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海波:“双胞胎兄弟”与上海广播的变革与坚守

阿基米德(上海)传媒有限公司CEO:王海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王海波。

阿基米德(上海)传媒有限公司CEO:王海滨

人物小传:

王海滨,1971年5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78年改革开放时,他是一名小学生;现在,他是一家新媒体互联网公司的CEO。

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迁、体制改革、思想理念变化,王海滨从无锡来到上海,面对不断的竞争和挑战,从一名广播主持人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获得越来越大的舞台,如今带领团队在新媒体领域探索和实践。

他曾获第十二届上海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长宁区领军人才荣誉称号,带领团队获得上海市模范集体、中华慈善奖等荣誉。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那时我还只是个小学生。四十年一晃而过,如今我已在媒体工作了近三十年。

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时代的巨变、国家的发展让一个个体一旦踩在正确的点位上就很容易获得发展空间,而我的发展和上海广播的每一次变革都不可分割。

1992年,上海成立了一个全新的“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形成了两台并立的竞争局面,激活了上海的广播市场。当时,上海广播从人事制度上做了改革,不再只从大学里招聘应届生,而是从社会上于数千人中挑选出最优秀的人才。

这是在向全社会释放一个信号,一个全新的电台,一个有声望的电台就要崛起了。而我正是在这一次的改革中从无锡走到了上海,踏上了“上海广播”这搜扬帆起航的大船。

改革开放40年,广播仿佛经历了一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过程。从一家电台变成两台并立,东方电台的兴起,东广新闻的变革,让上海广播人拥有了面向世界的现代广播视野。再到频率专业化,将两台分成了十几家,强化了每个频率的细分属性。这是互联网时代前的一种细分人群定向传播,是广播人前互联网意识的懵懂体现。

2009年,基于上市的考虑,上海广播又再次改革变成一个中心加一个公司。分久必合,如今上海广播又回归了一个中心。这些改变中蕴涵着两个字“竞争”,几乎每一次的“分”与“和”都有着体制内在思想解放的基础上主动引入的竞争,正是这种“竞争”的格局,让包括我在内的广播人都获得了很大的成长空间。

1992年的改革促使我走进了上海广播,来到一个更大的舞台,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2002年频率专业化,我成为了新闻编辑部的副主任,这带来了更多的考验,也获得了全面成长的机会。2009年,我晋升为广播公司的副总经理,再到2014年,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传统媒体遭遇巨大的挑战,广播启动“互联网+”战略。这是一个全新的机会,我们开始做阿基米德,在新媒体领域探索和实践。

曾有人问我做阿基米德,一路从传统广播人转型到互联网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我说每一个都是挑战,挖掘聚拢优秀的人才是挑战,体制内人的转型、流程的转型、机制的转型是挑战,实现盈利是挑战,自己的转型蜕变也是一种挑战,他们不分大小,每一个都是决定生死的关键因素。

我一向认为互联网是一个“向死而生”的地方,之所以有这样的勇气带着一批人在这个战场上勇往直前,是因为我自己一路伴随广播的变革而来。

我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社会的变迁、体制的改革、人们思想理念的变化。阿基米德在一年内完成了公司化,实现首轮融资,把资本市场有效的引入到体制内,这在十多年前是很难想象的,是改革开放促进了体制的改变,让我们获得变革的能量。

改革开放40年,变革成为一种常态,开放成为一种态度。我会长久保持着一颗寻求“变化”的心,在传统广播的融媒体转型之路上探索追寻,将广播赋予我的巨大的改革能量传递给新一代的媒体人。

1993年东方电台在外滩黄浦公园举行听众见面会,王海滨当年还是新主持
2008年王海滨创办《民生访谈》,跨平台整合媒体资源,至今持续十年,成为著名媒体品牌
王海滨坚持十年赴云南山区,以微薄之力做点滴公益,见证了社会各方力量的聚合裂变,在坚持中收获自身成长
2017年王海滨获评政协之星,在参政议政的道路上勉力前行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王海波

人物小传:

王海波,1971年5月出生,江苏无锡人。

他曾是一名体育记者,见证了上海足球从一枝独秀到德比大战历程,也曾在悉尼向国内听众传回奥运会的最新消息。

他也是一名舆论监督节目主持人,从水电煤公共事业问题到对环境问题,都给予了高度关注。这些问题的背后,也凸显上海这座城市的民生需求变化。

王海波先后获得2011年全国金话筒奖、第十届上海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上海市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等荣誉。

从对广播懵懂无知到全国金话筒,我这二十年的历程充满艰辛,更有无尽的骄傲和自豪。

我的职业生涯是体育记者和舆论监督节目主持人交织的生涯。从申花夺冠到戚务生执教的国家队、霍顿执教的国奥队,上海足球从一枝独秀到德比大战,我在虹口足球场见证了上海球迷的狂喜,在大连金州体育场见证了寒风中球迷的眼泪。

第一次去奥运会的采访是在悉尼,和全世界13个国家68家电台一百多名主持人齐聚,在同一个直播区域向各自国家传递奥运会的最新消息。

到了北京奥运会,我已经成为了一名火炬手,和两万多名火炬手共同传递奥林匹克火焰和精神。至今我的电脑里仍然有十几首奥运赛场上的国歌实况,分别在不同的赛场上录制。而看到中国国旗在赛场上飘扬,内心的激动,很难用言语来表达。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分别与央广三位主持人合作进行了世博会开闭幕式以及中国馆日的直播。我们在正式播出前,多次观摩彩排演练,最终呈现了一场高水准的现场直播。此类大型特别节目对主持人的现场把控能力要求极高,举世瞩目的世博会闭幕式更是如此。如何让那些未曾现场感受过世博会氛围的听众,通过这档节目“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世博内涵?如何让184天里与世博朝夕相处的上海听众感觉这是一档言之有物、甚至给自己带来新启发、新思考的节目?不仅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更需要把这些信息灵活地运用于现场的每一次交流,从而引导节目进程。

节目成功克服了广播缺乏画面的短板,借助主持人的解说,或展现成功的无尽喜悦,或展现即将离别的伤感,不仅让听众有身临其境的听觉感受,更与闭幕式所希望传递的情感要素密切吻合,大大增加了节目的可听性。加上现场实况、片花、音效等方式,最终真实、完美、准确地传递出了闭幕式的盛况。

本次直播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下属上海电台、东广新闻台联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同步直播,向全国乃至海外华语听众完美展现上海广播主持人的声音,再度彰显上海广播实力。我个人也凭借这档节目获得了2011年全国金话筒奖。

同时,我还在做一档名为《海波热线》的节目,选题变化更加凸显上海这座城市的民生需求变化。上海新闻广播是上海政务访谈的标杆,市长、区委书记、区长、委办局领导陆续走进直播室,直接与听众对话,关心民生,可以看到从制定政策到直面问题,官员们的心态越来越成熟,官民对话也使得双方看待问题越来越客观。每年的夏令热线,从水电煤公共事业问题的投诉,到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群众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舆论监督和为民服务,我想我会一直坚守。

王海波传递2008年奥运火炬
1996年在直播间(前排右一为王海波)
2017年王海波主持上海民生访谈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