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恶魔到超英:我们与蝙蝠的复杂关系

蝙蝠在性、多样化和社交方面的能力都很突出,它们的直觉准确得惊人,还能在黑暗的地方穿行,所有这些都是21世纪初的人类所梦寐以求的特质。

一群墨西哥无尾蝙蝠离开了它们的栖息地。图片来源:Wikimedia

你知道蝙蝠有一个集合名词是“cloud”吗?你知道在最初的科学分类中,哺乳纲底下蝙蝠和人类是紧挨着的吗?因为它们和人类一样拥有两个乳头。特莎·莱尔德(Tessa Laird)的这本《蝙蝠》(Bat)里就有很多类似的冷知识,你看完之后一定会想和别人炫耀一下。这本书写得十分有趣动人,插图也很精美。

《蝙蝠》一书中写到了上百个关于蝙蝠的好玩事实,这些信息都不是单独列出来的,而是跟上下文紧密联系的,所以整本书远远不只是这几百个知识的叠加。读者一定会被它吸引,最终爱上蝙蝠。至少我已经对蝙蝠完全改观了。

一只巧克力色的垂缨蝶蝠 图片来源:Flickr

该书涉及了翼手目(蝙蝠的学名)生物学、保育学、历史、心理学和流行文化,试图全方位地解读蝙蝠的本质,作者不仅从生物的角度揭示了它们惊人的多样性,也想深入探究蝙蝠在我们的集体想象中是什么样子。

因为飞行不稳定,所以它们成为了精神错乱的象征。因为总是倒挂在空中,昼伏夜出,所以它们可能暗示着某种反转。甚至它们每天成功地从洞穴里出来都可以象征重生。

蝙蝠不属于我们熟悉的任何一类动物。《伊索寓言》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很久以前,鸟类和兽类之间爆发了战争,而蝙蝠却在其中不断地变换阵营,兽类胜利时,它们就加入兽类,鸟类打赢了,它们又成为了鸟类的伙伴,战争结束后,鸟兽握手言和,一起赶走了蝙蝠,从此蝙蝠就只能在黑夜里偷偷地飞行了。蝙蝠的这种杂种性质直到18世纪80年代才被发现,法国的博物学家布丰伯爵在《自然史》中写道,蝙蝠“既不是完全的兽类,更不是完全的鸟类”。

在基督教的图像中,魔鬼通常都长着蝙蝠的翅膀。《地狱》,汉斯·梅姆林,约1485年  图片来源:Wikimedia

早期的基督教图像里,魔鬼都长着蝙蝠的翅膀,而天使则生着一对鸟翼,对比鲜明。这可能与欧洲人对蝙蝠的偏见有关。18世纪六七十年代,库克船长率领着奋进号行驶在太平洋上,船上的一名水手第一次看见了一只澳大利亚果蝠,他惊恐万分地跑回营地和同伴们说,他遇到了一个真的魔鬼。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蝙蝠一直在被误解。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可以在暗夜里飞行时捕捉昆虫,但还是在使用“像蝙蝠一样盲目”这个短语,回想起来还是蛮奇妙的。1938年,人类发现了回声定位,由于我们听不到它们的叫声,我们就想象不到蝙蝠基本上一辈子都在对这个世界大喊大叫。

即使是现在,也很少有人意识到蝙蝠其实有着复杂的社交能力。他们能分享食物、信息,并且整个群落能维持终生的友谊。它们甚至还会进行口交!

然而,在某些文化中,蝙蝠是很受欢迎的。在中国,蝙蝠象征着福气,因为“蝠”与“福”谐音。墨西哥、萨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土著文化也很喜爱蝙蝠。有趣的是,尊崇祖先的文化往往都喜欢蝙蝠。

捉鬼者钟馗,旁边的五只蝙蝠代表着“五福” 图片来源:Wikimedia

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写蝙蝠,也写到了人性和我们自身的弱点。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一项计划,把燃烧弹绑在蝙蝠身上,让蝙蝠爬进敌人的屋顶里,就能炸死这些人。

再比如,奥兹·奥斯朋演出时,有人把一只活蝙蝠扔到了舞台上,奥斯朋以为那是个玩具,就把它的头给咬掉了。他被紧急送往医院注射疫苗,但他私底下其实想知道,如果他得了狂犬病别人能不能看得出来。

书中有几页分析了蝙蝠侠和他的众多化身,还写到了《德古拉》的故事,详细描述了从布莱姆·斯托克1897年第一次出版这本书起到这个人物后来的一系列发展,还有一些以蝙蝠为灵感的当代艺术。

2015年,墨尔本的联合广场上就有这样的一个装置艺术,名为“蝙蝠狂热”,它由200个真实大小的果蝠组成,这些果蝠都是用黑色垃圾袋做的,袋子被烧出许多个洞,装饰有金银细线,看上去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闪耀。每一只蝙蝠旁边都有一个塌掉的降落伞,似乎意在强调人类无法不依靠机械独立飞行。即使你并不渴望这种飞行的自由,至少也会梦想拥有吸血鬼的不朽,或者是蝙蝠侠的力量和英雄精神。

人类世界对蝙蝠的厌恶已经威胁到了它们的生存。从埃博拉到狂犬病再到非典,每一次有疾病爆发时,蝙蝠都会被当作是罪魁祸首,由于人类的恐惧和无知,蝙蝠被大量杀害。它们的栖息地很脆弱,并且还在不断地缩小,绝不夸张地说,它们的灭绝会对地球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蝙蝠捕食害虫,也为一些重要而美丽的植物进行授粉:芒果、香蕉、仙人掌。近年来,一些优秀的摄影作品开始关注蝙蝠,人们也重新注意到了蝙蝠宝宝的可爱之处,于是蝙蝠保护运动开始兴起。

如果你读完这本书,你一定会更加关心蝙蝠,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积极地参与蝙蝠保护。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

正如我们所见,蝙蝠在性、多样化和社交方面的能力都很突出,它们的直觉准确得惊人,还能在黑暗的地方穿行,所有这些都是21世纪初的人类所梦寐以求的特质。

《蝙蝠》
特莎·莱尔德 著

(翻译:都述文)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The Conversation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