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延伸、视角下沉的都市剧套路依旧,“生活”何时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三百六十行,行行配爱情。

文 | 无所为

来源 | 金牌舆情官

近日,电视剧《完美关系》《我的真朋友》先后杀青。前者视角从房产经纪人切入,向房产话题方向持续开拓,后者展现来自公关行业的职场魅力和动人爱情。另外,聚焦互联网创业的电视剧《创业时代》也即将定档播出。

从2018开年伊始,从涉及商业谈判的《谈判官》到无人飞行器的《南方有乔木》,都市剧的触角似乎愈加丰富,延伸进各个领域。题材不断丰富,类型也在不断创新,然而,爆款寥寥。

图源:犀牛娱乐

2018年迄今为止,综合网络播放量和电视收视率来看,《延禧攻略》以播放量181亿暂居首位;排除跨年播放剧集,《最美的青春》豆瓣评分8.3,是目前年度最佳;收视率方面,开年电视剧《恋爱先生》暂居第一,然而豆瓣评分却连及格线都没达到。

都市剧,仿佛一边在创新,一边又趋于沉寂。

题材触角延伸

模式不变:爱情主线+特殊职业背景

与韩剧纯爱风格不同,我国都市剧大量篇幅描写了现代都市人的爱情生活与爱情观。爱情作为主线是“之一而非唯一”,重视人物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带来的普世价值观。因此,无论各行各业,都可以拿来配爱情线。

比如说,“爱情+医疗”类型,《外科风云》《急诊科医生》一波三折,聚焦医患关系和各种医疗问题;“爱情+法律”类型有《人民检察官》《离婚律师》,其中后者更是拿下当年“剧王”头衔。

三百六十行,行行配爱情。都市剧与其他类型题材交叉重叠,打开了剧集创作新世界的同时,让爱情的表达有了更大空间的铺陈。

近些年来,这些都市剧的题材也愈发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抓住社会热点。比如《南方有乔木》,聚焦前沿的无人飞行器领域,男主角与女二号的年下恋更是笼络了一大批观众。

谈及当下最热的几个话题,相信很多人都能随口说出如下关键词——大龄剩男剩女、经济独立、年下恋等。不少热门剧也从这些特点来进行故事和人物的设定。

但同时,摸索套路走出的“换汤不换药”的故事风格,面临着越来越难拍的窘境。尤其是题材愈加丰富,类型更加多元,观众有了更多选择之后,“挑剔”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拿被大家诟病最多的来说,都市剧缺乏专业感。作为主线之一,却处处都是bug,缺乏基本的生活经验和职业常识。

《亲爱的翻译官》中,精英翻译官们动辄端着酒杯走来走去,但实际的口译工作绝对禁酒。《外科风云》中,男主角穿上手术衣后直接用没有戴手套的双手拽了一下衣袖,但这是穿戴无菌手术服极典型的错误。

精英化人设

套路化叙事

在国产都市剧里谈恋爱的,呈现出“白领男女”的立场更多一些,往往跳不出都市精英的怪圈。

拿今年收视率第一的《恋爱先生》来说,女主角罗玥的工作是酒店的行政经理,试用期工资8000、转正15000。但是她的8000和普通人的8000似乎不是一个币种:大手一挥赔客户3000块的裙子,8000块办高尔夫俱乐部年卡……总之,需要花钱的情节从来都二话不说就能拿出来。

十年前,《蜗居》的故事也挺穷的。海萍因为要省钱只能租上海老弄堂,海藻靠肉偿宋思明才没有住房压力。由房子引发的灾难,让远大的理想在更大的生活压力冲击下变得支离破碎。

“高智商+高颜值”已经成为当代都市剧男女主的标配,他们的职业不是企业高管,便是医生、律师。就连初入职场的新人,也很少有财力上的危机感,在恋爱中投入的精力远超工作。然而,投合欲望的精英化叙事不足以包容生活的真实况味。

除此之外,套路化的叙事也让观众看到开头就能猜出结尾。新京报曾盘点了近两年12部热播都市剧,并以“公式”的形式总结了最常用的套路和巧合。

而情节也往往逃不开如下设定:

冥冥之中相关→初次见面产生误会→再次见面互怼→发现闪光点→相爱→出现第三者/前任)→出意外(家人去世、事业受阻)→出国寻找人生意义→分开后再次相遇(追机场时打电话时相遇、异国重逢、放弃出国机场门口微笑对视)→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从《一起来看流星雨》系列到今年的《恋爱先生》《老男孩》等等,都市剧似乎离不开这类套路。“套路”本身也许并没有错,它的形成是经过实践后观众喜欢的方式,在制作时也不乏有甲方提出需要类似的情节。然而人设、细节也全部照搬,着实缺乏新意。

都市剧似乎摆脱不了惯性的套路,想当然的情节套路与过分精英化的设定,显得看点冲突有余,生活气韵不足。有高原无高峰,很难走出让观众感同身受又承载记忆的人物。

市场、资本角力

留给编剧的空间有多少?

观众爱看的都市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院院长尹鸿曾这样总结这类作品的风格:以对我们平时所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司空见惯或者熟视无睹的细腻的发现和生动而富裕的表现来打动人,唤起人们对生活本身的记忆、关怀和对生活中人的理解与同情。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张国涛分析,这种叙事类型的退潮,与近年影视剧商品化的发展趋势不无关系,毕竟相比霸道总裁与傻白甜、白领精英们而言,这类剧其在即时娱乐话题的激发、收视点击量的拉动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

生活中常见的百姓故事因为缺乏有效的审美距离,更易受到观众的挑剔,因而往往需要极高的表现技巧,需要有文学性与艺术性的双重背书。

这对编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编剧市场鱼龙混杂,市场对剧本有着巨大需求,好剧本数量本来就少。套路约等于观众可能会喜欢的故事模型,于是,通过揣摩电视剧的目标观众心理、分析观众的喜好,编剧们也渐渐掌握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故事结构模板。

人们常说,创作要深入生活。囿于时间限制,留给编剧打磨剧本的时间并不多。简书上有人估算,以30集的电视剧为例,从搜集素材到完成初稿大概需要十个月的时间。

编剧和演员一样,需要“进入角色”,但难在编剧需要进入多个角色,成为“他”、“他们”。编剧的角色有多高的能力水平,也要求了他们自己对行业的了解起码要近似这个程度。这个准备周期也许非常长。然而实际情况是,编剧不了解他写的时代、人物,有时候连起码的生活逻辑也搞不清。

@外科风云官微
于2017年4月19日针对外界质疑发布道歉信

当然,这类题材的窠臼不只有编剧背锅,制片方、影视工业等都是根据市场环境决定的。因此,观众在吐槽编剧的时候也该好好审视下自己长期宽容的态度。劣币驱逐良币,这是市场和行业共同选择的结果。

中国都市剧想要从品质上“满血复活”,从日常琐碎中提炼的浪漫诗意或者回归本真其实都可以列入目前“加血创新”之中。一直这样不温不火的和观众磨着性子,不知道还有多少剧集会被“快进”消费。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