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科技大佬们欠你一份巨额工资

在不久的未来,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做到自己选择是否贡献数据,并且当我们为大数据所贡献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让这个生态可以永续地发展下去。

作者:盛以宣, MDT量数 CMO

如果把你的所有数据明码标价,这些数据能值多少钱?

一位美国艺术家 Jennifer Lyn Morone 试图找到答案。她在美国 Delaware 州注册了一间公司。而这间公司所提供的商品,即是她自己的数据。她将自己的医疗、隐私、社交、金融数据等全部出售,总标价为 7000 欧元。与此相类似的观点,也出现在近日《经济学人》发表的 “如果有人为你的数据付费” 一文中。文中构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好像是数据劳工(数据的产生者),为一个巨大的机器——人工智能服务。数据劳工们需要更公正的工资待遇,他们应该集结起来,成立工会,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

数据保护与隐私泄露,可以算是2018年横跨科技、商业、政治多个领域的热点议题之一。Facebook 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第一次让公众意识到,原来自己早已赤裸地暴露在科技公司的监视之下,当你在使用免费的服务时,科技公司向你索取的是你的物质和精神隐私,他们不仅在利用这些信息赚着大把的钞票,还试图左右你的情感和思想。

早已预见数据安全问题的人们不想坐以待毙。今年五月正式生效的欧盟 《一般数据保护条例 (GDPR)》,给全世界科技公司敲响了警钟。在 GDPR 生效前后,我的邮箱在一周内收到了 163 封有关隐私保护条例的修改通知。GDPR 试图赋予欧盟用户对自己隐私数据的知情权和删除权,不遵守条例的公司很可能收到高达2000万欧元或等价于该公司全球销售收入4%的罚单。

让用户获得对自己数据的知情权和删除权,这听上去理所应当,但是对全世界的科技公司来说,却很难彻底实现。自从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刻,用户在网络上所产生的数据就已经与这些科技公司紧紧相连,上网购物,在搜索引擎里搜索关键词,或者是在社交网络上给朋友点赞,用户的一举一动都被”记录在案“。这些看似零碎、毫无意义的源数据,在海量聚合起来之后,产生了意义。如果只是清空一位用户的数据,那可能关系不大,但如果无法存储大盘所有用户的数据,那很多产品可能都无法正常运营下去了,因为很多产品甚至公司的决策都是基于数据的。

对于GDPR的颁布,有人说这是保护用户隐私的第一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倒退,让互联网变得不再开放,限制了人工智能甚至是整个科技行业的发展。

我认为,GDPR虽然给了用户对数据的知情权和删除权,但用户仍然处于很被动的地位。用户能做的只是在得知了自己的数据可能被使用后,再前去进行删除或责问,或不得不放弃使用某些产品。如果要做到如一些隐私激进分子 (privacy activist) 倡导的那样不让自己的数据有一丝外露,可能大部分用户都得扔掉自己的电脑、手机,甚至任何可以连上网的东西,然后住进山洞里。

在复杂的数码世界里,用户要面对大量“居心叵测”的公司,而公司也要面对海量用户时不时的质问,这似乎是一场永远无法结束的追讨。这个世界对数据有需求,就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办法出现来获取这些数据。回想传统的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又何尝不是一种数据的收集?数据收集一直都无处不在。

其实GDPR 条例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数据控制方”(data controller),

即与数据主体(个人)共享数据的组织,大部分需要经手存储或调用用户数据的公司都可以被归类为数据控制方。但我认为,用户不应当再继续追着数据控制方跑,而应该反过来,自己做回数据的控制方,做数据的主人。

要做到这一点,到底难不难呢?

在工业革命之后,人们沉迷于生产力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物质快感,甚至构想出了一个不需要劳动,高度繁荣的后匮乏(Post-scarcity)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商品、服务、资讯都非常丰富,可以被人们无偿占有,货币也将不复存在。我们在科幻作品中总是幻想机器人能承担越来越多的体力劳动,甚至是脑力劳动。但是,目前的人工智能,还需要海量,甚至成倍 (expotional)的数据来支持才能帮助不断提高它的准确度和进步。而目前的现状是,大量的数据被少数的公司所垄断,这限制了数据量的增长,也阻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另外人工智能目前在自我无监督学习 (unsupervised learning) 的能力还十分有限,离达到普通人类儿童就能够做到的简单的学习能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纵观历史,每一次的革命,其实也是基于生产关系的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孕育了工厂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社会裂变出两种新的阶级:工人和资本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加速了这种生产关系的分化,资本和生产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主要产业部门大形成占支配地位的寡头垄断经济生态的格局。

