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观众可近距离体验三维技术修复文物

8月18日,十余名观众进入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文物修复室,近距离接触文物修复工作,观看文物三维信息采集和文物模型处理。

作者:郭青

8月18日,十余名观众进入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文物修复室,近距离接触文物修复工作,观看文物三维信息采集和文物模型处理。 

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常年在后台展开,一直以来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三维技术又称“实景复制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将文物转换为计算机能直接处理的数据模型,利用逆向工程制作出文物残缺部分,为文物修复工作提供依据,实现文物非接触式建模。其特点是速度快、精度高。 

在文物修复室内,大家了解三维扫描仪的基本工作原理后,分组体验了手持式三维扫描仪和3D打印树脂模型的应用。文物修复师陈园介绍,三维扫描仪主要应用于记录文物的形状、表面纹饰等信息,而需要真实还原色彩的文物,则要进行近景摄影测量,多数情况下需二者结合应用;通过扫描文物建立三维模型,还能提取铭文信息并制作数字拓片,更利于保护文物。 

据悉,这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季特展第三季“孰制匠之——三维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活动旨在向公众展示如何将文物“搬”到计算机中,让公众了解三维技术,感受这一新兴技术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的应用,同时通过实地体验,培养公众知文物、懂文物、爱文物、保护文物的积极性。

 

来源:陕西日报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