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京沪展览推荐】繁华都市背后的孤寂,美国西部的粗犷风景

经过了暑期的淡季,京沪展览迎来井喷状态。在十一长假到来之际,我们准备了这份观展指南。在北京和上海,三家英美重要博物馆带来了他们珍藏的画作,此外,几个有意思的摄影展览也值得一看。

【特别推荐】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

地点:上海博物馆

时间:2018年9月28日-2019年1月6日

票价:免费

爱德华·霍普,《夜游者》

这里有一幅爱德华·霍普的《夜游者》。在灯火通明的街角餐馆里,坐着三位各怀心事的顾客。一个男人形单影只,背对着观众;柜台对面的一对男女并排坐着,他们没有眼神交流,彼此伸出的手几乎触碰到了对方;明黄色的灯光将餐馆照得雪亮,将这一切收入眼帘的观众,则被隔绝于宽阔的玻璃窗、以及整幅画框之外。

乔治亚·欧姬芙的《牛头骨与白玫瑰》则全然是另外一番面貌。艺术家钟情于描摹美国西南部的荒芜和粗粝。她用棉布制作的假花来装点饿死风干的牛的头骨,展现出一种生命的残酷的美感。

一方面是繁华都市背后的孤寂,另一方面是美国西部的粗犷风景。这两幅绘画均是展览“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中尤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从文化上来说,展览所涵盖的80年的艺术探索历程,也体现了美国艺术家逐步脱离欧洲影响、确立自己的美国性的过程。

在这80年里,美国经历了南北战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完成了从一个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在这期间,美国艺术家不断回到欧洲汲取养料,特别是在同时期在欧洲风生水起的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的探索,在美国艺术家那里同样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在展览现场,我们会看到欧内斯特·劳森以印象主义的方式描绘《布鲁克林大桥》,查尔斯·德姆勒则效仿立体主义开创了“精确主义”,将家乡的工业和城市建筑简化为扁平交错的平面和线条。值得一提的是,当大批美国艺术家前往欧洲寻求“更进步”的艺术方向,也有一批美国艺术家在广袤的西部景观、日常的乡村生活,从自身的文学和历史当中去寻找表现题材。

随着两次大战的爆发,美国社会出现了更多来自欧洲的移民艺术家,多元的文化带来了更多不同的艺术类型,也激活了整个社区的活力。在展览快结束的时候,我们看到一幅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创作于1940年前后,彼时的他还在从墨西哥壁画和毕加索作品当中汲取养料进行艺术探索。但是,我们知道,在接下来的10年里面,他的抽象表现主义将会横扫欧洲,成为美国艺术的一面旗帜。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已经准备好站在世界艺术的中心。

众妙之门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馆

时间:2018年9月28日-2019年1月3日

票价:80元

Oliviero Rainaldi,《人类的洗礼(Human Baptisms)》,“众妙之门”展览现场

据介绍,这是一个“泛宗教”的展览,聚集了一些与宗教有关的作品,以及一些艺术家关于宗教性体验的创作,例如李磊《三千大千骷髅》、奥立仁《人类的洗礼》、嘉阳乐住《众妙之门》。

这样一个展览让人不禁反思:在一个注意力涣散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轻易获得宗教性的体验;当精神性的内涵化作具体的物质形式,我们是否能够重新从中萃取出感动人心的讯息。特别是,当我们所处的时代,还有这个展览空间,被很多机器人所占据——它们代替了以往贴在墙上的展签,在有观众走过的时候,会突然开始介绍起周边的展品;有时候,它们也会应观众要求,唱歌跳舞表演节目;据说,它们还学会了一位参展艺术家用毛笔作画的方式——即,当我们进入这样一个纷繁而嘈杂、充满后现代感的环境,是否还能够寻找到记忆深处的纯粹和平静。

当起初遇见机器人的惊喜逐渐退却,观众很快就会对其不够人性化心生遗憾,甚至,可能会怀念起原本贴在墙上的纸质展签。展览中也有一些深沉而朴实的作品,例如严培明《我的母亲》、比尔·维奥拉《归来》,两位均是在绘画和影像领域颇有造诣的艺术家,其作品的粗粝质感呼唤着一种乡愁。

