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时报】央企大重组 股市怎么看

无论是券商还是私募界大佬均认为,央企重塑不会只有一种模式,金矿还是贫矿须分类甄别。

图片来源:CFP

当一条霸王龙嫁(娶)了一条棘背龙,会发生些什么?尽管中国或许还要等待很多年才能拍摄自己的《侏罗纪公园》,但并不妨碍遍布“恐龙”的央企集团上演这奇特一幕。无论是遥言,还是遥遥领先的预言,情节丰富充满联想的戏码正在不断出现,而日前召开的全国两会,无疑又给资本市场提供了充分打量这一切的舞台。

一路一带建设、高端装备出海、国企资产整合、央企巨头合并,2014年在系列政策的铺垫下,沉寂多年的“中字头”航母级央企类上市公司,开始了特殊的广场舞秀。市场普遍预期,在混改提速的大背景下,两会期间有望明确国资整合导向,央企改革引发的价值重估,势必将成为贯穿2015全年的炒作主旋律。

《投资时报》研究部近期通过梳理112家央企以及500余家央企概念上市公司后发现,央企整合预期正在急速升温:作为央企改革标杆的中粮系资本,率先完成对另一家央企中国华孚的吸收合并;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合并已经板上钉钉;中电投、国家核电的联合重组已经启动。

坊间甚至传闻,中联通与中电信,中移动与广电网,中石化与中石油,中海油与中国化工等动辄超万亿市值的资产重组方案已经浮出水面。市场热盼,本轮央企重组释放的政策红利,有望在未来5-10年内持续发酵。

受到消息影响,中联通、中移动、中石化、中石油等公司的股价,在A股、港股两个市场同步做出积极反应。

这一轮深度改革带来的“央企金矿”究竟蕴含着多少财富?《投资时报》记者采访多位国内投资大佬,在高度集中的乐观判断中,也传出谨慎的声音。

私募教父级大佬、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但斌对《投资时报》记者表示,“对于央企整合,应该区别对待。南北车合并、中核系重组,直接瞄向了高端装备出海,整合预期明确。类似于中石化、中石油合并的消息,则应保持审慎,两家公司已经对市场形成了绝对垄断,1+1策略不利于市场化竞争展开,对中石油、中石化采取优质资产分拆上市的策略更为合理。”

同时,但斌强调,目前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制造业类央企,金融央企在混改背景下,价值重估的空间同样充足,比如中国平安一家的净利润就超过了创业板所有公司的总和。在这种背景下,完成股权结构优化后,比肩国际巨头的航母级金融央企隐约显现雏形。

毫无疑问,伴随央企整合,A股市场涌现了丰富的投资亮点,但究竟是“金矿”还是开采殆尽的“贫矿”,还需要投资者仔细甄别。

炒作狂潮

2月13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中国联通股价突然启动,当日午间时分,坊间传出消息,有境外媒体称,中国联通将与中国电信实施合并。午后开盘,联通股价直封涨停,在随后的五个交易日内,三次触及涨停板。

随后,在朦胧消息诱发下,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股价联手飙升,一度成为拉动大盘上升的主力推手。虽然几家央企纷纷发布澄清公告,模糊的措辞,依然让市场充满了想象。

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在接受《投资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轮改革的主基调是央企重塑,同时酝酿整合、分拆等资本运作。不同产业,要依据各自的产业特征来设计整合思路,不可能把同一个模式套用在不同的央企上。”

管清友指出,类似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的整合,不能仅仅从企业角度去看,需要更多地去分析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竞争性关系。中电信、中联通的传闻,可以从避免重复硬件投入角度理解,3G、4G乃至未来的5G,各家都在进行大量的同质化基础建设,整合的难度可想而知。

虽然央企整合带来了巨大的投资预期,但投资界对整合完成后是否能发挥1+1>2的效果,保持谨慎态度。以南北车合并为例,政策意图明确,对外进行高铁产能输出,但是,在墨西哥、泰国等地出现一定阻力,南北车股价也随之剧烈波动。

广州一家明星私募公司研究总监告诉记者,“我们去年对国企改革概念有过多次参与,战果也不错。目前市场围绕主题炒作,但上市公司是否会因为整合,带来基本面的实质改善,还是未知数。改革进入深水区,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改革者是如此,投资者也是如此。市场博弈的结果,带来了价值重估炒作。”

“对于央企整合概念,现阶段体现于价值投机,判断长期投资价值究竟是否合理,还要看高铁、核电等重大出海项目能否顺利展开。”上述研究总监判断,一旦进展低于预期,市场会做出过度投机后的价值回归。

在中国联通的走势上,似乎也印证了“价值投机”的判断,机构成交龙虎榜显示杭州、深圳等地的多家知名游资“据点”大手笔介入,直接导演了中国联通股价的飙升。公募机构则选择了逢高出货,单一席位,日出货就超过2000万股。

