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被数字化吞没 英格兰的球票文化慢慢沉沦

从赛刊到球票,低成本的数字化正在改变英格兰的足球文化。

因为成本,因为环保,因为数字化,英格兰足球的纸质收藏文化,正在受到巨大冲击。

1983年6月,《卫报》撰稿人亚力克斯-安德森还是个13岁的孩子,在父亲的带领下,他第一次到苏格兰以外的地方观看了一场足球比赛——站票,售价5镑。时至今日,那张球票上简易的双子塔图案,依然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中:温布利大球场,国际足球比赛,英格兰对苏格兰。

30多年过去了,安德森成了各种足球赛事的常客,但能让他记忆深刻的球票,却越来越少了:曾经极具历史感的双子塔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则是防伪验证码和条形码。当然,如果是给铁杆死忠办理的季票年卡,就更是数字化的典型代表了。

曾几何时,英伦球迷的比赛日文化享誉世界:从球票、比赛日杂志到周边纪念品,一个周末就是一次收藏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推进,一切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前往现场看球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票价居高不下,就连EFL颁布的俱乐部必须制作赛刊的政策,都成为了联盟探讨的话题。在成本、商业和财政的多重压力下,球迷的收藏习惯已经不再重要,数字化的革命早就是不可逆的趋势。

底蕴深厚的英格兰球迷文化,似乎也无法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全身而退。诺茨郡的主席阿兰-哈迪就如是坦言道,“赛刊真的不能帮俱乐部赚钱,球迷的消费习惯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每年都要损失近两成的销量。”

很显然,发行成本的攀升以及销售额的持续走低,都是这些球队无法忽略的问题。别忘了,就连天空体育曾冠名的《足球年鉴》,都在连续出版48年后几乎搁浅,若不是接盘者《太阳报》的慷慨解囊,这本“足球圣经”就要与50年的纪念日擦肩而过了。

在一些俱乐部主席眼中,这些纸质发行物只是赔钱的累赘,但对于很多注重情怀的球迷而言,自己主队的赛刊和球票就是岁月的年轮。此前,一位查尔顿球迷就花出115镑,买下了1947年足总杯决赛的票根——他只希望用这样的方式,与自家主队的荣耀时刻更加接近。迄今为止,一以贯之的安德森仍然在收集票根,当他展开那些过往的印记,当时的场景便会随之浮现。

两个多月前,几乎在每场世界杯赛事结束后,都会有球迷高举着“收集票根”的牌子,等待现场球迷的馈赠。历史,文化,记忆。但在未来的某一天,这样的场景总会消失匿迹,或许,这既是便捷的数字化,也是吞噬习惯的“黑镜”。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