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影史】伊丽莎白·李·米勒:我从未浪费过生命,哪怕一分钟

伊丽莎白·李·米勒过世后,她的儿子安东尼·潘若斯在自家的阁楼上发现6万余张尘封的底片,这一段传奇才被开启。

伊丽莎白·李·米勒是当代艺术史上最著名的缪斯之一,也被誉为上世纪三十年代最美的女人,在自动结束摄影师生涯后,她将所有底片和资料束之高阁,并且对外宣称一切都在战争中遗失了。不仅如此,米勒自己也不再提及所有的过往,就连她唯一的儿子安东尼·潘若斯对母亲的过去也毫不知情。直到伊丽莎白·李·米勒过世后,安东尼·潘若斯才在自家的阁楼上发现6万余张尘封的底片,这一段传奇才被开启。

米勒曾经这样评价自己一生中的各个阶段:如同被水浸过的拼图,湿透了的每一块拼图无论是形状还是图案都不能相互配接。的确,米勒一生中的每个阶段都是别人无法复制的。她总是会在自己某一阶段的制高点毅然结束这一切,然后重新开启另一段人生,米勒的生活中从来不缺少挑战。

 

用拍摄裸体的方式“治疗”心理创伤

1907年4月23日,伊丽莎白·李·米勒出生在纽约州波基普西。在米勒八岁生日的两周前,热爱摄影的父亲狄奥多尔给她拍了一张名为“十二月的黎明”的照片。照片中小米勒穿着一双拖鞋,裸身站在自家门前。有人猜测,“十二月的黎明”是米勒心理治疗中的一部分,并且这种拍摄裸体的“治疗方法”一直持续到了米勒二十多岁。米勒的心理创伤源于一次性侵。在拍摄“十二月的黎明”前,米勒被一个身份不明的、所谓的“家庭朋友”强奸并染上淋病。这是一段难以启齿的痛苦经历,米勒不仅遭受到了身体上的创伤,同时也遭受到了心理上的创伤。幼小的米勒一方面在母亲的陪伴下到医院消毒,治疗这种在当时还无法治愈的疾病,另一方面寻求心理医生的指导。米勒被告知:性只是一种机械运动,与爱无关,所以她所受的伤害并不是永久的。

米勒与父亲。
米勒与母亲。

除了童年的阴影,米勒的成长环境也不同于常人。米勒的哥哥喜欢穿女装,米勒的母亲曾试图自杀,而米勒自己几乎被每一个就读过的学校开除…...这一切似乎注定了米勒无法成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也注定了米勒一生的跌宕起伏。

 

一次街头邂逅开启的模特事业

18岁时,米勒说服家人到巴黎求学。在求学期间,米勒接触到了实验戏剧,并很快在表演艺术方面崭露头角。

回到纽约后,米勒在街头邂逅了出版大亨康泰·纳什并获得了Vogue杂志主编的面试机会。据说米勒过马路时险些撞上汽车,幸好被纳什一把抓住。但是也有另一种说法,是纳什在曼哈顿的街头遇到米勒,并被她的美貌吸引,遂递上名片。不管怎样,因为这一瞬间的缘分,米勒开启了她在纽约的模特事业。短发的米勒,气质中略带忧郁,很快便从众多模特中脱颖而出,不仅登上了Vogue的封面成为时尚界的宠儿,也成为当时著名摄影师们争抢拍摄的人。

米勒参加香奈儿的时装发布会。

 

与曼·雷的师生恋成为一生的转折

凭借自身的魅力,米勒的模特事业一直顺风顺水,她却在1929年结束了这种生活重回巴黎,并在巴黎遇到了摄影师曼·雷。这一次,米勒从镜头前走到了镜头后。

尽管曼·雷告诉米勒,自己不收学生,但是依然难抵米勒的魅力,与她开始了一段爱恨纠葛的师生恋。在曼·雷的指导下,聪明过人的米勒很快娴熟于摄影技术,还在一次意外中发现“负感现象”,并且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摄影技术发展。米勒很快从曼·雷的学生、模特、情人变成了合作者,但是当米勒开始和其他艺术家合作,并且作为独立摄影师工作的时候,曼·雷怒火中烧,对她的偷师行为异常气恼:“你是那么地年轻、漂亮且自由,我恨自己既羡慕你又痛苦不堪。”

