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86座城 这位西安“匠人”这样玩“篆”丝绸之路

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万里之外,在丝绸之路起点——中国西安小雁塔景区内工作的伏海翔也激动万分,作为一名陕西的文物工作者,他为丝绸之路申遗成功的献礼也终于完成了——86枚篆刻印章,记录了丝绸之路起点上19个国家86座城市的地名。

文/张伟 

摄影/许均铎

伏海翔向界面新闻记者展示“丝绸之路”地图。

时值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之际,9月4日,在风景如画的西安小雁塔景区,西安文物工作者伏海翔与界面新闻记者面对面,共同分享了5年前,自己 “‘印’证丝路”的初衷和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用中国的方式为丝绸之路申遗呐喊

伏海翔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自己与篆刻结缘已经二十余年,当年二十岁出头的他机缘巧合结识了篆刻大师傅嘉仪,“当时没事就过去找傅老师聊天,帮傅老师打打下手,相当于助理,后来傅老师的徒弟都劝我拜傅老师为师,可惜到最后也没有行正式的拜师礼,不过和傅老师相处了那么久,他的手艺我也基本上都学到了。”

2013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三国联合把丝绸之路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安市文物局负责具体对接一些相关项目,西北大学也绘制了一副丝绸之路的地图,当伏海翔看到那幅图的时候,瞬间被震撼了,“这是我见过的最权威、最详细的一副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沿线相关的地名比如西安、天水、加德满都、伊斯坦布尔、罗马都是用一个个红点表示,就像一枚枚印章。我研习篆刻二十余年,正好可以用这门古老的中国技艺为中国丝绸之路申遗加油呐喊。如果最终申遗成功,也算是为中国丝路申遗成功的献礼!”

伏海翔打定主意后,他开始查资料、选材料、想创意,“我想把这幅作品完成的尽善尽美,不光是要把地名刻出来,还有赋予每个地名文化内涵。我查了一下以前也有人刻丝绸之路地名,但是没有系统的全部把所有的地名篆刻出来!更何况这张地图更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

最难的是有些汉字重复在地名中出现

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伏海翔篆刻的第一个地名,他不仅要篆刻出汉字,还希望刻出每个城市新的文化符号,本来他打算把西安的图形刻成汉印,因为丝绸之路起源于汉代,但是这又与伏海翔的艺术风格相悖,如果刻成封泥状又稍显死板,作为这套作品的开篇之作,必须要慎重。最后经过反复地推敲,西安两个字被篆刻成秦印。按理来讲,应该按照地图上标注的地名一个接一下的刻下去,但是事实并不是那么简单,许多地名里含有相同的汉字,比如“斯”、“尔”如果一个字出现三五次,但是只有一种风格和基调的话,势必在艺术性和观赏性上大打折扣,印章会显得缺少人文精神。经过深思熟虑,伏海翔决定按照区域和文化风格划分,拉萨就以藏文的拉萨篆刻,天水的篆刻包含了天上之水的含义,刀工细腻,行云流水,威尼斯则采用了意大利文字。经过半年多时间,最终86枚形态各异的印章终于完成,2014年6月22日,好消息传来,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伏海翔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其实早在消息

公布之前,伏海翔就在朋友圈每天发一个自己篆刻的地名,以最朴素的方式,默默地为中国丝绸之路申遗呐喊助威。

伏海翔展示“丝绸之路”印章。 

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伏海翔将这套作品在西安钟楼博物馆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展览,期间不仅陕西的书画名家前来参观,众多的市民也通过这套印章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丝绸之路。

用匠心雕琢丝绸之路于方寸之间

2018年6月10日,世界文化遗产日这一天,伏海翔把这套作品捐献给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他希望这套作品能够把中国丝绸之路文化的内涵传播得更广、传播得更远。7月9日,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主办的”印“证丝路——伏海翔丝路沿线城市地名篆刻展在交大博物馆开展。伏海翔一直以一个匠人自称,他说篆刻一定要有匠心,精益求精,反复打磨,才能雕琢出最好的作品。

伏海翔从事文物保管工作多年。

未来,伏海翔希望能够带着这套作品搞一个巡展,让这套篆刻走遍丝绸之路上的城市,让更多的人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印章在明清以前的主要功能是昭信和凭证,更大程度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其实用性远远大于审美的需要。然而在明清以后,文人参与印章的审美追求,印章由单纯的凭信实物向作为审美的艺术作品转换,治印者通过篆法、章法、刀法等技法融书法、雕刻、绘画于方寸之中,呈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趣味与艺术魅力!”采访结束,伏海翔若有所思地说,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一条经济命脉,丝绸在汉唐时被称为软黄金,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产物,也是三大国礼之一,如今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对陕西、对西安的发展特别合时宜,过去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的辉煌,将来丝绸之路也会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伏海翔简介:

陕西扶风人,20世纪90年代师从傅嘉仪先生学习书法篆刻研究金石文字。印风大朴不雕,追求古铁印高浑一路。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终南印社副社长、陕西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 西安市文物认定专家委员会委员。编辑出版有《陕西新出土古代玺印》、《新编行书字典》、《新编楷书字典》等。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