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均铎
陕南地区北靠秦岭、南倚巴山,自然风光得天独厚,一直以乡村生态,农业观光为主发展旅游业,而所属的秦巴连片贫困地区也亟待通过“旅游扶贫”脱贫摘帽。随着市场不断转型升级,“文旅融合”已成为陕南地区旅游产业的转型之举。
“十一”黄金周前夕,界面新闻陕西记者来到安康市石泉县,希望能以石泉县为例,为处于转型期的陕南旅游业带来一些思考。
总投资约8亿元的新文旅项目落地
9月下旬,安康市石泉县两大旅游景区杨柳秦巴风情园、中坝作坊小镇景区开园。据园区负责人介绍,两个项目总投资约8亿元,是石泉县以“带动村民致富,最终实现乡村振兴”为目标建设的重点旅游项目,是石泉县打造文化旅游IP,发展文旅融合的新举措。
“文旅融合提升旅游发展内涵,城乡联动促推全域旅游建设,项目建设带动旅游产业发展。”被县政府定义为石泉旅游发展的新模式。相较于其他陕南地区,石泉县这趟“文旅大巴”才刚刚开始提速。
受限功能定位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扶贫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涵养区,石泉一直把“一江清水供京津”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受国家功能区定位的限制,石泉县调整产业发展方向。
据记者梳理发现,石泉县近三年在三产占比方面有所调整,2015年为10.4∶67∶22.6;2016年为9.7∶66.3∶24;2017年则为9:65:26。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升,石泉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这是“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
石泉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发展“旅游扶贫”既可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也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当下,旅游已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石泉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7亿元,全县人均旅游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为71.43亿元,其中旅游综合收入22.68亿元,同比增长21.28%;2017年生产总值达到80.96亿元,旅游综合收入30.68亿元,同比增长35.27%,所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8%。
今年2月,石泉县定下了2018年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全年接待游客5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6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三产占比26.5%以上。
文化包装 打造“两大文化名片”
地处秦巴腹地的石泉县地域文化积淀深厚。汉水文化、移民文化、川楚、秦川古商道文化交汇于石泉,但这些都是秦巴地区所共有的文化基调,只有“鎏金铜蚕”和“鬼谷子故里”是石泉县所特有的文化符号。

今年9月,在介绍鬼谷子文化高峰论坛系列活动的新闻发布会上,石泉县委常委、副县长耿国泉表示,“将倾力打造‘鎏金铜蚕·丝路之源’、‘鬼谷子故里·智慧之乡’两大文化名片。”其背后所隐含的蚕桑文化、丝路文化、先秦文化都有很大的挖掘潜质和延展空间,它们肩负着提升石泉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使命。
1984年,在石泉县池河镇出土的“鎏金铜蚕”,为历史典籍中多次提及的“金蚕”做出实物佐证。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提到了珍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铜蚕”,称其见证了2000多年前先辈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鎏金铜蚕”因此一度成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网红”藏品,前去拍照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
“石泉县是西北养蚕第一大县,兴桑养蚕历史悠久。”当地导游告诉记者,“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而丝绸之路的源头在石泉。”“鎏金铜蚕”被国家主席“点赞”的这段佳话,在石泉县的旅游推介活动中亦被反复提及。
鎏金铜蚕”从此成为石泉县的文化名片之一,而另外一张文化名片就是“鬼谷子故里”。
鬼谷子文化有待持续深挖和延展
据《东周列国志》记载,“却说关内云阳,有一处地面,名曰鬼谷......内中有一隐者,但自号曰鬼谷子,相传姓王名诩......其人通天彻地,精通百家,人不能及。”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纵横家的鼻祖。师从老子,曾授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四大弟子。相传,石泉就是鬼谷子修炼授徒之地,是先秦文化重要发祥地。

