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琦
在音乐节目扎堆的暑期档,《这就是歌唱·对唱季》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节目中,比赛和选拔不再作为关注和呈现的重点,而更加关注每个选手的人物性格和彼此之间的故事,同时,“对唱”这种音乐形式被重新发掘出来,成为人们情感表达和交流的载体。全新的节目形式和节目理念也引发了大众的关注,目前节目上线两期,播放量已破2亿。
事实上,音乐类综艺的发展前景在此前曾一度遭到质疑。尽管每年都有不少的音乐节目推向市场,但整体看来,除偶像选拔、圈层文化类的节目以圈层带动的方式赢得关注外,大部分节目都陷入缺乏创新的僵局,“比咖位、比唱功、比投入”成为拉升收视更普遍的方式。而从此前的市场反响来看,音乐节目似乎已露出疲态。
但在《这就是歌唱·对唱季》总导演岑俊义看来,与相对小众的音乐内容相比,大众化的音乐节目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我们可以用全新的技术手段去处理,也可以把其他元素加进来”,岑俊义对《三声》(微信公众号ID:tosansheng)表示。
在这一理念下,《这就是歌唱·对唱季》在音乐节目的基础上加入了剧情元素,并通过“对唱选手搭档+音乐元素+剧情式综艺”的全新模式,将音乐和剧情这两种普世内容有机结合,“让音乐成为一种社交方式,选手们彼此以歌会友,在此过程中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故事”,以此引发大众化的共鸣。
音乐+剧情激发大众化共鸣
“音乐性”是节目设计之初就确定的主题,而如何用音乐这种表达方式重新激发起观众的共鸣,是音乐节目面临的共同问题。“现在音乐节目很多,在演唱、舞台和音乐品质方面被认可的音乐作品也有很多,但真正被记住的却很少”,岑俊义表示。
编剧出身的岑俊义曾经打造了《跑男》、《中国有嘻哈》等节目,他的编剧思维也延续到了《这就是歌唱·对唱季》的创作中。“真正能够吸引观众的还是看人物性格和特点,这也正是剧情式综艺最擅长展现的部分。”岑俊义将音乐中自己最擅长的剧情式综艺,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剧情中可以看到很多人性的东西,从节目映射到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也是做综艺节目最高阶的阶段。”
另一方面,岑俊义发现“对唱”在音乐市场上已经有较长时间的空白期,同时,男女对唱的形式也非常适合做人物的故事讲述。
最终,“对唱选手搭档+音乐元素+剧情式综艺”的方式被应用在《这就是歌唱·对唱季》中。叙事方面,采用唱歌和情感两条线索互相交织的方式,“产生微妙的化学反应”。
在岑俊义看来,这种模式可以称之为剧情式音乐真人秀3.0模式。如果说1.0时代的“超女”“快男”等节目更接近一个赛制确定的比赛,那么2.0时代的《中国好声音》是在弱化了比赛赛制的基础上,将评委升级为明星,更多关注选手的舞台表现。
而3.0时代的《这就是歌唱·对唱季》则是在延续明星和音乐对抗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和呈现选手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位选手的内心情感,“剪辑的主线是根据人的情绪来剪的,更偏向电影或者剧集”。
以剧情为核心的模式不仅带来了音乐表演形式上的突破,同时也构建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真正能被观众记住,传唱度高的,还是需要音乐里有自己的性格和故事。”岑俊义表示,希望通过这个节目对选手个性的塑造和故事呈现,“让这些歌也有性格,有生命,能够传播开来”。
音乐类综艺的新实验
如何保持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保持每个人状态的真实感,是目前真人秀节目的一个核心议题。而在《这就是歌唱·对唱季》中,对真实感的追求则贯穿从环节设置、录制过程和后期制作的每个环节。
在第一期节目中,《这就是歌唱·对唱季》就跳脱出了一般音乐节目惯用的导师选拔模式,让这些热爱音乐的男女青年成为节目的主角,在互选对唱搭档的过程中产生竞争和交流。而第二期节目中的“拆分通道”环节则让选手自主选择是否和当前的搭档继续组合。
“和这个人搭还是不搭,很多时候只有自己本人知道。而且做这个决定过程中,能够看到这个选手的人物性格。”岑俊义表示,选手自主选择拆分的过程也正是节目组设计的重要环节,目的是激发出每一位选手最真实的情绪和状态。而随着节目进程的推进和选手关系的逐渐深入,节目叙事的张力也会不断增强。
鹿晗、罗志祥、李荣浩三位对唱发起人更多成为旁观者,见证和点评选手的表演的互动。岑俊义表示,“我希望把他们隔离在外面,不想用艺人指配的方式,我觉得有点不客观。节目最后落脚点还是在选手上面。”
第一期节目中的“音乐广场”舞美采用开放式空间的设计,同样也是为了让选手的状态更加真实。“这些人在里面可以自由的交流,坐得舒服一点,这时候的状态最放松,最适合出人物故事和人物性格”。
为了纪录和保护选手真实放松的状态,录制时几乎不关机,90位选手的真实状态都被完整纪录下来,因此也会产生海量的素材。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了在成片时足够梳理人物的故事线,并选择更符合节目主题、更具个性和故事性的内容最终呈现。
后期制作同样是以故事性为考量。通过剪辑,将故事性清晰化,行成了明快的叙事节奏,也诞生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包括三位男选手为争夺女生音乐搭档展开的激烈竞争,还有选手为争取搭档四战四败惹人唏嘘,以及男女搭档面对是否拆分做出艰难抉择等等,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带入感和共鸣感。
同时,在后期的音乐处理上,与许多音乐节目“过度修音”相比,《这就是歌唱·对唱季》则反其道而行,前两期中,一些选手的演唱失误被真实地呈现,“修音是在真实的基础上,但是不能因为修音而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以音乐作为情感落点
尽管加入了剧情元素,但岑俊义表示“《这就是歌唱·对唱季》本质上依然是一档音乐节目。” 因此节目在音乐的专业性要求也十分严苛。
音乐总监郑楠,曾是SHE、林宥嘉的专辑制作人,华晨宇参加《歌手》时的比赛歌曲也由他担任编曲。音响总监金少刚则是中国三大顶尖音响师之一,曾参与《中国好声音》第一、二季制作。由两人领衔的音乐团队挖掘了各个年代多种风格的歌曲,改编制作成为百首对唱歌曲,为音乐搭档的表演和互动提供了更多发挥的空间。
三位对唱发起人鹿晗、罗志祥、李荣浩均发行过多张个人专辑,拥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对选手音乐及舞台表现的点评,以及后续分别与选手组成音乐战队同台竞争,也保证了节目在情感线索之外的音乐上的专业度。
在选手的选择上,音乐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考量。参加节目的选手是节目组通过5个月时间遴选而来,其中不乏音乐履历亮眼的选手,包括曾是海外练习生的Casper、2017快男季军尹毓恪、《那年花开月正圆》插曲作者马士钊、获得台湾金曲奖新人奖提名的J.Sheon、《中国新歌声》刘欢学员张婉清等。他们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态度赢得了对唱发起人的认可,在节目中不同音乐风格的碰撞也增加了节目的看点。
另一方面,音乐本身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也将放大节目的情感元素。与此同时,有了情感加持的对唱作品,也将更具有表现力和记忆度。“与单纯唱歌相比,呈现出这首歌曲的情境、唱完之后产生的结果,会令观众更加印象深刻。”
随着节目的推进,搭档的拆分与组队,比赛的晋级与淘汰,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都在对唱表演中集中迸发和呈现,也成为节目的重要看点。选手们在音乐中的个性和故事也让这些音乐更具生命力和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