与他们的风格截然不同的是李二男,他的《重生光》借鉴复制了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圣母怜子》,他将圣母怀抱中那具无生命的身体吊挂在空中,象征着耶稣基督“升入天堂”,而圣母则被留在平地上,她的身边,是两位会跳舞的机器人。对于经典艺术作品的复制、挪用和再现,赋予新生作品一种强烈的物质性和虚拟性,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观众:在一个后机械复制时代,本真性的光晕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了。

英国新摄影

地点: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时间:2018年9月19日-11月18日

票价:40元

“我知道有一种美好的婚姻,她喜欢他的钱,他喜欢她的美貌,乐于以此为家中锦上添花。如果我有这样的婚姻,我就一枪打死自己。”“贝尔格莱维亚”系列,1979-81 © 凯伦·诺尔

展览呈现了安娜·福克斯(Anna Fox)和凯伦·诺尔(Karen Knorr)两位常居英国的女性纪实摄影师的近百件作品。两位摄影师分别出身于不同的阶层,她们从各自角度,展现了当代英国的社会百态。

凯伦·诺尔的父母居住于伦敦富人区贝尔格莱维亚,1979至1981年,她在这里拍摄了以“贝尔格莱维亚”为名的系列作品。曾经的英国贵族会邀请画师为自己绘制肖像,画中往往会有华服、佩剑,或是满墙的狩猎战利品。在凯伦·诺尔的肖像摄影里,富人们自我表达的“配件”成了沙发、地毯、油画、绿植、有设计感的灯饰,或是宠物。每一个场景都是摄影师和被拍摄者沟通后的选择,“他们突然成了我的演员,在镜头里扮演的却是他们自己“,摄影师表示,“我不讨好画中人,也不试图揭露什么真相,只是想展现社会上层这群少数派的生活。”几乎是在同一时期,诺尔也将镜头对准了撒切尔时代的工人阶级。她的近期作品“寓言”和“印度之歌”系列则构建了一个个充满异域风情、亦真亦幻的场景。

安娜·福克斯的“黑皮特”系列则是从当代的角度直视性别、种族和身份等社会议题,反思那种定义和维持着权利,并构成了这些议题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在“贝辛斯托克”系列中,安娜·福克斯又将镜头对准了英国看似平凡的一面,也就是小镇的日常生活。她在图像与文字间制造了一种讽刺意味,捕捉了典型的英国现实以及小镇雄心,幽默的底色下也饱含着悲凉。正如英国摄影评论家肖恩·奥哈根指出,福克斯的“拍摄对象是平淡日常的”,但她的作品却这样深入人心,这都归功于她善于挖掘平凡之中的“荒诞和启示”。

莎芭拉拉·塞尔弗:博德加运营中

地点:余德耀美术馆

时间:2018年9月22日-12月9日

票价:免费

本次展览展出美国艺术家莎芭拉拉·塞尔弗(Tschabalala Self)的最新系列绘画、雕塑、摄影及动画影像作品,呈现她对博德加(Bodega)的持续研究,带领参观者了解非裔美国人的都市生活。这是她首次在中国举办个展。

“博德加”源自西班牙语,在展览中特指遍布纽约街角、由家庭运营的杂货铺,可供人们购买食物、酒水、彩票并兑换粮票。随着波多黎各人、多米尼加人迁居纽约,这一杂货铺开始涌现,并成为一种社交场所。

博德加通常出现在鲜有大型超市的地区,也是某些社区内唯一可供购买食物的地方。这里的食物大部分为加工或罐头食品,呈现出一种泾渭分明的贫富差距——富人们享用着有益身体的健康餐,穷人们只能用粮票兑换不健康的食物。

莎芭拉拉·塞尔弗持续关注美国种族主义、种族隔离与贫富差距等问题,参观者能够从展品中看到用绘画与拼布缝纫出的非裔女性肖像、艺术家记忆中的博德加杂货铺、戏剧化的用以捕鼠的家养黑猫,以及镜面勾勒出的杂货铺店主等。人们还可以坐在展厅中的特大号木箱上感受博德加的氛围。

葵颂:许江近作展

地点:上海民生美术馆

时间:2018年9月30日-2018年12月09日

票价:免费

许江,《孤陔》,布面油画,2018

葵,是许江艺术创作生涯的核心意象。向阳而生,也是一整个时代人们生命与记忆的寄托。这份经历属于过去的时代,却依然是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的一把钥匙。

