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际合作回应保护主义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 “一带一路”

粤港澳大湾区也正在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大湾区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动能。

作者: 翟少辉

9月2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成立大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在演讲中表示,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条件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也正是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瓶颈。

“这一次中国大陆整个制造业雇佣的人数是1.24亿,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雇佣的人数达到8500万。”他表示,中国实际上创造了一个窗口机遇期,足以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入工业化、现代化。

而在此前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二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广东)国际传播论坛上,多位参会者也均指出,“一带一路”是一个公开透明、由各国协商推进的倡议,是一个可以平衡各国发展利益的方案,这不仅驱动中国经济发展,也对世界有利。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也正在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大湾区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动能。

法国前总理:中欧应联合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不幸的是近年来保护主义确实再次抬头。”俄罗斯联邦金砖委员会主任格利高里·托拉拉雅在“海丝”论坛期间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全球经贸体系某种程度上‘分裂’成为一些自由经贸区和地区性组织,它们的数量在过去数年大量增长,如今已有上百个。”

在他看来,这意味着基于贸易体系的普遍适用规则已经受到挑战,“WTO扮演的更多是设置这些规则的角色,却难以去贯彻执行。”托拉拉雅说。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和法国乃至欧洲应当联合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支持自由贸易。“过分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不会有赢家,真正受害的是世界经济的发展。”

拉法兰认为,受制于美国政府施加的压力,欧洲目前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在伊朗的法国企业,不得不将其公司关掉,因为不想失去美国方面的生意,所以我们的损失还是很大的。”拉法兰表示,“我们希望创造新的对话模式和多方合作模式,更好地在合作中寻求发展,在这一点上中国和法国的立场非常接近。”

“金砖国家认为基于WTO规则的贸易和经济合作非常重要,实际上在金砖国家的内部讨论中,我们在贸易制度、电子商务和其他贸易问题上投入了大量精力。”托拉拉雅也对记者表示,“我们强烈反对保护主义,并且致力于降低关税、消除贸易壁垒。不过目前这些努力多还是在双边层面进行。不过无论如何,我们正在为在金砖国家之间以及全球范围降低关税和鼓励自由贸易而努力。”

谈及“一带一路”,拉法兰表示,目前这一倡议已开始为大家所接受,例如法国总统马克龙就已发表重要讲话表示对该倡议的支持,但由于对“一带一路”的误解,有人认为这是以中国为主、为中国和中国企业的利益而服务。

拉法兰认为,“一带一路”是出于合作心理,而非争抢、搏斗,在这个越来越“危险”的世界中,其意义更加重大。在他看来,“一带一路”是将大家聚集起来,坐在桌边谈。“我们也是出于保护我们的企业和利益,来寻找合作的关系,而非争斗。”拉法兰表示,

“这样有历史意义的计划会引起人们的惊慌和猜疑,我并不感到吃惊,但我们会努力去说服更多的人。”

大湾区建设融入“一带一路”

“我认为国际合作,也正是针对当前世界形势的最好回应,因此法国需要与中国进行对话,以共赢的眼光讨论‘一带一路’计划的实施。”拉法兰表示。

“一带一路”国际研究院创办人、香港全港各区工商联荣誉会长李鋈麟在采访中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确实已经对香港企业造成一定影响,不过企业可以调整思路,将目标对准“一带一路”。在他看来,“一带一路”沿线人口更多,虽然部分受消费能力制约,但只要调整至“薄利多销”的思路,企业一样能够盘活。

李鋈麟认为,过去很多香港企业认为“一带一路”和香港并无太大关联,不过这一观念如今已逐渐被改变。

举例来说,许多过去要靠单打独斗的香港中小企业如今也可以得到亚投行、丝路基金和国开行等在资金链上的支持。李鋈麟指出,香港企业有技术、人才,但在资金链方面存在欠缺,且在一些认证方面也面临困境,而随着“一带一路”和大湾区的建设,这些问题迎刃而解。“香港的中小企业走出去,胆子也大了一点。”他说。

此外,香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所扮演的“超级联系人”角色,在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提出之后也得到了升级。过去因为对当地交通以及环保、劳动、公司等方面的法规不了解,“超级联系人”常常发挥受限。“过去在香港,我们有律师、会计师的一条龙服务。”他表示,“如今在‘一带一路’沿线,我们的研究院也正在对此进行落实。”据介绍,“一带一路”国际研究院的此类项目明年就可以在部分地区推出,其中以东南亚为主,之后再拓展至欧洲等地。

在湾区科创中心的发展上,香港大学化学系资深教授、科技创业平台Hong Kong X联合创始人陈冠华认为,曾助硅谷崛起的“风险投资+出走创业”的模式在大湾区同样适用。“硅谷(创业团队)除了出自公司,也有出自学校的,在大湾区这两种模式也都具备。这已被证明是一个有效可行的方式,我们目前学习得也不错。”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香港更大的优势在学校,我们也在专注为出自学校的师生提供投资。”

陈冠华认为,相较于硅谷,大湾区最大的优势在于完善的产业链布局。“特别是在工业制造和硬件方面,这是我们巨大的优势。”他表示,大湾区智能制造迭代速度在全球都具有领先优势。

劣势则是在于高端人才。“(硅谷)有斯坦福、伯克利,吸引了世界上最顶级的人才。”他说,“当然我们希望能够赶上。”

陈冠华认为,如硅谷经验所示,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学校的基础研究。科技创新虽然离不开产业化,但其源泉是基础研究。“这不仅是直接的研究成果,还有人才的培养。任何地方发展的最终问题都是人才,我们在基础研究上还要加大。”他说,“如果能将国际人才吸引过来,对大湾区的发展推动是极大的。”

陈冠华认为,香港在回归前后曾通过大量投入吸引了一批人才,但在此后缺乏积极性,以至于近年在基础研究人才方面已有些落后。“不过最近,香港政府已经决定从明年开始将研究经费翻番,这是一个利好。”他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