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带量采购试点来了,但需警惕“最低价竞标”

如果最低价才能中标,将最大限度地挤压仿制药利润空间,未来将没有企业愿意进入和投资仿制药行业。

(作者董文海,上海启锐传播公司创始人,服务医药领域和中国医药企业,个人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企业管理和公关案例文章60余篇,独立著有《逆势崛起》、《大道有形》、《东方商道》等财经书籍。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近期,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9月1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在上海召开试点联合采购座谈会,试点采购思路和方案披露后,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中国医药上市企业,无论是港股还是A股,短短3天时间内,跌掉超过5000亿元市值。

从改革方案来看,国家医疗保障局的目标是好的,一是重点推出医药行业一致性评价,让一致性评价药品替代昂贵的过专利期的原研药,从而降低药价;二是要引导医药行业进一步转向创新,从而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是业界不少看法认为,在推进此项试点改革的时候,最低价竞标和纳入采购品种的选择需要特别注意。

警惕“最低价竞标”

目前中国已经存在较为明显的低价药短缺现象。据估计,我国医院临床使用的低价经典药约300种至400种,数量虽不多,却解决了患者约80%的用药问题。然而,近年来由于生产成本逼近甚至超过售价,许多经典低价药现在已无迹可寻。如治疗过敏性皮疹、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的扑尔敏,疗效已被肯定,每天的治疗费用才0.07元;治疗胃肠不适、消化不良的大黄碳酸氢钠片,1000片只要4元钱;治疗抑郁症的丙咪嗪,100片价格不足10元……这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低价药品,目前在市场已经很难买到。

低价药短缺的新闻屡见不鲜,中标后企业求废标的现象也经常发生。据媒体报道,9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药械采购网发布公告,5家药品生产企业(代理企业)申请取消13个药品挂网资格。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医药采购网通告显示,从2017年10月1日,到2018年8月31日,共有54药品取消挂网资格,涉及48品种,20个企业,均为企业自主申请取消药品挂网资格,并承诺全国统一不供货。

这些药品企业为什么要主动取消挂网资格呢?虽说企业官方给出的解释是,由于原料上涨、生产线改造、环境污染等原因导致药品停止生产。梳理内蒙古弃标的品种清单不难发现,很多都属于低价药、常见药,像布洛芬片、阿司匹林片、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等。企业辛苦中标后却又弃标,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有利润,企业无法维系正常的生产经营。

可以预见,如果推行最低价中标,生产企业在盈利困境下,将会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退出市场,最后会加剧低价药品短缺,从而导致系统性药品短缺。

与此同时,最低价中标将会把中国仿制药行业逼上绝境。中国药品生产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部分仿制药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跨国企业过了专利期的原研药凭借质量及品牌优势在中国市场享受超额利润。

如头孢曲松,国产仿制药大约2块钱一支,而进口的56块钱一支,却占了中国93%的市场,这一状态维持了20年。细数立普妥、络活喜、布洛芬等这些原研药,每个品种每年消化医保费都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其中络活喜去年在美国销售额是1700万美元,在中国销售额超5亿美元,在中国内地的价格是台湾、日本的20倍。

201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全面展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目的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让国产仿制药替代进口原研药,让中国医保的钱真正花到刀刃上,这才是一致性评价的真正目的。

为了鼓励企业开展一致性评价工作,该文件提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品种,在医保支付方面予以适当支持,医疗机构应该优先采购并在临床中优先选用。同品种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的,在药品集中采购等方面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

但是,一致性评价承诺的鼓励没有如期而至,失望就先落地了。带量采购的最低价中标试点方案又提出,入围的生产企业在3家及以上,符合构成充分竞争的条件,采取招标采购;入围生产企业为2家的,不构成充分竞争,采取议价采购;入围生产企业只有1家的,缺乏竞争,采取谈判采购。据媒体报道称,只有1家的国产企业将出现估计10%左右的价格降幅,2家的降幅在20%-30%之间,3家及以上的降幅估计超过70%。

如果最低价才能中标,将最大限度地挤压仿制药利润空间,未来根本就没有企业愿意进入和投资仿制药行业,仿制药行业要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也将更加困难,这也将导致仿制替代原研成为一句空话,市场很可能将会被昂贵的进口原研药占据。

我国目前医药行业5000多家企业,95%以上都是仿制药企业,解决了数以百万人的就业,一旦仿制药行业走上绝境,将会出现大面积的企业面临倒闭或转型,一大批人将面临失业和转行。

参与试点药品仍需要商榷

目前为止,多数企业都按照国务院的政策规定,加紧做一致性评价,目前就是为了能在2019年1月1号关门前,继续留在市场,不被淘汰出局。

据统计,目前已有37个品种62个药品已通过和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但是,此次将其中33个品种列入试点采购,其他品种就算通过了一致性评价,也不能参与试点采购。这种有选择性地挑选一致性评价品种参与试点采购的做法,既不透明,也显然不够科学合理。

投入大笔财力物力进行一致性评价的企业并没有得到相应“优待”。

比如,此次参与试点采购药品中,有6个刚获批上市注射剂被纳入采购清单。由于注射剂的一致性评价工作尚没有正式启动,列入试点采购的6个注射剂均是按照新四类注册获批,根据国家药监总局2015年第230号文规定为通过一致性评价。

除白蛋白紫杉醇外,其它5个注射剂上市前,根本就没有在医疗机构开展临床验证,也没有患者使用过,更谈不上长期、大范围的临床用药数据积累,如通过试点采购骤然大量进入临床应用,会存在很大的用药安全隐患。

而另一方面,目前有一批长期在临床一线使用,充分证实了有效性和安全性,并通过欧美日国际认证的高品质注射剂,其质量和疗效早已达到一致性评价要求,但由于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未正式启动,这些产品无法及时被确认为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试点采购的33个品种中,以新四类获批而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有8个品种,其中7个(含全部6个注射剂)仅一家仿制药厂家供应,极易造成新的垄断,更是达不到降价目的。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