米勒与曼·雷在一起。
曼·雷拍摄的米勒的脖子(左),和以其为灵感创作的画作(右)。
曼·雷的“负感现象”。

受曼·雷的影响,米勒成为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活跃分子,她的作品到处都有曼·雷的痕迹。事实上,这一时期曼·雷的摄影作品中,有一部分就是出自米勒之手。或许当时的他们已经难分彼此,就如米勒所说“我们一起工作时,几乎就是同一个人”。成名之后,灯红酒绿的浮华生活并没有让年轻的米勒迷失方向,她很早就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十分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魅力。她不断挑战自己,甚至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所成就。费城美术馆合作策展人朱莉娅·多兰评价米勒:“就是放到现在这个时代,我相信她也是独行特立的女人。”

 

不满足于艺术家的身份,不甘心于平淡的生活

1932年再次回到纽约时,米勒已经与曼·雷分手,她的身份也从镜头前的魅力模特变成了镜头后的艺术家。尽管当时正是美国大萧条时期,没有太多人关心时尚和超现实主义,可米勒依然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纽约最好的人像摄影师,为卓别林等大明星拍照。1934年,《名利场》杂志评她为七位最杰出的活着的摄影师之一。

不久之后,米勒离开纽约与埃及铁路巨头结婚。谜一样的米勒注定无法平淡的生活。结婚仅三年便厌倦了开罗的生活,米勒再次回到巴黎,开始了日日笙歌的派对生活。他们相互为对方做模特,相互交换性伴侣,相互促发艺术灵感……之后,米勒因意外怀孕获准离婚。她的第二任丈夫是罗兰德·潘若斯,一位英国超现实主义艺术家。

米勒回到巴黎的生活。
米勒与罗兰德·潘若斯。
米勒与罗兰德·潘若斯,1960。

 

身处交战火力中的战地记者

在经历了婚姻生活和派对生活后,不断追求刺激的米勒再次开启了她的挑战模式——前往二战战场。1942年,米勒正式成为美军随军记者开赴欧洲战场,辗转于法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20世纪40-50年代,因被怀疑是苏联间谍,米勒曾被英国军情五处调查。

早期时尚摄影的灯光训练和摆拍令米勒可以驾轻就熟地处理画面结构,她把超现实主义手法充分融入到了自己的战争摄影中。在她的镜头下,纵使尸体成堆也并不恶心,反而具有古典油画肃静哀伤的情调,安德烈·布勒东形容她的照片有一种“痉挛之美”。伦敦大轰炸,固化汽油弹围攻圣玛诺成、巴黎独立和阿尔萨斯战役等事件一一记录在米勒的镜头之中,让美国人见识了希特勒的罪证,也让人们反思战争的残酷。

战地摄影师米勒。
1945,米勒在希特勒的老巢。
米勒在希特勒的浴室内。

德军宣布投降的当天,米勒走进希特勒的浴室,她的情人兼导师——《生活》杂志的记者戴夫·佘曼拍下了米勒沐浴的镜头,墙边依然立着昔日主人希特勒的照片。虽然这张照片并不是米勒所拍摄,但却成为她最著名的一张战时照片。尽管很多人认为这张照片摆拍痕迹明显,有作秀的嫌疑,而且也并不能体现米勒作为战地记者所作出的贡献,但是在米勒的儿子安东尼看来,这张照片应该是母亲最喜欢的战争照片,因为这会给她一种战胜恶魔的成就感。

 

只有平淡和无聊才能杀死她

战后的米勒像泄了气的皮球,不仅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和光彩,还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昔日Vogue杂志上的妙龄少女,变成了一个肥胖、酗酒、抽烟的老妇,米勒失去了美貌,也失去了健康的身体。1977年,米勒在肺癌的折磨中去世,终年70岁。

从纽约的时尚模特、巴黎的求学者、纽约的时尚摄影师、埃及铁路巨头的妻子、二战前线的摄影记者,到归隐田园的农妇…...米勒拥有过无数的身份。在米勒离世前不久,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从未浪费过生命,哪怕一分钟。如果可以重活一次,我希望自己是更加自由的人,无论思想、身体还是感受。”无论是对米勒自己还是旁观者而言,这跌宕起伏的一生都如谜一般无法解释。米勒的儿子安东尼这样评价她:“一旦你是个超现实主义者,你永远是个超现实主义者”。就像毕加索画中的米勒,是一个绿发金眼、眼球内陷、咧嘴狞笑的怪物。

毕加索画笔下的米勒。
毕加索在米勒手上作画,曼·雷摄影, 1929。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