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雪映窗
自微博上振臂一呼,郭靖宇无疑是舆论关注的焦点。绵延十余年的收视率造假沉疴,再度成为风口浪尖的热门话题。
总局调查结果未出,《娘道》的豆瓣评分依然低迷,收视率却持续高涨。尽管《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与《橙红年代》相继播出,但《娘道》收视率一骑绝尘,成为9月荧屏“奇观”。无论如何,对收视黑幕的开炮,让《娘道》成功收割观众注意力。
大热之下,郭靖宇的《娘道》究竟成色几何?这部被豆瓣网友批评“封建糟粕”“三观不正”的电视剧,在民国剧的内容序列中,是否值得高收视率?
一部关于母亲的传奇剧,一出多灾多难的苦情戏
擅长拍摄时代剧的郭靖宇,在《娘道》之前,已有《铁梨花》《红娘子》《大秧歌》《勇敢的心》等作品问世,对女性题材与情感元素的娴熟操控,在《娘道》的故事呈现上有所体现。剧情已到24集的《娘道》,已经刻画出一位历经劫难的民国母亲形象。
黄河之畔,山西境内,孝兴县城第一大户隆家。祭祀母亲河是隆家一年一度的传统,柳瑛娘因葬父卖身,成为了隆家一名河姑。奈何命运突变,祭河大典上土匪袭击,柳瑛娘坠河而去,竟然捡回一条命。
阴差阳错之下,柳瑛娘与负气出走的隆家二少爷隆继宗育有二女。当隆继宗选择返回隆家时,乡下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被彻底打破,柳瑛娘开始面临极端复杂的家产争斗与尔虞我诈,民国豪门生活的步步惊心就此上演。
进祠堂被认出是“妖女”,与婆婆反目让丈夫另立宗祠,遭遇京城富少觊觎反倒轻松放过,丈夫被富少设计害死,为救女儿纵火入狱,被小叔子设计几近至死,恢复自由踏上寻女之路……这位时乖运蹇的母亲,是从没有好运加持的苦情娘,从出生到老去,几乎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在面临撕心裂肺的情感谜题。在戏剧化处理上,让矛盾集中爆发的《娘道》,正在试图塑造一位历经磨难、外表柔弱却内心坚强的母亲形象。
从人设来看,《娘道》的苦情戏路数略显陈旧,它和早年赚足观众眼泪的《哑巴新娘》《媳妇的眼泪》《木棉花的春天》等苦情剧类似,类型化的套路叙事清晰可见:
从故事矛盾的冲突性来讲,情之一字是所有矛盾的根源,母亲对子女的骨肉之情是《娘道》的核心主题;苦情剧几乎有相当一致的形象——美丽善良、性格温顺、恪守妇道、忍辱负重的女主角,无疑是符合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女性形象,但命运的捉弄,使她的悲惨人生让观众一同经历心灵煎熬。
曲折的戏剧性,赋予了母亲角色的传奇色彩;而多灾多难的人生经历,让《娘道》是一部四平八稳的苦情戏。
虚化的时代与强化的情感,民国剧有怎样的打开方式?
民国剧似乎在2018年迎来了“小阳春”。统计资料显示,2018年起问世的民国剧有20部左右。除了《南烟斋笔录》《半生缘》《猎隼》《绝密者》等备受关注的作品以外,故事背景放置在民国初年的《娘道》,也是一部血统纯正的民国剧。
《娘道》的民国背景,让该剧在故事开篇就有了戏剧冲突——西风东渐,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处在新旧交替的剧烈动荡期。在县城的权力格局中,旧有的家族势力与民国政府的新势力盘根错节,才有了名门望族在宗祠召开大会时,县长强势闯入的桥段。
此后,新政权与宗族势力的互有攻守,成为传奇母亲柳瑛娘跌宕人生的故事背景。无论是放火入狱、刑场申诉,还是政商勾结、行贿受贿,都有独特的时代风貌。但从叙事重点来看,以悲情母亲为主角的《娘道》,要表达的依然是“娘之道,哺而无求,养而无求,舍命而无求”的主题,因而点缀的时代背景,最终成为符号化的“封建荼毒”、“封建迷信”、“军阀混战”等存在。
事实上,宏阔时代背景下的民国巨变,本提供了绝佳的戏剧舞台。新旧观念的交织、历史朝代的更替、主义与问题的激荡等等,都足够让乱世中的儿女情长、大家族的兴衰具有更深厚的积淀。民国浓郁的时代气息,也有不同于前朝、现代的浓郁风情。可惜的是《娘道》为呈现善良、隐忍、忠贞的传统女性形象,强化了情感元素,而弱化了时代背景。
当然,《娘道》的故事并不发生在张爱玲笔下的十里洋场,自然没有飘着嘤嘤歌声的留声机,也与勾勒完美曲线的高叉旗袍无缘。但内陆豪门大户的深深宅院,却也在《娘道》中呈现对人的异化,其剧情的最终走向,可惜只走向了小切口的母爱而已。
传统道德观念的时代挑战,是人心变了还是三观扭曲
无论是民国剧还是苦情剧,《娘道》都呈现出了一位忍辱负重、坚韧坚强的母亲形象。符合传统审美的女性,放在2018年却已经格格不入。无怪乎在豆瓣上,众多网友怒评1分,其根源就在于“三观不正”。
我们可以看到,导演郭靖宇在《娘道》中对封建残余的呈现,显得十分克制。对宗族私设公堂的批判,对腐败政治生态的描绘等等,都显现出导演的现代思维。但另一方面,在所谓的“女德”呈现上,《娘道》又未能用流行审美进行审视,难免被批评“三观不正”。
年轻网友愤愤不满的是,柳瑛娘心心念念要为丈夫生一个儿子“传宗接代”,甚至把女儿的名字取为了“招娣”;本是结发妻,在得知丈夫是隆家二少爷后,这位苦命女竟然立马下跪,唯唯诺诺的模样绝不再是举案齐眉;隆家的宅斗方式,并非各自施展本领拼真刀真枪,而是“生儿子”……凡此种种不加批判的呈现,让《娘道》的豆瓣评分一泻千里。
反映中老年观众审美的收视率高涨,则显示出《娘道》在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巨大鸿沟。这样的价值割裂,足以成为收视率打假之外,另一个值得业内深思的课题。在中老年观众心中,忠贞不二、逆来顺受的女性形象,是备受赞誉的传统美德;然而时代变化一日千里,一味忍让与包容的传统道德观念,以及“夫为妻纲”的封建糟粕早已不再为年轻观众所认可。
至于《娘道》三观是否扭曲,则在于观众拿哪一把“尺子”——到底是Z世代的观众,还是民国时期的柳瑛娘。毕竟,每个人物都不能跳出时代的局限,高喊百年之后的女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