2003年,石泉从学术上被认定是鬼谷子文化重要发祥地,是鬼谷子故里。 2007年6月,“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文化研究基地”正式在石泉挂牌。2013年,石泉鬼谷子传说成功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石泉县旅游综合收入仅为8.48亿元,而在石泉鬼谷子传说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次年,县域全年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43.9%,为历年之最。
此后,石泉县相继举办了第二届石泉鬼谷子文化学术研讨会、鬼谷子诞辰纪念日、鬼谷子文化高峰论坛等活动。据媒体报道,正在按照国家5A级标准建设鬼谷岭旅游景区和池河“鎏金铜蚕”小镇旅游景区,“将为石泉的旅游带上‘皇冠’”。截至目前,陕南地区唯一一个5A级景区是商洛市商南县的金丝大峡谷。
虽然“鬼谷子故里”已经成为石泉旅游发展的核心文化IP之一,但据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很多石泉人对于本地的文化底蕴并不了解,甚至没有太多的概念。

“听说过鬼谷子,但文化这东西我不懂,也说不好。”中坝村的村民朱浩告诉记者,“现在有敲锣的,有打鼓的,来的人多了石泉就热闹了,一热闹我们肯定就高兴嘛!”另一位瓦屋村村民接受采访时表示,政府告诉他们县城和中坝村要开发旅游项目,可以致富,但并没有宣讲太多旅游文化方面的内容。
“石泉县要从旅游的本体出发,建设旅游文化,推动旅游产业的自我发展。”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承元教授说,“旅游文化品牌建设要以学术文化为依托,但又不能囿于学术文化。”如何让鬼谷子文化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走向基层,走向学术的同时也走向大众,或成为鬼谷子文化建设的关键。
另据记者观察,除了杨柳秦巴风情园内的鬼谷子雕塑、原创实景歌舞《丝路之源·十美石泉》的首篇《鬼谷风云》是以鬼谷子文化为核心元素进行的创作之外,缺少更多的文化延展和周边产品的开发。“下一步,石泉在深入推进鬼谷子文化研究、成果运用方面还会加大力度。”石泉县宣传部长李斌向记者表示。
加大投资力度 欲从陕南区文旅竞品中突围
在陕南地区,良好的生态成为发展休闲经济的独特资源。为了避免旅游景点同质化,陕南各县正在从自身文化内涵的角度寻求突破口,与石泉竞争的同类文旅产品并不少见。
平利县借女娲文化、茶文化先后开发了女娲山森林公园、翠茗园等景区;旬阳县建成红军纪念馆园,发展红色旅游景区;商洛市丹凤县的棣花文化旅游区、山阳县的古镇漫川关与骡帮会馆等等,处于“文化旅游”培养期的陕南各县,都将“乡村振兴”、“旅游强县”作为各自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
据界面新闻陕西记者获悉,2017年,石泉县首批策划包装19个PPP项目,估算总投资63.53亿元,涉及交通设施、水利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其他领域项目,其中云雾山鬼谷岭旅游区开发项目已入省级PPP项目执行库。强有力的发展资金支持,或使石泉县的文旅项目从同类旅游竞品中突围。
与安康和商洛相比,汉中市两汉三国文化底蕴厚重,秦蜀古道遗产群为其重要人文历史资源,具有发展文旅产业的天然优势。市中心的古汉台、勉县的武侯祠、武侯墓(诸葛亮墓)、留坝县的张良庙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两汉三国”主题旅游项目。“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张良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外”、“诸葛亮在汉中屯兵八年,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文化概念积淀着汉中全域的历史文化底蕴。汉中市在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推进文旅融合的发展进度。
以同属于秦巴地区的汉中市留坝县和镇巴县为例。留坝县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张良庙为核心创建张良庙——紫柏山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依托历史典故、古栈道遗址打造的漂流项目等一系列运作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紫柏山国际滑雪场和中国栈道水世界,通过举办山地自行车大赛、滑雪大赛等旅游赛事活动增强区域旅游影响力。而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民聚居地,镇巴县则基于自身特有的民族风情,建成镇巴县苗族风情谷景区,发展苗乡文化旅游,继而围绕苗文化着力发展民族工艺、演艺、苗药、康体、茶文化、节庆等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如何强化文化内核,积淀文化底蕴,汉中旅游的发展经验或对石泉有所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