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近年来是备受大家关注的一个话题,央视一档《今日表演者言》综艺节目也是再次将“演技”这个话题引爆,让“演技”回归到舞台上、绽放于荧幕中、直抵观众的心里,拨开纷繁芜杂的行业乱象,重新正视表演这门艺术的真谛,让观众开始意识到演技认可之于一个演员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总说,某小鲜肉“演技”差,某演员堪称戏骨,可到底“演技”这个东西,该如何评判呢?其实“演技”好可以理解为演任何角色都不违和,“演技”普通理解为遇到只有适合自己的角色才不违和,不合适的角色仍会违和,或者要靠配音才不违和,“演技”差便是演什么都违和。
好“演技”的戏让人看着舒服,动作、表情、眼神到位、台词好、表达有力度,能让观众get到人物的情感,让观众有代入感,觉得他就是这个角色,心情跟着角色的情绪变化而变化。当然,演员们的“演技”自然有好有坏参差不齐,演员的“演技”不好,到底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全怪演员吗?其实不然,演员的“演技”,同时也是由许多外在因素所影响的。
剧本质量
要感受到“演技”,有两个条件,一是完全变成另一个人,二是角色本身表演难度大。那些“演技”强的演员的优秀作品,无一不是如此,人物真实可信且表演难度大。而这两点,与故事类型、人物类型、剧本的质量息息相关。人物真实的另一个大前提是演员的自身气质要与人物设置一致,一个人物不是随便哪个演员都可以来演的,再好的演员,只要他的脸会被放大,就决定了他不是任何角色都可以演的。
什么样的表演是观众觉得有难度的?那就是这个人物本身具有罕见的特质,例如疯子、精神病、盲人……或者表现出罕见的情绪,例如极度愤怒、痛心疾首、歇斯底里、巨大的矛盾、悲伤、失去理智……观众会觉得这很难演,而如果没有特质、没有罕见的情绪就会觉得容易演。
导演水准
演员是和导演共同完成二度创作的,最终演员所承载的既是传达导演的意图,同时也是传达作品本身的意图,而导演是传递着编剧的意图,同时他的手段是通过演员的表现来完成的。演员在创作过程中看不到自己,他们需要一面镜子,而导演就是演员的镜子,来指引演员方向。为何有的演员在这个导演的片子里就能得到观众演技的认可,在别的戏里就没有那么有光彩呢?这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导演的水准问题。
所以,导演的水平下降才导致表演出问题,因为导演的判断是失衡的。中央戏剧学院教师刘天池老师曾说过“北京人艺可以有成就,是因为有焦菊隐,焦菊隐成就了整个北京人艺的一台演员。一方面是很多的演员放弃了二度创作的权利。这当然是因为他们的演技不过关,也没有诠释角色的能力,以及揣摩、设计和构思的能力,就只能导演让干嘛我就干嘛。
然后如果这个导演自己也不怎么样,那当然作品就会很差。作品一旦差了,最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演员,就是演技。”
其实演员产生不了作品,演员也左右不了一部戏。一部戏的好看与否,功劳和责任都不全在演员身上。有许多外在的因素是演员所不能掌控的,所以演员所谓的“演技”不好,也不能全怪演员。演员是相互成就的艺术,需要每个人拥有强大的信念感,以及一份远离喧嚣浮华打磨自我的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