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小班小校渐成趋势 后撤并时代专家呼吁支持小规模教育发展

如何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质量,摆脱薄弱困境,缩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是实现教育均衡的一个重大任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乡村小学近年来因为学生和教师流失大、师资结构不合理,班师比不合理等问题引发外界关注。但正是这些学校,满足了农村弱势家庭的教育需求,使得大量生活在边远农村地区的学龄儿童“有学上”。

因此,如何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摆脱薄弱困境,缩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是实现教育均衡的一个重大任务。2018年10月15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乡村学校综合改革研讨会,多位教育领域的专家表示,小规模学校有望缓解乡村教育的困境,值得从政策支持层面进一步探索。

什么阻碍了乡村教育发展?

“小规模学校何去何从,农村教育何去何从,是中国教育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在研讨会上表示。

谈及中国乡村教育,绕不开“撤点并校”。2001年,为了优化中国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至此,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下形成的“村村办小学”的农村教育格局被打破,全国各地开始了大规模的、长达十年的“撤点并校”行动。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此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我国农村的中小学数量锐减一半,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一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直至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国范围的“撤点并校”才被叫停。

另一方面,伴随着城镇化发展,村级小学生源流失更为严重。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6》显示,在城镇化背景下,县域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使大量学龄儿童进入县镇上学,加剧了乡村学校的生源流失。

“城镇化、学校布局调整和城乡教育质量差距是造成该现象的重要原因。”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曾公开表示,“调查显示,48%的农村家长表示,如果农村学校具有和城里学校相同的教学质量,则不会选择送孩子去城里上学”。

据21世纪研究院的研究,在“后撤并时代”,幸存的村级小学和教学点却仍在生存底线上苦苦挣扎,“小而弱、小而差”是其基本状态,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等,都陷入了窘迫的困境之中。

在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兼职教授吴华看来,财力不足、办学活力难激发与制度障碍等问题都限制了乡村教育的发展。“但更为持久而根本的原因,是师资问题。农村必定难以像城市那么吸引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完全靠钱是不行的,最主要的还是得让本校教师快速提升能力,加强对全能教师的培训。”

小规模教育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

小规模学校是乡村小学的代名词。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的概括,“小规模学校主要指乡镇以下、学生数少于200人的学校。基本特征是学校学生总数偏少,学校班级偏少,班级人数偏少。”

据官方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有10.83万所,占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56.06%,在校生数量有380余万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调查发现,正是这些学校,满足了农村后20%没有能力进城上学的弱势家庭的教育需求,使得大量生活在边远农村地区的学龄儿童“有学上”。因此,如何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质量,摆脱薄弱困境,缩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是实现教育均衡的一个重大任务。

“进行底部攻坚,将这些学校办好,是教育公平的底线所在。”杨东平说,因此,“我们最需要关注它,协力探讨改善它的办法。”

在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看来,“今天乡村教育问题已经不是乡村教育的本身,小小的乡村教育问题浓缩了中国几十年追赶西方现代化教育的弊端,而最大的承载者在乡村,最后买单的则是留守儿童。”

多位专家认为,支持农村小规模教育发展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

2018年4月25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统筹布局规划、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建设、强化经费保障等多条具体意见。

杨东平指出,“小规模学校不是一个过渡形态,它将会长期存在,不会随着教育现代化而消失。由于地理条件和环境所限,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都存在小规模学校,因为有儿童的地方就必须给他们提供教育。”

目前,美国的城镇化率尽管达到85%,但依然有2.2万个教学点,约占全美小学总数的1/3。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农村学校大多是一两百人的小规模学校。随着城市化和少子化的进程,今后我国大多数农村学校都将成为小规模学校。另外,德国、英国、芬兰等欧洲国家的小学,学生定额就是150人左右。我国台湾地区20年前开始的教育现代化运动,明确地把“实现小班小校”作为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专家:教育要关注具体每一个孩子的需要

2018年,教育部在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全面振兴乡村教育,让乡村小规模学校小而美、小而优。此后,各地对乡村教育的保障力度不断加强。

与此同时,农村小规模学校也在开展积极尝试。四川广元市利州区14所学校结成“利州区微型学校发展联盟”,共同探索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方向,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甘肃平凉市崇信县一些学校从10年前开始进行“小班化教育”的探索;浙江丽水市景宁县以“小班化教育”和乡土味、小班味、家园味的“三味”教育为内容,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介绍,这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其中,2015年,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常务学术委员蒋莉牵头,组织多个部门在淳安、建德、桐庐三县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情况调研活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整体提升综合改革项目,并于2016年2月,确定淳安县富文中心小学为首所试点学校,尝试打造一所农村小规模学校样本。

蒋莉期望,基于富文乡中心小学的综合改革实验,能提出一些未来小而美、小而优学校的发展建议,希望更多的地区以此为示范,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全面推进小规模学校整体提升、综合改革项目,真正补足农村教育短板,把农村教育翻转为未来教育的长板。

“乡村教育、乡村学校何去何从,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急迫的问题。”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吴卫东认为,需要对富文乡小学保持关注,“我看到很多学校,包括山西吕梁地区的乡村小学,都是国家投入了很多资金建立起来的学校,但那几年以后又会恢复到改造以前的那个样子。我希望看到这所学校能做出突破,而不是硬件环境改善后不久又恢复原样。”

“在教育现代化的维度上,小班小校将是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杨东平表示,“今天我们谈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不仅是一种救急的行为,体现了底部攻坚的价值,而且体现了前瞻性,具有一种教育的创新性。因为只有在小班小校的状态下,才会有教师和学生密切的互动,我们才有可能实行个性化的教育。这就是发达国家都是小班小校的原因。”

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朱永祥则认为,实际上世界上的许多发达国家更关注的不是学校,而是儿童个体,“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强调这样一个小而优美的学校,可能跟整个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关注点还是有差距的。”

朱永祥建议,“要真正把关注点放到儿童上,以个体为单位,才能把教育做好。也就是要关注具体每一个孩子,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真实的需要是什么。”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