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乐之城》悄然落幕:脱离了低级趣味,也脱离了观众

节目主打沉浸式体验,沉浸的是唱演人,体验的是创作人员,总之不是观众。

作者: 王毛毛

“《幻乐之城》真的存在过吗?”主持人何炅在收官时自问自答了这么一句。

的确,它的存在感有些弱,大部分观众不知道这个节目是干什么的,这个节目也不知道自己的观众到底是谁。

王菲在录完最后一期节目后如释重负,她说了几句话来点题:“每一个作品都是从一个念头开始的,一个创意原点就是一个念头,演完了就没有了,所有的东西不会停留,都是虚幻的,都会过去的。”

作为湖南卫视的一档原创综艺,《幻乐之城》有着顶级的配置:执导过多次跨年演唱会的安德胜是总导演,洪涛是监制,梁翘柏担任发起人和音乐总监,王菲作为幻乐体验官,场地之大,工作人员之多,都是相当少见的。

这档节目动用了非常多的幕后团队,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从7月20号至今,在《幻乐之城》存在的三个月里,它被打上了“中国电视新物种”的标签。

在常规衡量标准——收视率和评分之外,节目组和一些观众都试图给这个节目赋予更多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一句话就能带过的。

所以,《幻乐之城》做了些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将幕后搬到台前,将台前提到抽象

对于普通观众来讲,看一期《幻乐之城》相当于花费一个多小时隔着屏幕看四个MV直播。

节目的元素是“音乐+电影+现场”,每期节目都强调现场表演、唱歌以及现场乐队,全片无后期剪辑,一气呵成。但对于电视机、电脑前的观众来说,《幻乐之城》与其他节目没有差别。

节目的创意之一是将幕后搬到台前,每期节目要花上一半时间讲述幕后的故事。以戏剧、舞台剧、音乐剧表演作为主要形式,嘉宾提供灵感,再由专业人员集成创作。

嘉宾先进行跟导演的配对组合,每组抽到的资源会有A级、B级和C级之分,每个作品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沟通和创作,接着进行实景搭设,最后是一镜到底的舞台呈现。

对于观众来讲,幕后采访阐述作品的立意、技术难点的揭秘、录制现场的置景与展示排练的状态,以及唱演人和导演的争执交锋和渲染呈现作品实现的难度,是节目中比较无聊的部分。这就好比,观众会去看《影》,但大部分人不会去看《影》的纪录片。

因为变魔术的人是没法享受魔术的乐趣的,艺术需要保持神秘。

在十二期的音乐故事短片中,主打的还是情怀牌,常见主题是成长、青春、温暖、追梦、反思和时间等,煽情的故事内容显得平常。

但注入了哲思的意识流作品,又面临难懂的困境,拿其中几个如《幻月》《一念》等作品来讲,大部分观众都表示看不懂。这种多种艺术形式的杂糅,或更高逼格的艺术追求,是有欣赏门槛的。

被邀请观看的嘉宾发出了这样的困惑:“刚才的这个你看懂了吗?”嘉宾都是艺术从业者,或演戏、或唱歌、或跳舞、或创作,艺术修养、审美和欣赏能力已经高于普通观众了,但他们仍旧出现“看不懂”的问题,同时有“看懂”的需求。

《幻乐之城》脱离了低级趣味,但也脱离了观众。

沉浸式体验?观众的内心毫无波澜

对幕后感兴趣的或许是影视从业者,对这种艺术形式感兴趣的可能是部分音乐剧、歌剧爱好者。

要吸引普通观众,节目组只能在嘉宾上做文章了,马思纯参演《录像带》,易烊千玺参演《对不起》,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中“书桓”和“尓豪”的相聚,朱一龙表演小丑,两位因热播剧走红的演员罗云熙和吴谨言展现芭蕾舞技能……

除了邀请足够亮眼的嘉宾来表演,节目组打出的牌不外乎是:“王菲内地综艺首秀”、“王菲窦靖童同台”、“王菲周迅世纪同框”、“王菲赵薇那英合体”。

虽然嘉宾请来了,但观众期待的嘉宾互动环节非常少。因为表演的竞技感微乎其微,所以点评基本是“随便说几句”的状态。

《幻乐之城》既不是真人秀,没有明星的相处日常和性格解密,又不是比赛竞技,不需要输赢,甚至没有目标。没有目标是很可怕的,这就好比,有人问你的人生想要做什么?你给出四个字:重在体验。

