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卡夫会成为并购目标?

巴菲特主导的与亨氏的合并方案让卡夫食品的投资人们欢呼雀跃。然而,这一食品巨头,在未来很长时间中,仍然将面临挑战。

2012年,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卡夫将旗下部分业务拆分成全球零食业务和北美杂货业务,其中沿用卡夫名称的北美杂货业务在成熟的美国市场举步维艰。消费者对自然食品的青睐,也让这家生产和销售Velveeta芝士、Jell-O果冻和Lunchables速食食品的企业颇受冷落。“世道变了,消费者也变了,但卡夫没能赶得上变化,所以就落后了。”卡夫食品的首席执行官John Cahill上月承认。

彭博社记者总结了近年卡夫面临的四个挑战。因为未能处理好这些问题,卡夫成为了资本并购的目标。

首先是高企的原料成本。卡夫食品在粮食价格的上涨中受到了巨大打击,特别是肉类和芝士。卡夫也深深意识到这一点,并一度将控制原料成本作为2014年的工作重心。迫于成本压力,去年7月,卡夫调整了旗下产品售价,销售价格平均上涨了五成——但显而易见,涨价给销售量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第二是消费者的口味变化。随着“千禧一代”的成长,他们逐渐成为了美国消费人群的主力。这些年轻人对自然的有机食品青睐有加,却让卡夫等曾经的行业巨头措手不及。卡夫推出的含有坚果、肉类和芝士的“P3能量棒”,号称可以让年轻人爱不释手,但实际上这玩意对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即使是卡夫的拳头产品芝士通心粉,也面临着市场份额受到有机食品侵蚀的风险。比如通用磨坊食品公司(General Mills)旗下的烘焙品牌Annie’s,已经在美国对卡夫造成了相当大的竞争。

第三是管理层的人事动荡。随着许多高管的离职,卡夫的管理层在最近几个月处于混乱中。2012年刚上任的前首席执行官Tony Vernon,在去年12月突然辞职。两个月之后,卡夫的首席财务和市场主管先后离职。目前首席执行官职位由董事会主席John Cahill担任。

最后,是全球战略失宜。2012年,卡夫集团剥离部分业务成立亿滋国际Mondelez的初衷,是由亿滋着手开发国际市场,而卡夫集团专注深耕北美市场。但是这样一来,卡夫失去了跨国发展的机会。当亿滋开始把产品销售到中国等新兴市场中时,卡夫只能在成熟的北美市场中与竞争者肉搏。2014年卡夫的销售基本停滞,而2015年的预计增长也只有一个百分点。

很显然,新公司留给巴菲特的这些问题,并不容易解决。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