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三秒钟增加一个新病例的阿兹海默症 至今无药可医

人们还不能明确阿尔茨海默症的致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这让新药研发的失败率近乎百分之百,及早诊断预防仍然是最有效的应对方式。

“如果已经到了‘迷路走失’的阶段,那意味着病程发展到了中重症阶段。”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华丽介绍,“在发展到这个阶段之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家属遭遇的,远不是电视剧中看到的那么简单。”

9月21日是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是“every three seconds ”,缘起于全球每三秒钟就有一个新增确认病例。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阿尔兹海默症(AD)是一种伴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一种慢性神经衰退疾病,是老年性痴呆最常见的疾病种类,约占痴呆病因的60-70%。

阿兹海默症也被称为最昂贵的疾病。除了需要高昂的药物费用,还需要雇佣专业保姆护理,家属可能还需留守一人全天候照顾,避免患者出门走失、与人冲突、发生伤害意外等。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阿尔茨海默症成为全球最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预计2030年,AD患者人数将增加至7000多万。

然而与科学家在肺癌、胃癌等癌症领域不断推出新药不同的是,截止目前,人们还不能明确阿尔茨海默症的致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这让新药研发的失败率近乎百分之百。

人人可能患上的阿兹海默症

1901年,德国人阿尔茨海默在自家精神病院观察到了一名51岁的女性患者奥古斯都(Auguste Deter),种种诸如短期失忆等奇怪症状,阿尔茨海默不知道该如何帮助阿古斯都,但是他一直在照顾看护她,直到阿古斯都1906年去世。阿古斯都就是第一位被诊断为老年痴呆症的患者。

阿尔茨海默发现了她的大脑中存在两种异常情况:淀粉样蛋白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这两种物质成为后来人们判断老年痴呆的标志物。

阿兹海默症起病缓慢或隐匿,前期最明显的缺陷是失忆,难以记住最近发生的事和无法吸收新资讯。慢慢地学习与记忆障碍会愈见明显,病患可能变得无法认得亲近的家属,发展至完全依赖照护者,语言能力退化至简单的词语甚至仅有单字,最后完全失去谈话能力,无法独立进行任何事务,肌肉质量和行动能力退化至长期卧床,也无法自行进食。

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都证实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研究的结果显示,在60岁以后,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每10年会增高一倍。到90岁以后,发病率会达到50%。

这意味着,所以只要活的足够长,都有可能得这个病,得这个病的概率越来越大。

至今无法根治

然而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彻底根治AD,现有药物只能达到改善脑血流量,促进脑认知功能恢复的作用,主要有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拮抗剂以及脑代谢改善药。

为了攻克这个病症,诸多大型制药公司均针对AD的治愈推出了新药研发项目。

根据药明康德统计,截止2018年6月31日,阿兹海默病领域共有201项新药临床试验研究,处于1期的有54项试验,包括46个小分子药和8个生物药;处于2期的有108项试验,包括101个小分子药和7个生物药;处于3期的有39项试验,为39个小分子药(注:有些药物可能同时进行多个试验)。

以先行者之一的礼来制药为例,三十年间已经投入了近四十亿美金;仅在β-淀粉样蛋白清除剂Solanezumab一个项目上的投入就超过了十亿美金。但Solanezumab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轻度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中清除β-淀粉样蛋白不足以攻克该病症,还需要继续探索。

而考虑到研发费用高昂、进展缓慢,放弃研究的也大有人在。2018年1月,辉瑞宣布关闭其AD和帕金森症药物研发,罗氏的新药也宣布在临床阶段失败。

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近日发布报告指出,尽管已付出了巨大的科学努力,截至目前仅有6种阿尔茨海默病(AD)药物获美国FDA批准上市(分别为:1993年批准他克林;1996年批准多奈哌齐;2000年批准卡巴拉汀;2001年批准加兰他敏;2003年批准盐酸美金刚;2014年批准美金刚/多奈哌齐复方制剂),所有这些药物没有一种能够阻止或者延缓AD病情的进展。

及早诊断和正确照护是最有效的应对方法

至今为止,仍不能谈“治愈”阿兹海默症,只能寄希望于及早的发现以延缓发病进程。

美国的数据显示,发达国家中每位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平均每年耗用33000美元。早期的诊断和诊断介入,可使患者显著延后入住看护机构,平均每年可净节省10000美元的费用。如果可以推迟5年,则可在30年内解决5万亿美元。

中国是全球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人数最多,也是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国家卫计委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期痴呆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5.56%,高于1987年以来部分地区调查结果。

中国患者多,但是就诊率低。最新统计显示,中国轻度患者就诊率仅14%,重度痴呆患者的就诊率也只是34%。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有49%的病例被误认为是自然老化现象,仅21%的患者得到规范诊断、19.6%接受了药物治疗。

一方面,由于医疗资源限制,在一些偏远地区,甚至找不到一个医生能诊断这个病。另一方面,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早关注早诊断的重要性。

王华丽教授透露,北大六院的记忆门诊病人里面有一半是轻度认知损害的,但这些轻度认知损害的病人并不是自己来的,因为它不影响生活功能,所以病人不会主动来看病,大多是进社区宣传,免费筛查出来的,然后要说服他们进一步到医院来确诊。

β-淀粉样蛋白通常被认为是阿尔兹海默症的主要诱因。在最新公布的《2018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中,也把β-淀粉样蛋白作为阿尔茨海默症诊断必要的标志物。

目前,β-淀粉样斑块PET示踪剂和脑脊液两种方法能看出脑内有没有淀粉样蛋白的沉积。

据了解,淀粉样斑示踪剂产品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市场已经商业化了。在中国还在等待监管机构的批准。

国内AD检测主要采用腰椎穿刺提取脑脊液的方式,对A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进行检测。但由于脑脊液检测需要打麻药,有小创伤,中国的老年人接受度不高,因此也影响了早期的精准诊断。

而在诊断之外,照护的好坏将决定患者的生存质量。

王华丽教授认为,虽然教科书里面写病程也就是5-8年,后来发展到8-10年,但实际上病人很多活过20年的。阿兹海默症患者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还包括非药物治疗,虽然目前仅有三种药可用,但最后病患的结局一定取决于照护。“有这个病其实不可怕,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在社会中享受到那份尊严,有尊严的生存。”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