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职场潜力股成为行业顶尖 35岁的志奋领奖学金做对了什么?

“没有人会觉得工作了就不需要继续学习,也是志奋领(Chevening Scholarship)存在的意义。”

成为第一批志奋领奖学金获得者,鲁勤舫的经历颇有些“历史特色”。

1983年,他还在国家商务部下属的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食品加工生产建设,这个领域在国内才刚刚起步。作为研究骨干,鲁勤舫申请上国家教育部公派留学生计划,希望去西方学习先进食品加工技术。

正在同一年,英国外交部设立一个奖学金项目——“外交和联邦事务部奖学金”,它是英中友好奖学金的一部分,在1994年更名为“志奋领”,目的是期望促进英国和各国之间的人才交流。在中国推行的第一年,英国外交部与国内教育部合作,将名额分配给公派留学计划申请人。鲁勤舫就这样成为该奖学金的第一批获得者。

“第一”总能获得不少优待,鲁勤舫的英国之行获得官方加持。英国文化委员会为鲁勤舫和其他第一批成员们定制专门的访学计划。临行前,还安排获得者去到国内外语院校进行为期半年的英语学习,以消除他们在语言上的顾虑。在确认就读院校后,1985年4月,鲁勤舫终于踏上去英国的路,开启留学生活。

整个学习计划被安排得紧凑而又接地气。刚去英国时,鲁勤舫并没有直接去高校,而是接受长达5个月的食品工业培训。走访英格兰境内10多个食品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经历,让他大开眼界。

“原来食品加工还有这么多类型,罐头、饼干、饮料灌装等,有着完全不同的生产线。”就连逛超市都让鲁勤舫觉得不可思议。当年的北京街道上,只有零星的小副食店,而超市在英国当时已经相当普及,一排排大型货架,想买什么随便拿。

5个月的培训结束后后,鲁勤舫落定到英国雷丁大学食品科学技术系深造,开启海绵式的学习模式。两年时间,他要么在实验室里呆到半夜12点,要么在图书馆里查数据,写论文。期间完成四个课题的研究,从定研究框架到方案操作,鲁勤舫不放过一个实践学习的机会。

回国后,这些学习和实践成为他职业进阶的筹码。当时国内食品冷冻干燥领域的人才极少,但企业对这一技术的需求慢慢增长。1993年,鲁勤舫从研究所跳槽到企业,帮助建立食品加工生产线,成为冷冻干燥领域的专家。

想想这段留英经历,他用“颠覆性”来形容。“因为有了志奋领的支持,我才能留学英国,而这个海归标签让我的职业生涯颇为受用,算是开启另一种可能性。”

与鲁勤舫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许多人。在1983年至今的35年里,已有将近4000余名中国人获得志奋领奖学金(Chevening Scholarships),完成在英国的硕士课程。他们像鲁勤舫一样,在各自领域发挥着领导作用,成为行业中坚力量。

与世界其它类型的奖学金相比,志奋领的存在的确特殊:它颇具官方色彩,由英国外交及联邦事务部(FCO)及其和合作单位同出资;所面向的申请人,也不是年轻的本科毕业生,而是至少有两年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志奋领寻找的是处于事业中期的职场潜力股,将留英经历转化为进阶为行业领导人的助力。

在过去的35年里,志奋领在全球160个国家积累了5万多名校友资源,为了让奖学金传播性更广,它在1994年还经历过一次更名,用上了英国外交部府邸的名字Chevening。

“就是期望全球人才能够通过这个项目,来到我们英国家里的意思。”志奋领奖学金中国负责人Chris Boobier对界面新闻评价道。

英国外交部府邸Chevening 

Boobier是位中国通,在中国已经生活近7年,他走访过不同城市后发现,这个国家不缺像鲁勤舫这样勤奋而优秀的人才,但他们这代人未必都有出国深造的机会。

“在我两年前接手志奋领奖学金时,就在想,怎样让志奋领帮助到这些优秀又上进的人。”每年,英国驻华大使馆志奋领处都会组织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和武汉等领区的同事去全国宣讲。“希望有更多的人意识到志奋领离他们并不遥远,申请人多样性高,才能做到平等和公平。”

