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的通病,敢爱不敢做!

我有病,你有药吗:)

欢迎来到“蝉主诊所”,最近有病友向我们反馈:自己的各项恐惧症有加重的趋势。

蝉主一问,原来是病友临睡前刷朋友圈,看见有人发拔火罐的高清无码大图,吓得有密集恐惧症的他一个哆嗦。

刚想不看手机,就听见铃声响起。

病友“唉”了一声接起电话,有什么事不能在微信说,非要打电话呢?

打完电话快夜里十二点,周末还没过够瘾,就到周一了。

蝉主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了各位病友的以下症状,请大家对号入座,及时就医。

临床表现:生人面前静如处子,熟人面前动若疯兔。别人的一个表情和动作就能疯狂联想。

现病史:群聊自己说完话就冷场,朋友圈没有人点赞就删除,公司团建就请假装死。

检查部位:右手大拇指、食指脱皮明显,推测为频繁滑动手机屏幕所致。

传染性:患者喜欢自嗨,无处传染。

他人的视线

图片来源:Twitter@avogado6

患者自述:

最害怕的几大场合——

NO.1过年串亲戚。三姑六婆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不叫又不礼貌。

NO.2见新朋友。网上激情斗图,见面不知道该说什么。

NO.3别人的要求不好意思拒绝,自己需要帮忙不好意思开口。

NO.4吃饭拼桌。和陌生人面对面吃饭只想隐身。

NO.5坐电梯。最怕空气突然安静。

NO.6逛商场。口红试色、随便看看时最怕热情的导购。

哪里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

诊断:话题终结者,冷场王。

治疗:敢分享这篇文章。

临床表现:手机常年静音,接听全靠缘分。

现病史:被突然响起的铃声吓到。

检查部位:偶尔出现耳鸣、神经紧张。

辅助检查:不同号码来电测试。接到领导电话时,做好一级预警。接到恋人电话时,情绪有所缓解。

独特的握手方式

患者自述:

打电话之前,会先在脑海里排练一遍,有时还会写草稿看着念。看见有未接来电,也不会回拨电话,而是选择发消息问有何事。另外,强烈建议把“没事别打电话”写进当代社交礼仪手册。

治疗:有来电时,把手机丢出窗外。

电话恐惧症恶化会转为语音恐惧症,收到几十秒的语音时,恨不得把微信卸载了。

临床表现:左右为难,不同的意见会让我更加混乱。

患者自述:

每天都过得好纠结。

点外卖——a家送得最快,b家的川菜很好吃但容易长痘,c家的优惠活动最大,d家的餐盒费和配送费比较低,e家看上去不错但是评价说很差。两个小时过去了,还没选好......

截图决定下顿饭吃什么↓

自拍发朋友圈——每张的角度和滤镜都有细微的不同,是露齿笑好看还是不露好看呢?第一张显得脸大,第二张腿看上去没那么长,第三张把闺蜜拍得比我好看。

选工作——体制内的工作是铁饭碗,外企能学到更多,小公司自由,国企清闲稳定。回家压力小但日子没有盼头,在大城市打拼辛苦但挣得多。

治疗:多挣钱。

药物:人民币到位,药到病除。

临床表现:每周一的上学和上班迟到率攀升,节日长假结束后更为明显。

现病史:周末晚上熬最久的夜,以为周一就能晚点到。

诊断:面色苍白、疲惫乏力。

传染性:极强,迅速蔓延学校/公司。

患者自述:

作为大学生,读了十几年的书,开学时还难过得像个幼儿园的孩子。

开学前一晚VS开学后一晚

图片来源:微博@脑洞少女阿怂

有人说,上班如上坟,心情很沉重。

治疗:

上学党——多做几套试卷,忘记时间,在题海遨游。

上班族——周末适当加班,有助于缓解症状。

临床表现:可以催债,可以催命,但是不要催婚,更不要催生。

现病史:

女人不敢看“不给产妇无痛分娩”的新闻,害怕男方家庭重男轻女,害怕就业歧视、因婚育被公司开除,害怕面临“丧偶式养娃”。

男人害怕婚后生活失去自由,害怕承担不了养家的重担,害怕不能及时开导产后抑郁的妻子,害怕不知道怎么教育小孩。

共同点是,他们都把“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当做人生箴言。

患者自述:

穷,养不起孩子,怕他输在起跑线上。生完孩子怕身材走形。有的人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单纯不喜欢孩子。

朴树袒露不想生孩子的原因

朴树直言,不敢尝试做父亲。

传染性:情侣双方交叉传染。

诊断:严重者会恶化成看见孩子就头大,觉得熊孩子刺耳的哀嚎是世界上最烦人的噪音。

治疗:你不止是母亲、妻子,也不止是父亲、丈夫,你还可以活成你自己。

临床表现:手机软件的红点提醒全部点掉,网站广告再多也要关掉,最讨厌别人用这样的头像。

检查部位:全身检查,少了一个都不完美。

诊断:在自己设定的框架里循规蹈矩。

患者自述:

喜欢的东西越找不到越想买。出门前要反复确认有没有锁好门。所有东西固定放在某个地方,按照颜色、大小、类别放好,标签一定要朝相同方向。

治疗:逼疯别人。

在《幸福三重奏》节目里,

陈建斌穿脏鞋进屋,让蒋勤勤强迫症爆发。

恐惧不会让人生变得更好

以前,“你有病啊”是一句骂人的话,如今大家已经有了自嘲的回答,“我有病,你有药吗”,仿佛身上不带点病,就枉为社会人。

甚至有些人觉得,有心理疾病是一种流行的时尚,因此跟风给自己设立病症,作为逃避现实的借口。

但也有人是真实地感到焦虑,我们视为阴影的,别人未必能感同身受。

好像怎么减肥,也没有杂志上的模特瘦。

每次洗完头都担心变秃。

不敢面对素颜的自己,下楼倒个垃圾都要化妆。

过了25岁后,变得特别怕老。

在社交场合,不说话怕不合群,说话了怕冷场,只能主动说自己的缺点来逗大家笑。

不管我们对害怕的事物报以何种态度,它都会来到。

既然战胜不了恐惧,不如和恐惧作伴,能在认清自己之后,还能好好生活。

来源:蝉创意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