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财经声音】刘尚希:化解地方隐性债不可操之过急

一起来看看本周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财经观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刘尚希:化解地方隐性债不可操之过急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日前撰文指出,多部门同时发力,用操之过急的行政方式遏制隐性债务增长,有可能提前引爆风险炸弹。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地方政府的或有债务没有可操作的权威定义,导致底数不清,更谈不上或有债务代偿概率的测算分析,无法全面准确揭示其风险。这既可能夸大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也可能缩小风险。如果各自为政来防范化解风险,有可能会引发巨大的操作性风险。对此,我们需要高度关注和予以警惕。当前比任何时候都要协同协调协作,而且需要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来统筹风险防控。

梁红:划转国资充实社保为降税费打开空间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撰文称,可以通过国资充实社保的方式来降低社保费率。她表示,一方面可以调整国企股权结构,通过股权多元化激发国企活力,社保作为大股东也有助于推动国企深层次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并使全民共享国资收益和改革红利。另一方面,社保基金可以发挥其资本管理的专业优势,盘活存量资本,提高资本效率,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壮大社会保障战略储备。

马光荣:不妨先降低社保费率再加强征管力度

日前,关于社保征管的政策方向引发了外界广泛讨论,社会普遍担心这会增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负担。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马光荣在腾讯《灼见》撰文指出,为了给企业更大的定心丸,步骤上应先部分降低社保费率,再逐步加强征管。如果是先加强征管,再降低费率的话,有些企业因难以消化用工成本而退出,再降费率已难以将其“救活”。换句话说,步骤上,应该“先松后紧”,而不是“先紧后松”。

王剑:解决国企负债的核心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9月13日,中央出台《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提出严厉制约了国企负债扩张,建立“预算硬约束”,防止预算软约束问题继续困扰金融体系,带来风险。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王剑表示,这一政策的效果是值得期待的。但正要打破预算软约束,最彻底的手段是真正实现政企分离、市场化经营,让企业就是企业。他指出,根本解决之道还是如高层所言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规定政府行使股东权力时允许动用的资源的边界。

王战:积极财政政策不是“乱花钱”

在外部环境明显复杂的背景下,中央已经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更为积极。原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说原来的财政政策不积极,是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我们有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乱花钱,核心问题,你是不是能够形成有效投资、有效需求,这是最重要的。用这个观点来检验一下我们前人做的事情,我觉得有的钱没有投在创造有效需求的地方。

李迅雷:做好加工贸易中国同样可以崛起

长期以来,加工贸易一直被诟病,也被简单认为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典型代表,但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指出,我们忽视了加工贸易在中国崛起中扮演的角色。他表示,加工贸易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出口的加工深度和制造业基础。要实现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尽量留住加工贸易,逐步实现加工贸易价值的提升,或许才是切实可行的选择,不能因为要提高附加值,就放弃加工贸易,这是“倒洗澡水,也把孩子一起倒掉”。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