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下线那一晚,还有新一任“香港小姐”的诞生

一个冷知识点:“辉发那拉氏”皇后也曾是香港小姐啊。

图片来源:misshknews

一早上起来,有关《延禧攻略》大结局的词条几乎刷屏了微博热搜榜,好像2018年8月26日的这一晚,再无其它大事发生。但仔细看还是能找到几条其它新闻,比如新一任“香港小姐”也在这一晚诞生了。

不管是选美,还是“香港小姐”这样的称谓,对于95后、00后而言,都已经是颇有时代感的存在。很多人可能很难想象,现在这个年代会引发从香港到内地多轮群嘲的选美比赛,曾经是香港梦的寄托,亦见证和记录了香港最辉煌的时代。

2018香港小姐选美前三甲

香港小姐选美最早诞生在1946年。彼时,香港的治理权从二战投降的日本移交至英政府,社会谈不上百废待兴,但也需要重建秩序与信心。所以,当时的办赛目的既是为了给民众以调剂心情的机会,也是为了给难民及伤残军人募资。而比赛的过程是绝对简单粗暴的——一场抓人眼球的泳装秀。

不过,既有比赛是首届举办而没有受众基础的原因,又因为战后的香港居民还是更愿意忙于生计,而没什么心思参与这样的比赛,所以首届选拔报名者寥寥,素质也不太高。尽管后来冠军顺利拍摄电影进入演艺圈,但“香港小姐”也不算在社会上掀起了大波澜。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几届,直到香港经济腾飞,大众传媒也有了发展,才渐渐有了变化。

历届“香港小姐”冠军合集

1973年,香港无线电视台,也就是TVB,成了香港小姐的主办方。这为历任港姐选拔的优秀选手提供了稳定的成名通道——成为无线签约艺人,出演无线剧集。我们现在熟悉的不少香港艺人,包括最近反复被提到的清宫宇宙里的两位“皇后”——蔡少芬、佘诗曼,也都在年轻时参与过香港小姐的选美,并取得了名次。

也是从1970年代开始,香港小姐虽然是个选美比赛,但选的不再单纯是美。

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的香港急需在世界面前呈现一种更为积极、向上的形象。而香港小姐成了其中一个出口。所以有了1976年香港小姐的口号:“‘香港小姐竞选’,目的在于选出一位才貌双全、能真正代表香港美丽与文化的少女,提升海外人士对香港的印象。”  

另一面,几乎每一个香港小女孩都曾经有过挥着棒子,头戴冠,身披布的“港姐梦”,所以引入多元的评判标准,也成了对香港女性整体素质的提高的一种激励。

这些变化都让比赛的声势变得越来越大,参赛者质量也越来越好,除了貌美的,高学历、有个性的选手也不少。“港姐”成为了一种标志和话题。而且在这个阶段,相关的讨论多半还是积极正面的。

因为《延禧攻略》而备受关乎的佘诗曼亦曾参与过“港姐"选美

但经济环境和传媒环境的变化也成了后续“香港小姐”选举走下坡路的原因。特别是进入2000年后,内地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连带着娱乐事业蓬勃发展,之后,社交网络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普通人的生活,而网红群体的出现又让平凡人有了新的成名路径。而香港的状况恰恰相反,经济增长放缓,娱乐业也不再如之前一般具有优势,TVB也是星光日益暗淡。

这些都让“香港小姐”风光不再,参赛者质量下滑明显,赛事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新一任的香港小姐姓啥名谁无人问津,曾经的香港小姐,现在的“辉发那拉氏皇后”却在屏幕前怒刷演技,圈了一大波好感。

这样的状况也许不该怪不再那么漂亮、有趣、有话题的选手,也不能怪看起来老派、守旧的主办方和赛事本身。也许只是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香港小姐”了。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