半个世纪前,第三次工业革命爆发,科技成为主要驱动力,但仍然只是改变了局部生产关系。许多人认为,科技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我们眼前发生,而区块链被视为一项可以再次颠覆生产关系的技术。

2008年,一个名为中本聪的人发布的一篇论文,让一小部分人对这个社会有了新的看法。从此,区块链技术诞生了。

生产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最基本的方面,也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而区块链,则可以改变普通人与数据之间的所有关系,可以真正实现生产成果归生产者所有,也进而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

一直以来,由于一些先进的技术掌握在某些较成功的科技公司手里,数据(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属于那些公司的。更准确的说,数据的所有权是属于那些大公司的。比起大公司,小公司获取数据的体量和速度都远不及大型公司,他们也更难获取用户以及数据合作伙伴的信任。

随着这些科技巨头的王国越来越大,互联网上的数据也都聚集在了这些公司手里。当这么多的数据只是聚集在少数人手里,它的价值一定会升高,因为大公司垄断了这些数据的定价权。他们名副其实,成为了数据的控制者(data controller)。

但在区块链的世界里,数据不会只是存储在某几家公司的服务器上,而将安全并分布式地存放在整个互联网中的无数个计算机上。而我们,作为数据的生产者,可以利用区块链的匿名属性参与到整个区块链上的数据生态里来,同时也不需要暴露自己的隐私信息。 个体与个体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交换数据的速度将变得更快,交换成本也将大大降低。

虽然区块链技术发展到今天也只有几年的时间,许多应用还未成熟,甚至这一概念还并未被更广泛的大众所知晓。但是我们也已经看到了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们拥抱这个全新的生产关系,试图成为区块链先锋。行业里正在浮现一些专注于去中心化数据存储的区块链项目,如BigchainDB, storj, IPFS 等,这些产品对数据进行去中心化、多节点、分布式存储,可以大大提高安全性和存储效率,用户完全不必担心自己的某项数据会因遭到黑客攻击或者停电等原因而造成泄露、丢失。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试图让用户做回数据主人的产品。

来自旧金山的创业项目 MDT 量数 (https://mdt.co/cn),在2017年首次提出了去中心化的大数据经济生态,“量数” 意在测量普通用户贡献匿名大数据的价值,并将其数据所产生的价值归还给用户,让用户可以“用自己的数据来挖矿”。

在这个生态内,用户只需要像往常一样使用自己所熟悉的产品,当用户的数据在区块链上被某些数据产品所收录、调用,并产生交易的时候,用户也将获得相应的收益。区块链完美地解决了数据交易中匿名和溯源无法共存的矛盾,也可以让数据买家确保自己买到真实有效的数据。

也许你会有疑问,所谓数据的收益,数据到底能值多少钱?将 Facebook 等大公司每年的广告收入除以所有用户的数字,就能算出每一个用户数据的价值了吗?填一张问卷,就可以获得一张20元的星巴克代金券吗?不,人工智能时代对数据的需求将不断增长,而更神奇的是,数据价值的属性即是它可以被重复利用,甚至是越多被利用、越有价值。因此,数据收益不会是一次性交易,而更像是一个长期的行为。你的数据收益可能会是一笔非常可观的长期收入。

另一家来自美国的科技公司 Nano Vision(https://nanovision.com/),正在创建一个平台,使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能够共享信息,并用虚拟货币来激励社区进行分子级别的生物数据的收集,以服务需要海量数据的医药研究行业。这一做法,也将颠覆传统医学行业中数据垄断在少数机构手中的现状。

诚然,是否愿意贡献数据这件事是因人而异的。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我的医疗数据可以帮助科学事业的进步,帮助某个疫苗的研发,同时还能获得奖励,我一定会是第一个加入这个生态的人。如果我的消费数据被电商平台收集,是为了给我提供更适合我的产品,方便我的生活,我也会选择欣然接受。但是,如果我的数据被政客拿去左右选举的结果,甚至最终目的是影响我自己的判断,那我会非常愤怒,并远离这么做的公司和平台。但是这一切,我都希望是我自己的选择。

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正是这样一种对数据所有权的意识。在不久的未来,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做到自己选择是否贡献数据,并且当我们为大数据所贡献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让这个生态可以永续地发展下去。

你愿意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吗?你愿意站出来,和我一起追讨自己被拖欠的数据工资吗?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