当然,相比1983年,无论是时代,还是人才,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想1987年从英国学成归国时,鲁勤舫家中还未购置一台电视机,通讯方式还是以手写书信为主,而现在,智能手机普及,申请留学也都能在线上完成。

与鲁勤舫当年不同,现在的志奋领已经开放申请。每年8月到11月,线上报名通道就会开启,申请人按要求提交所需的材料。11月之后,所有申请人材料会被转递给伦敦志奋领办公室。确保没有重复申请后,材料会被流向复核委员会(Reading Committee)进行初筛。初筛后,这些申请被转交回国内,根据申请人所在地区分配给不同领区。

接下来的1月至5月也是Boobier和团队最忙碌的日子。评选委员会根据初筛结果挑选进入面试环节的候选人。每位候选人将有45分钟的时间做出个人陈述。面试官除了志奋领项目成员,还包括与面试者行业背景相关的专业人士一同参与。

面试官们会格外考察候选人四方面的表现:领导力和影响力、社会联系、为什么想去英国发展和未来职业规划。但,在某一领域位居高位或人脉广的候选人也未必就会被选中。

“与其听候选人们对自己社交面的广泛侃侃而谈,我们更青睐从0到1搭建社会联系的过程。无论你是来自政府机构,NGO组织,还是网红博主,或者企业家,都一定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想要发挥作用,影响他人。”Boobier解释道。

候选人的职业方向感也被放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上。不少面试者常常会告诉Boobier,他们之所以申请志奋领,是因为海外学历能帮助他们职业晋升。而Boobier常常会继续追问对方,没有这笔奖学金,你就无法获得职业成功吗?

“所有申请人需要记住这样一点,你如果想要成功,一个志奋领奖学金并不是必要条件,或许去英国留学也不是必要条件。从这个角度出发,志奋领并不简简单单是一比丰厚的奖学金,除了钱之外还能提供很多很棒的机会。那些奖学金的获得者是能深深了解这一价值体系的人。”Boobier认为,经过这些环节的筛选,留下来的候选人,才是他们认定的志奋领人。

或许是因为官方背景浓厚,志奋领在这35年里也受到不少偏见。有申请人会问Boobier,你们是不是只录取公务员或者国企单位的候选人,私企和自由职业者会被排除在外?Boobier认为,这种偏见的产生与志奋领的“性质”有关。因为受英国外交部管辖,志奋领在国内政府机构的声誉度更高。“我们被注意到的可能性的确更大,但其实筛选标准对所有申请人都是平等的。”

Boobier解释道,志奋领对申请人的筛选实则也是中英双方合作关系的平衡。“如果将合作关系看作三个层面,政府对政府、企业对企业,以及个人对个人,志奋领会将这些联系都考虑进去。所以,政府层面的交流和合作是无法被忽视的。”

经过35年的发展,申请志奋领的人数也在增加。按照10:1的录取率来看,近两年全国申请人数在两千人以内。其中,越来越多年长的申请者也加入志奋领的阵营。他们在行业里内深耕更久,对未来规划更为清晰,也更明白志奋领能够带来怎样的机会。

Boobier还分享了另一个“小进步”:在中国,女性申请者的比例也在升高,以往男女比例平衡在1:1左右,但这两年,70%的申请者为女性,他们中大多数已为人父母,但在优秀的道路上仍然没有懈怠。

近5千人的校友团体则是另外一种收获,它提供了共赢的机会。鲁勤舫自回国后,一直与大使馆保持联系,每年75场的校友活动中,他总会抽空参加几场。

在他看来,后来的志奋领校友们的眼界和资历已经远远超过他当年的水平,与晚辈们的交流也让他保持着当年的新鲜感和学习劲。这是Boobier和团队成员们乐于看到的成就。

“或许有人认为,中断1年的职业生涯非常有风险,但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想要成长,或是晋升,教育都是最好的提升方式。没有人会觉得工作了就不需要继续学习,这也是志奋领存在的意义。”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