实际上,尽管强力推进了央企重组,但合并完成后的整合难题也在困扰着上市公司。

去年11月,国务院批准,中国华孚整体并入中粮集团,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

资料显示,中国华孚是国资委管理的大型商贸企业集团,注册资本13.34亿元,主要承担中央储备糖、中央储备肉的管理和具体操作实施等政策性业务。合并完成后,中国华孚的主营业务与中粮子公司中粮屯河构成同业竞争。

“整合是国资委做出的决定,大股东那块必须接受。同业竞争难题必须要解决,证监会那块也有监管要求。未来怎么整合,还没有时间表,大股东也没有下发明确条文。看整合的效果,一步一步来吧。”中粮屯河证券办人士对《投资时报》记者表示。

另外一家中粮系公司—中粮地产的地位更为尴尬,因为主营地产项目,历来有声音要求中粮进行资产剥离。

“整个集团的核心主业是粮油食品,房地产这块,公司是被允许经营的16家央企之一,也算集团的主营业务,但不是核心。之前市场上传闻很多,但上市公司没有接到过上级的任何通知,目前一切业务正常。”中粮地产证券事务代表对记者表示。

作为一家航母级粮食企业,中粮在全国各地有大量土地储备,也是房地产项目发展的基础。如果放弃地产,专攻粮食,无疑对资源造成浪费。

中粮屯河、中粮地产两家公司面临的难题,恰恰是庞大央企公司群的一个缩影。

央企拼爹

在一些业内大佬看来,特大型央企整合带来的“价值投机”自然不容忽视,而一些绩差央企的重组之路,反而蕴含着更多“价值投资”的味道。

“我们去年参与了长航凤凰的投资,公司预期明确,虽然仍然处于退市之中,业绩状况在扭转,未来恢复上市没有什么悬念。”谈到央企重组带来的投资机会,京富融源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林海颇有心得。

“长航系几家上市公司经营得并不理想,一方面是大行业经济周期的作用,另一方面自身管理问题也是直接原因。”林海对《投资时报》记者表示,“作为衡量国资管理水准的重要指标,市值管理是对每位央企当家人的必然要求,拯救长航凤凰必然提速,我们也在发掘把握这个过程中的机会。”

“央企整合,更多的是一个拼爹的过程。大股东实力强就会有咸鱼翻身的机会,长航系就像养了两个败家子,把家产败光了。但最后大股东还是要出手拯救。”林海的比喻异常风趣。

船舶制造类公司也面临同样的窘境。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后,造船业遭遇沉重打击,至今没有恢复元气。中船系上市公司的业绩也跌落到谷底,曾经显赫一时的300元股票中国船舶,股价跌到了仅有峰值的零头。

在这种背景下,中船系开始了一系列重整行动,大股东把导弹护卫舰相关资产注入广船国际。市场传闻,广船国际未来将成为中船集团唯一运作平台,而中国船舶将被并入广船国际。

北大金融与投资课题组执行组长王志勇对《投资时报》记者表示,央企整合将延续四个思路,航母级公司的合并整合,寡头领域引入混合所有制,具有壁垒的军工、航天、造船等领域实施资产证券化,绩差国资背景央企的保壳重组。

“具体来看,航母级央企整合的成功典范就是南北车,但这种主业高度重合的同级公司并不多见,更多会体现为中粮系的内部整合;寡头领域引入混合所有制,一定会在金融领域有所突破,传闻中的银行业涉足证券,绝非空穴来风;军工、航天、造船等行业价值持续发现,未来广船案例会继续涌现;绩差重组公司主要是借壳、卖壳两个方向。”王志勇分析指出。

以航天军工为例,2015年为卫星发射大年,从行业角度,中国卫星小卫星研制增长预计将加快。同时,按照科研院所改制要求,年内事业单位分类改制可能出台,中国卫星母公司航天五院优质资产注入有望扫清障碍,如果注入完成,中国卫星的营收将提升5倍。

《投资时报》记者致电中国卫星,对于资产注入传闻,公司相关人员回应称,“一切以公告为准,目前没有接到大股东任何文件。”

此外,随着电力领域改革深入,电网重组、电价改革带来的机会也将在上市公司股票群中发酵。

“电改是今年的最大看点之一,三大电网重新构架,五大电力公司重新整合,水电、火电、电力设备等相关领域的上市公司均存在重估可能。”王志勇指出,以往这些垄断性企业要靠天吃饭,这轮改革启动后,要转变为靠资本吃饭,IPO上市仅仅是企业机制改善的开端,深度资产证券化,完善股东结构,推动混改,才是这些企业走向市场的真正出路。

 

来源:投资时报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