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学院院长徐立之:香港应试教育制度亟需改革

香港一方面积极完善并新增人才引入计划,吸引外来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还针对本土应试教育制度里科技教育的短板,筹谋改革。

作者: 朱丽娜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对于人才尤其科创人才的争夺战正日益激烈。为此,香港一方面积极完善并新增人才引入计划,吸引外来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还针对本土应试教育制度里科技教育的短板,筹谋改革。

徐立之表示:“尽管香港有多位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但香港本地中学生升读大学时,选择科学、数学或者工程类的学生数量不多,如果不鼓励更多的学生就读这些科目,未来可能会出现科研人才断层的局面。”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科技创新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随着金融、房产、贸易和旅游日益饱和,香港也已站在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为了抓住大湾区的发展机遇,打破增长瓶颈,香港近年来正发足追赶,积极推动科创产业发展。

“香港迫切需要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建立科创产业的生态链,但目前香港大部分的科创集中于在大专院校的科研,而中游的技术转移以及下游的工业创新仍然比较缓慢,希望政府可以在中下游加大资源投放。”香港科学院(下称港科院)院长、香港大学前校长徐立之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坦言。

事实上,香港特首林郑月娥自上任以来便大力推动科创产业,积极将香港打造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她在去年10月发布的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将香港本地研发总开支倍升至每年约450亿港元,即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由0.73%增加至1.5%。同时,特首将亲自领导一个高层次、跨部门的“创新及科技督导委员会”,务求以高效的方式推进香港的科创发展。

这些措施已经初显成效,香港特区政府数据显示,去年香港的初创企业数目已增至超过2200家,同比增加16%,创业投资则由2012年的8000万美元飙升至去年的11亿美元。自2015年11月香港政府设立创新科技局以来,政府投入了庞大的资源,累计投资资金已超过800亿港元,来大力推动科创产业的发展。

应试教育短板导致人才断层

一直以来,科技人才短缺是香港科创企业面临的一大掣肘。George Harrap是一家位于香港数码港的网络汇款平台系统供应商,他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目前香港本地的大学生学习的编程语言还是二十年前的C或者C++,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培训主要针对一些大银行,而对当下初创企业最常用的编程语言Ruby on Rails一无所知,因此公司目前技术团队的7位同事均来自乌克兰。”

人工智能公司Clare.AI的创始人何思颖亦坦言,目前香港仅有两位大学教授研究人工智能范畴中的自然语言处理(NLP),因此本地相关人才严重短缺。

徐立之表示:“尽管香港有多位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但香港本地中学生升读大学时,选择科学、数学或者工程类的学生数量不多,如果不鼓励更多的学生就读这些科目,未来可能会出现科研人才断层的局面。”

据悉,香港仅有少数学生在高中时选择科学和高等数学科目。即使他们选修理科科目,大多数也只选修一科,造成科学知识基础薄弱。这些都会阻碍香港建立知识型经济及培养创新科技所需的人才。

根据港科院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香港高等数学科的修读率在亚洲主要城市中明显偏低。在现行的香港中学文凭(DSE)教育实施后,学生修读高等数学科的比率由2012年的23%,下降至2016年的14%。远低于新加坡和新西兰约40%的水平,并远远落后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57%-80%),情况令人忧虑。

目前,高等数学仅作为香港中学的文凭课程的核心数学科目的延伸,包含两个单元的课程,分别为单元一(微积分与统计)和单元二(代数与微积分)。高等数学目前并非以核心科目或是选修科形式独立成科。自从新高中学制推行以来,单元一和单元二的修读率持续下跌,由最初2011/12年级别的23%,下跌至2015/16 年级的14%以下。

同时,徐立之指出,尽管近年来香港很多中小学纷纷推出了STEM课程(科学、科技、工程和数学教育),“但STEM是一个思想,如何培育下一代科学家,帮助学生培养跨学科的应用,香港却缺乏这样的课程弹性和学生主导的空间。基于应试教育文化很难在短期改变,政府可初步在教育制度中试行加入更多弹性。”

此外,大学入学要求在本地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香港各所大学目前实行的“3-3-2-2”(即核心科目中的中文及英文要达到第3级,通识和数学要达到第2级,加上1至2科选修科)的统一最低入学标准,核心科目占大学收生成绩总分的60%-80%。这直接导致高中课程实在太过强调“核心四科”,不能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各展所长、百花齐放。

相比其他教育系统,香港选修科的比重偏低。在国际文凭课程,语文和数学占总体科目50%,选修科所占比重则达到50%。在英国的高级补充程度及高级程度会考,多数学生除英文科要及格外,主要集中3科选修科。

吸引海外人才为系统工程

香港数码港主席林家礼认为,香港既有背靠中国内地庞大市场的独特优势,本身也是国际大都会,可以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人才,而且香港也是亚洲的科创投资及上市中心。

他透露,目前数码港已有大约1300家科技企业进驻,有来自全球数十个不同国际和地区的人才,“比如美国的区块链人才,英国的金融科技人才,以及俄罗斯的反黑客人才等。”针对特区政府此前提出的科创四大主要方向为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智慧城市以及生物科技,目前数码港已有大约300家金融科技相关的初创企业。

今年5月,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宣布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通过大幅简化申请手续,帮助本地科技公司加快输入科技人才。该计划首先开放给在科技园公司及数码港从事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机械人技术、数据分析、金融科技及材料科学的租户和培育公司。

“我们希望这个先行先试的政策能加快吸引海外人才,吸收经验后再进行进一步优化,未来有助于香港进一步吸引国际人才。吸引人才必须考虑一些长远问题,包括海外人才来港的居住、教育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林家礼向本报记者表示。

同时,香港科技园行政总裁黄克强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才最关注的是某个城市是否有合适的机会,“最近我们收到很多关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以及金融科技相关的查询,因为港交所改革上市条例吸引相关的科技公司来港上市。”

一直以来,缺乏大批的新经济上市公司是港股市场的“软肋”。根据港交所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10年在港上市的“新经济”行业公司仅占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的3%,而纳斯达克、纽交所以及伦交所这一比例分别为60%、47%和14%。自今年4月港交所启动上市制度改革以来,小米、美团在内的一大波新经济公司正在涌向港股,香港再度成为新一轮上市热潮的风口。

”香港拥有全球知名的大学,聚集了一批全球优秀的科研人才,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实现香港与广东各大城市的优势互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生协同效应。”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唐伟章表示。

他向本报记者表示,香港的优秀大学一直以来都吸引海外科研人才,香港是个国际化大城市,在与其它国家的科研人员进行沟通,邀请其它国家的科研人员来港等方面都持续进行,“现在政府推出各种政策支持,动力不断加强,香港目前对科创发展的支持是前所未有的。”

据悉,今年7月,香港理工大学与深圳大学合作建立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结合两校的资源,以及连结海内外知名大学及企业,为科创人才的培育、科技创新以及高科技创业孵化方面搭建良好平台。两校短期合作计划还包括建立科技创业人才培育及加速计划 (Lean Launchpad Plus/LLP+),建立以深圳及大湾区重点产业为主题的计划,以期更针对性地培育科技创业者,协助他们将科研发明推出市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