不断取代教师的当下,学习科学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因为学习的过程是个黑箱,而学习科学能把它打开。在学习科学中,儿童和青少年如何用大脑来学习是重要研究领域。

脑与认知科学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极大加深了对学习的认识,这为帮助学生高效学习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在大会演讲时表示,随着对大脑及其发育规律认知的不断深入,就能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能力,进而有可能根据认知行为和脑发育指标,准确预测脑智发育问题,引导精准干预,推进个性化教育。

用心理学和脑科学来发现设计语言学校的最佳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深圳神经科学研究院院长谭力海在大会上说,研究表明,临近大脑运动区的左脑额中回对中文加工很重要,而这一阅读中枢的形成与我国儿童的书写因素紧密相关,所以书写技能和中文阅读能力存在紧密联系。

“在数码化时代,随着儿童对电子设备和拼音输入法的依赖,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儿童大脑语言中枢的发育和形成受到拼音输入法使用的影响,读写障碍患者的比例急剧上升,”谭力海建议,国家应该立法限制孩子使用拼音输入法时间,让孩子多用手写输入法。

在本次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多位专家还分别介绍了本地“学习科学”的应用情况。深圳市教育科学院院长叶文梓说,深圳中小学在学习科学的指引下,正逐步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空间、师资等方面都进行了变革。

叶文梓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在课程变革上,他们提出了四种课程形态:学科课程形态、活动课程形态、探究课程形态、职业课程形态。除了学科课程外,他们也会拓展其他形态的课程,旨在让孩子通过不同形态课程的学习,作用于他不同的器官,帮助他全面成长。因为学习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成长很大程度上是大脑的重构,而不同的知识、内容和活动,也会影响到大脑不同的区域。以前单一的学科主要靠听,所以现在才会增加不同形态的课程。

从小学到高中,他们已经在为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深圳还有一些学校设置了职业体验周,让学生参观各种企业和社会组织机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课堂上,老师也会把学习内容联系到职业上去。比如上语文课时,老师就会告诉孩子们,将来社会上哪些职业是与语文有关,比如记者、编辑或文秘等。

“职业是一种综合素养,然而它不是某一个学科和某一个阶段,”叶文梓谈及在小学普及职业课程的原因时表示,职业素养应该在一个长期过程中形成,贯穿到人生的各个阶段。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