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红:创始人不是老板

创始人、解语者和导师。

文/龚晓菲

如果说,牧师是信众与上帝沟通的桥梁,那么,在彩妆与当下的消费者之间,崔晓红所扮演的正是类似牧师的“解语者”角色。

一个月前玛丽黛佳品牌十周年庆典上,创始人崔晓红曾如此定义品牌的价值:我们的消费者不可能明确描述出她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品牌就是要深入她还未感知的领域,超越她本身的思维,创造出需求来。“当你把产品放在她面前的时候,她会惊喜地发现,原来这就是她一直想要的东西。”

她比消费者更懂得她们对于产品的需求。更进一步说,本土行业中,崔晓红是离消费者最近的创始人了。

不是所有的品牌都有创始人

十年,崔晓红三个字已成为玛丽黛佳扯不掉的标签,用崔晓红的话来说,“每个品牌都有老板,老板是从生意的角度去定义的,而创始人更贯彻品牌的灵魂,不是所有的品牌都有创始人。”

▍玛丽黛佳崔晓红(右)、青眼联合创始人李惠华(左)

崔晓红是本土企业中少有将经营权分离,而专注于产品和品牌顶层设计的创始人。玛丽黛佳创始人、玛丽黛佳最高产品官、创元集团产品创新(负责人),是她如今的三重角色。

品牌灵魂的出口是产品和创意能力。在崔晓红的团队中,视产品质量如生命早已成为一种常态。但远不止于此,她所追求的是将消费者更细分的、更高的精神需求转化为与产品之间的共鸣。比如,经历几十次的设计、打样而呈现在口红上的一个立体唇印,睫毛膏上一条小小的流苏,除了功能性还要将场景和情绪融入进来。

事实上,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在倒逼品牌。“过去,做到60分就可以了,但现在大部分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80分而不是60分的产品。”同时,品牌与消费者距离更近,反馈更直接,中间环节不再起到扭转性的作用,“这时,我们就要更敬畏产品,更强化我们的竞争力。”

在她看来,不能应对这种变化的品牌终将消失,或者进入另一个竞争的赛道——拼性价比。崔晓红显然不愿在这一领域比拼,她要打造的是更高的品牌价值。

“想不通的时候,我常把品牌比作人”

品牌是一个很虚的概念。想不通的时候,崔晓红常常把品牌比作人,崔晓红这个名字、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是一个品牌,从出生开始,所有的成长经历都是塑造品牌的过程。“有些人我们很喜欢与他交往,有些人我们想要保持一定距离,而有些人我们避之不及,这跟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

在她看来,品牌未来的定位不是指目标消费者的年龄、也不是产品价格区间,而是品牌希望在消费者身边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才是通过产品、视觉、营销等内容去表达。

正因为搞清楚了这一点,在崔晓红的掌舵下,创元集团推出了继玛丽黛佳后的第二个战略性品牌——新世代彩妆YES!IC,倡导舒服与真实。“很多品牌美则美矣,但离我们太远,美得不够真实。”她希望品牌可以更接近消费者,让消费者可以更自如、轻松地尝试彩妆产品。

而之所以推出新品牌,并不是因为年轻化的市场趋势,更重要的是,经过10年的沉淀,崔晓红认为团队已具备了塑造品牌的能力。事实上,本土企业推第二品牌鲜少成功,正是因为缺乏塑造品牌的能力,而这也是新时代对企业的基本要求。

重视哪类人才,决定了企业的方向

一方面,本土企业在多年规模驱动型的经营模式下,形成了以销售型人才为主导的人才体系,而做内容的人往往得不到重视,“他们给人的感觉不像是做大事的。”崔晓红自嘲。

另一方面,没有好的环境和土壤,内容创意人员也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崔晓红说,对品质的高要求让他们显得很“挑剔”,因此他们常常会面对来自同事、部门间的排斥和杂音,或顶不住压力离开,或逐渐变得中庸。

归根结底是整个行业意识形态的问题。对此,今年6月巴黎的迪奥总部之行,让崔晓红深受触动。当时,在一个窄窄的、布置简洁的办公室拜访完迪奥的全球总裁后,路过创意总监的办公室时,总裁希望让崔晓红参观一番,但又怕打扰到正在工作的创意总监。

这时,崔晓红形容,“一个掌管全球市场运营的角色,在推开创意总监的门时,蹑手蹑脚。”而透过门缝,她看到了一个比总裁办公室大几倍、更气派的空间。这个细节让崔晓红认识到,在一个国际时尚企业中,做内容创意的人才是备受尊重的。

“公司做内容的人有没有真正得到支持,他的地位在哪里,他跟能帮你创造3-5亿的销售总监比起来谁的权力更大、收入更高?”崔晓红直言,这个观念若不能转变,中国品牌很难做出来更好的东西。她坦承,玛丽黛佳的成功一部分得益于她特殊的角色定位——既是老板又是产品经理。

如何传承?从去“崔晓红”化开始

玛丽黛佳作为一个创始人烙印很深的品牌,崔晓红一方面不断通过自身的行为和影响力去贯彻和传递品牌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她也不得不考虑,未来品牌该如何传承的课题。

虽然在采访中,崔晓红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外界可以明显看到YES!IC从一开始就“不像崔晓红”,在新品牌里她更像一个导师。不论是在YES!IC的品牌首发仪式上还是之后的媒体交流会现场,代表品牌发声的不再是崔晓红,而是它的创意总监Camille。

而这,不仅是崔晓红赋能团队、重视内容创意的表现,某种程度上,也将为企业的传承奠定基石。让崔晓红颇为庆幸的是,在公司资源的倾斜以及她的影响下,团队中敢于发声挑剔内容的人变多了,“目前发现了3个这样的人,我一定会鼎力支持他们。”

于企业和品牌而言,崔晓红正在撕掉自身的标签,换句话说,她要团队中储备更多的“崔晓红”,秉承她的标准和价值观,敢于为内容发声,拥有塑造品牌的能力。

崔晓红说,过去十年,几乎没有遗憾。“如果一定要打分,如果满分是10分,我给玛丽黛佳打8分,另外的一分在于人才团队的储备不够,一分在于品牌视觉还可以做得更强。”

显然,这两分也正是她接下来要努力争取的。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