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车之后的头两年,由于厂商质保的原因大部分车主都会乖乖的去4S店做日常保养维护,什么都是乖乖用指定款,直到质保结束,才发现保养的世界如此多姿多彩,光是机油就有多达数十个品牌。
终于有理由给发动机换个口味的机油了,但又不禁会担心,突然换掉用了几年同品牌型号的机油,发动机会不会因为“水土不服”而出现故障?
今天小编就来跟各位车主们起底关于发动机的“血液”机油那些事儿,不同品牌的机油到底不同在哪里,机油混加使用会不会伤害发动机呢?
决定机油好坏的关键:基础油
机油主要由两种成分调和而成:基础油和添加剂。在一整瓶机油中,基础油占到了85%左右,如果基础油不好,再好的添加剂配方也无法成为一款优质机油。
对于基础油的等级分类,美国石油协会(API)早在1919年便确立了最早的基础油分级规则标准,当时规则制定由超过400家石油勘探、储运、炼油与销售公司共同研究。时至今日,基础油也发展到了第五代。
我们平时所用的矿物油、半合成和全合成机油,基本都是由前四类基础油组成的。
矿物基础油
自然间形成的石油通过分馏提取出油料都是矿物基础油。矿物基础油因为原料充足,所以价格相对较低。目前大多数润滑油、润滑脂使用矿物油作为基础油。
矿物基础油分类
I类油是溶剂精制出来的矿物油,使用温度范围一般在0~65摄氏度,是市面上最便宜的基础油。
II类油基础是加氢处理(加氢裂化)制取的基础油,加氢处理之后碳氢分子饱和了,因此抗氧化性增强,颜色比起一类油更清透,成本相比一类油高出一点。
III类油进行了加氢异构化处理,生产出来的油比二类油更为纯净。因为三类油的性能接近合成油,所以三类油有时候也被归入合成油。
合成基础油
比矿物基础油更高级的就是合成基础油啦,合成油可以满足一般矿物油所满足不了的要求:热氧化安定性好,热分解温度高,耐低温性能好等优点,但是成本较高。
合成基础油分类
IV类油主要是全聚α-烯烃(PAO),主要从石油气或天然气内的乙烯、丙烯重新聚合再催化炼成的大分子液体。这就好比原来石油里的分子是一群懒人,结果来了一个军训教官练队列一样。分子排列整齐,这样的基础油热稳定、抗氧化性、粘度变化性能更好。
V类油包括PAG(聚乙二醇),磷酸酯,硅油,酯类。主要是从动植物内部的脂肪酸和醇经过合成气油化而成的。这种酯类本身就成油性,油膜分子可以轻易附着在金属表面润滑性能“拔群”。但其缺点首先就是贵!超贵!其次就是酯类油亲水性较强,遇水具有腐蚀性,对橡胶件和塑料件相容差,密封要求极高。(小编玩的RC燃油车就是使用蓖麻油润滑,有毒具有腐蚀性)
机油功效源于添加剂
基础油添加剂主要作用是增强基础油的性能,如抗氧化、抗磨损、抗泡沫、防锈、防腐,改善粘温性、流动性和清洗分散性等,保证发动机在不同温度工况条件下维持正常润滑水平与使用要求。
基础油添加剂的主要由清净剂、分散剂、抗氧抗腐剂、极压抗磨剂、油性剂、摩擦改进剂、减摩剂、抗氧剂、金属减活剂、粘度改进剂、防锈剂、降凝剂、抗泡剂、乳化剂等14类40多种添加剂配方而成。每一个添加剂配方需要根据机油功能特性进行调整,通过大量的实验室模拟试验、发动机台架试验和行车试验来评定验证效果。这就好像是配方奶粉一样,不同体质的儿童需要的营养成分需求也各不相同,奶粉的配方调整就可以针对性的补给营养,达到类似“治疗”的效果。
添加剂寿命标定:总碱值
由于燃油在气缸内燃烧多少都会产生一些微量的硫化物附着在汽缸壁表面,由于硫化物属于弱酸性物质,那么润滑油厂商的机油产品中必须含有碱性清净剂分散剂来增强机油的清洁功效。所以,机油内添加剂的总碱值就可以证明清净剂和分散剂在机油内的有效含量。同时,根据总碱值(TBN)的线性下降速度和趋势也可以判断出缸内燃烧情况。
对于各位车主车主们来说,优质的润滑油之所以价格高主要还是为这款机油的配方花钱。优质的机油会使用更多剂量的碱性添加剂或者是碱总价提升剂,来提高机油内碱性物质剂量。这样就可以避免气缸内不断生成的硫化物腐蚀汽缸壁表面、活塞和活塞环组件。
知识点:总碱值(TBN)值越高,机油的耐用性和长效性更好,使用时间和公里数就越长。
机油混加,“伤油”不“伤车”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是相同基础油类型等级并且产品功效类似就可以进行机油混加。但这种粗糙的做法实际上还是非常有风险的,毕竟润滑油厂家使用的添加剂含量和原料也各不相同,所以完全有可能打破机油原配方的平衡,拉低油品质量,变成了1+1<1的结果。
如果应急情况下或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了机油混加,那唯一能做的只有换机油了。而且受制于传统发动机换油率限制,一般发动机内部无法放出的残油会在3%左右。因此,把旧机油放干净就很重要了。
a、把旧机油放干净,放机油时让师傅把高压气吹进机油加注口,尽量将残余的旧油从油底壳里面吹干净;
b、加入少量新机油,加入1/3的新机油,怠速运转30秒左右放出;
c、加满新机油;
如果换了一个品牌的机油,要注意缩短第一次换油周期。比如原来是10000KM一换油,换另一个品牌新机油之后最好7000-9000KM就更换,从第二次开始恢复正常更换。这样做相当于给新机油一个“试用期”,确保发动机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新机油。
总 结
一般来说固定一种牌子是最好的保养方式,因为发动机已经熟悉了机油的性能,也就是磨合适当,当然,如果原来的品牌有了新品也可以一试,因为基础油基本不会有太大变化,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驾驶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