《幻乐之城》就是一档重在体验的节目。

节目主打沉浸式体验,沉浸的是唱演人,体验的是创作人员,总之不是观众。

在这隔了一层又一层的屏幕前,大部分作品所表现的痛苦、纠结和悲情,因为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太远,没办法产生那么多共鸣,反而让人觉得尴尬。

嘉宾的体验或许是最棒的,导演几乎是为每位嘉宾量身定做音乐短片,每个作品都有极大的自我性,要么跟嘉宾本人的经历有关,要么注入他们的喜好得失、情感反思。嘉宾上这个节目,就相当于圆自己的梦,跟自己和解,对纠结释怀。

比如黄晓明的中年危机,尹正的港片情结,易烊千玺叛逆追梦,窦靖童的梦境和迷茫,王菲对幻乐的诠释……

收尾时的三首歌曲,表现了王菲对音乐的痴迷献身,对爱情的纯真等待,最终回归了洒脱真实的自己。

幻乐体验官王菲除了首期和收官时的惊艳展示之外,剩下的工作轻松且有权利,她对每一个短片前期创意参与讨论、给出建议,并观看排练和最终呈现。

节目组邀请来的幻乐好友郑钧、张亚东、周迅、那英、赵薇等,虽然噱头十足,但也就是跟王菲在沙发上坐了一会儿。

《幻乐之城》或许可以叫:导演的诞生

在节目刚播出之际,还有观众在疑问:这会不会是另一档《演员的诞生》?

将幕后搬到台前的《幻乐之城》并没有让演员更上一层楼,而是全面展示了导演的才能:许宏宇、辛爽、彭宥伦、李明文、危笑、麦子……

一些导演在《幻乐之城》上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作品,比如《幻月》表现窦靖童的迷茫与虚妄和向往之间情绪的交织。

看完这个作品后,王菲很激动发言了一大串:“命题有点深刻,最难玩的游戏就是你们自己的人生,你们一直在过关,一直重来,很多东西过不去,有没有想过怎么才可以过关?什么时候才可以不game over?”

当然,很多人直接表示没看懂。

再比如《一念》:“如果你在我的梦中,我又在谁的梦里,我们真的醒过了吗?”

乐评人耳帝点评:“王菲在《幻乐之城》上以唱演人的身份演唱《流浪的红舞鞋》、《My Valentine》与《流星》,展示出了华语顶级唱片音色绝佳的声音气质与格调。”

这份气质和格调自然跟导演密不可分,可以说《幻乐之城》捧出了麦子,窦靖童的《幻月》和王菲的《一念》都由她执导,在节目播出后看到了麦子签约CAA的消息。

再比如导演危笑的作品《逢》,简短对白呈现出的激烈情绪和寓意,加上两位演员的芭蕾舞表演,给观众带来了歌剧一样的体验。

以下是时针和分针的对白:

“每个时刻还能有什么样的情绪?”

“你想要什么样的情绪?”

“喜悦。”

“痛苦。”

“期待。”

“背叛。”

“十点喜悦,十一点期待,十二点必须是爱。”

“此刻呢?”

“ 是牺牲。”

“怎么牺牲?”

“我,为你牺牲。”

《幻乐之城》充分展示了导演的创意、沟通和控场能力,他们如何控制成本、使用技术和素材,处理繁复的细节和提示点,如何进行镜头调度。

《幻乐之城》是导演被发掘的一个好机会。

当然,《幻乐之城》在某种程度上还扮演了王菲和窦靖童之间交接仪式的角色,明星母女的粉丝交接从几年前就开始了,尤其在2016年12月30号晚上的“幻乐一场”演唱会上,窦靖童是冉冉升起的新星,承载起了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喜爱。

《幻乐之城》则释放了更加明显的信号,不论圈内好友还是粉丝群体,窦靖童都正在收割中。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