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平离职会影响中国登月?专家称商业航天人才流动是正常现象

面对发展迅速的商业航天市场,传统航天企业也在寻求商业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张小平没有想到,在自己离职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下称航天601所)半年后,引发了社会对航天领域人才流动问题的关注。

他原先是航天601所的低温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于今年3月辞职,后加入民营火箭企业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蓝箭航天)。

近日,网上流传的一份盖有航天601所公章的文件指出,张小平的离职对该所正在研制的四型发动机方案造成严重影响,直接关系中国重型运载火箭的方案论证和研究进度,甚至某种程度影响中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

文件在结尾写到“为国家培养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是我们研究所的义务,但是我们不愿看到、也无法接受因个人的离职而影响到国家重大的战略项目。”

张小平后加入的蓝箭航天成立于2015年,是国内首家掌握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的民营企业。该公司聚焦于中小型商业航天应用市场,主要从事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及商业运载火箭。目前,拥有北京、西安两个研发中心以及湖州智能制造基地。

“人才是最大的财富。”多位航天领域的资深专家均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反复强调。同时,他们表示,人才自由流动是市场的正常现象。

有不愿具名的国有航天企业高层领导表示,社会资本的涌入确实对传统航天领域造成了一些压力,但这只是短期现象,长期看,市场将会逐步趋向平衡。

他认为,传统航天企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发展迅速的商业航天市场,这些企业也在寻求商业化。他还透露,针对商业航天领域,多项规范政策已在酝酿之中。

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舒畅在演讲中表示,航天领域的人才,需要实现良性竞争。

他在会后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商业航天领域的竞争需要遵守市场规则和行业规则,但是目前这两种规则并不完善。

在他看来,商业航天在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不能缺少规划设计和规则。

舒畅提到,在政府、航天集团、发射机构等诸多机构的支持下,民营商业航天市场在近两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主要的表现是人才和资本的聚集。

“在创业之初,找50位专家,可能只有一位愿意加入我们公司,但现在,我们可以在简历中选择感兴趣的人才。”他笑着说。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吴树范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中国商业航天能够快速起步,是因为中国在航天领域有超过60年的技术积累,特别是近20年来的资源投入,培养出一批航天技术人才。

“这些人才的流动是自然现象,有助于激发专业人才的创造积极性。都是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做贡献。”他说。

他以自己的经历举例,最初他选择到欧洲航天局航天技术研究中心工作,是因为当时那里的研究环境更适合自己发展,有助于能力积累。但之后,发现国内商业航天也开始快速发展,他便希望能将自己在欧洲获得的经验带回国,帮过国内企业发展。

多位民营火箭和卫星企业的从业者都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发展商业航天不只需要航天领域的人才,也需要IT、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人才。

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谢涛说,“有时候,跨界人才更能碰撞出火花。”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