2014年初冬,许江在北京国博举办“东方葵”大展;2015年12月到2016年2月,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第二回“东方葵”大展。本次展览呈现的则是许江近5年的新作。依据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独特坡道展厅,将以从上而下、循环往复的空间方式,构建五个诗化叙事的展示空间,分别为“怀沙”、“野火”、“蔓生”、“铸炼”以及“葵颂”。五个主题空间共展出油画作品五十余幅、系列水彩作品百余幅,以及一系列雕塑与装置作品。其中“葵园肖像”水彩系列与“野火”水彩系列是近三年从未展出过的新作,大型影像装置作品“葵颂”则是艺术家根据核心筒空间建造的一座葵园剧场,一个供观者休憩、聆听与思考的多维度空间。

家中的摄影班:星期五沙龙1977-1980

地点:泰康空间(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草场地艺术区一号院B2)

时间:2018年9月13日-11月17日

票价:免费

1978年10月1日,“星期五沙龙”导师之一的狄源沧日记,记录内容为十渡摄影采风之行。

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位于新太平胡同11号的北京电影制片厂职工宿舍大院西南角的两居室中,一个业余摄影学习班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这里是北京电影制片厂修配车间工人池小宁的家,这个摄影班在他家持续了大约3年时间,如今它被大家称为“星期五沙龙”。这个家庭学习班的诞生有其特殊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在“文革”之后,随着“上山下乡”运动式微以及“五七干校”相继解散,陆续返城的知识青年和老一辈知识分子或被分配,或投入全新的生活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在工厂当工人的年轻人强烈的求知欲无处安放,而年长者则苦于无法充分发挥因政治运动被搁置多年的专业知识。于是自愿自发的学习小组应运而生,求知若渴的年轻人和乐意倾囊相授的长辈一拍即合。

除了星期五晚间在池小宁家授课外,“星期五沙龙”也组织摄影爱好者在周末或者假期到北京郊外的山区或者村庄进行采风活动。1979年1月,他们还在池家举办了唯一一场内部观摩展览。后来,由于很多成员无暇上课,“星期五沙龙”在1980年前后逐渐解散。但当时学习班提供的难得的摄影教育和实践机会,让其中大部分成员相继找到了与新闻出版、影视或艺术相关的工作。

此次在泰康空间展出的“家中的摄影班”,通过一系列文献资料——包括当年沙龙中各个成员的习作、记录郊外采风活动的照片、沙龙中用到的参考书目、授课讲义、学员笔记本和日记、手工制作的相册、当年使用的相机、学员们制作的放大机和投影仪等等——和对于14位摄影班成员的访谈等资料的呈现,再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那种热烈活泼的学习氛围和快乐回忆。

植田正治回顾展

地点: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155号A)

展期:2018年9月23日-11月25日

票价:60元

植田正治摄影作品

植田正治,1913年出生于日本鸟取县,1930年代他在家乡成立了一个摄影馆,由此开始了自己的摄影生涯。20世纪40年代他以“沙丘系列”闻名日本摄影界。他以家人、朋友和同事为主角,以醒目的灰色沙丘为背景,将诸如保龄球帽、雨伞、自行车、和服等元素剥离原有的语境,置于沙丘之中,营造出一种超现实主义气氛。1950年代他开始转向现实主义,成为日本战后一代前卫摄影的代表人物。植田正治穷其一生都在自己的家乡进行拍摄,也只拍摄他真正感兴趣的事物。2000年,植田正治去世,享年87岁。

此次三影堂的“植田正治回顾展”是他在中国的首次大规模回顾性展览,共展出植田正治从早期到后期共141件珍贵原作,包括上面提到的经典作品“沙丘”系列,以及备受国内外赞誉的时尚摄影等。

混合的公共性与私密性:第三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期:2018年10月1日-11月4日

票价:15元

无题 亚当·布鲁姆伯格和奥利弗·钱纳瑞 

“灵光和后灵光”“陌生的亚洲”之后,第三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如约而至。今年的主题,聚焦公共性和私密性以及二者如何相互交融、混合。自摄影术诞生之日起,公共与私密这个话题便如影随形。从早期摄影师在公共空间(街头、公园等)以抓拍、偷拍的形式进行的带有私密性的拍摄和观看行为,到如今内置于智能手机中日益精细化的摄像头实现的影像民主化,摄影逐渐成为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当下人们参与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的重要媒介。在这一过程中,摄影如何改变我们的私密和公共生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会发生何种改变?自我与他者又该如何被定义?在此次摄影双年展中,你或许能够通过影像,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此次展览在辽宁北镇文化产业中心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两地同时举行。展览包括全球范围内113位艺术家的近1000余件参展作品,同时也包括一系列学术研讨会、论坛、讲座以及公共教育活动。

“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藏品展(1700-1998)

地点:中国美术馆(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1号)

时间:2018年9月13日-11月16日

票价:免费

《北威尔士阿伦尼格山》詹姆士·迪克森·英尼斯 1913年

在英国泰特四座美术馆中,泰特不列颠美术馆是最早建立的展馆,以收藏和展示15世纪以来的英国绘画和各国现代艺术著称。在此次中国美术馆和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的联合展览中,呈现了后者珍藏的70余件十八世纪以来的英国风景画作品,涵盖油画、水彩等画种,同时也囊括从传统到现代的多种绘画流派。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画家透纳、吉尔丁等,还有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与现代派先锋画家的作品。

展览按照时间顺序,将英国过去三百年中的风景画分为5个板块。从17世纪开始艺术家对于风景历史意义的痴迷所包含的对于英国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到浪漫主义风景画的诞生以及艺术家对于能够反映“崇高”主题的暴风雨、地震等自然现象的痴迷,到19世纪初诞生的更加注重对自然界精准描摹的“自然主义”和为风景画提供全新活力的印象主义运动,到20世纪上半叶既高度创新又极端保守的早期现代主义风景画,再到二战后吸纳了先锋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风格之后呈现出新面貌的现代派风景画,展览通过70多件珍贵藏品勾勒出英国风景画300年的发展历史。在品味这些绘画的同时,我们能够感受到英国艺术家对于自然的持续热爱以及自然世界变迁与人类思考之间的关系。

美国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藏19-20世纪风景画展

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清华大学校园内)

展期:2018年9月21日-2019年3月17日

票价:20元

《山景(卡兹奇山)》查尔斯·穆尔 1860年

与“心灵的风景”构成对照的是清华大学正在展出的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珍藏的19-20世纪的50幅油画作品。这些作品以19世纪美国艺术家在欧洲游学的经历为主线,呈现出风景画在国际艺术交流和实验中发挥的作用。

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许多美国艺术家前往欧洲游学,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学习艺术,并将北美新大陆的自然风光融入其中,发展出自成一派的绘画风格。展览分为四部分:风景画与国家认同,游客、留学生与侨民,美国画家和法国印象主义,尾声:现代派风景画。展览涵盖了从19世纪初至1920年代左右的作品,在其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同国家、新旧大陆之间在风景画上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以及美国艺术家如何在风景画中融入自己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身份。

“工作”:来自5位艺术家的实践

地点:Tabula Rasa Gallery(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

时间:2018年9月22日-10月26日

程新皓 作品

Tabula Rasa画廊最近推出了一个小而有趣的群展,有关五位艺术家的“工作”和其中的“物化”问题。用策展人王泡泡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情景主义或者关于情景主义的展览,从情景主义代表人物居伊·德波“永不工作!”的口号切入,来谈谈工作这件事儿。当艺术被剥去神圣的光环,还原为一份普通的、被体制分配的工作之后,艺术家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否还具有特殊的价值?这就是此次展览要探讨的问题。

参与群展的有五位艺术家。其中,李明的艺术家生涯已经持续了十年之久;程新皓则将理论与影像结合,对资本现实的历史谱系进行着锲而不舍的追问;工作和生活都在珠海的何俊彦,则以一种事实上和物理上都极为有限的实践去应对宇宙史学的宏大叙事对于地方和人的剥削;张嗣尝试对传统美学和日常记忆进行不成比例的个人倒置和消解;常宇晗则对全球化进程中的知识和景观怀抱一种坚持不懈的操作欲望。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