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铸造学科首位院士周尧和逝世

中国凝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国际著名物理冶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双聘院士周尧和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7月30日5时28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2岁。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茂君

20多年来,在艰苦的实验室条件和有限的经费支持情况下,周院士领衔的生态材料学课题组一步步发展,1998年,课题组申请到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铝熔体中夹杂的电磁分离研究”;1999年,课题组又成功申请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并被评为创新性项目,并与美国GM公司开展合作;如今交大人参与的国家“973计划”科研项目中,将近一半集中在生态材料学课题组。对周院士来说,比取得研究成果更高兴的是,他看到自己身后正倔起一支队伍,生态材料学的研究小组已“初具规模”。对这支队伍的成员,周院士如数家珍。他曾多次说:“在我们课题组,上台表演的都是年青人,我的任务是为他们塔好舞台,提供更多的机会。”昨天(30日),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同时发出讣告:我国凝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国际著名物理冶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双聘院士周尧和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7月30日5时28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2岁。

周尧和院士自1957年留苏学成归国后,一直在西北工业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从事铸造与材料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执教六十余载,周院士创造了中国铸造界的多个第一:铸造专业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国际铸造学会主席的第一个中国人;中国首次参加国际铸造会议的中国官方论文作者;领导建立了铸造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铸造学科博士;铸造学科导师中培养出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正如中国工程学会对其颁奖词所言,周院士是“一位令人仰慕、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一位令学子追随、功勋卓著的一代宗师,中国铸造界的一面旗帜,中国科技界的一份骄傲!”

周尧和院士祖籍河北深县,1927年5月生于北京,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57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任教于西北工业大学,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起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双聘院士,1997年当选亚太地区材料科学院院士。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铸造学会理事长、国际铸造学会主席。他对我国铸造业的国际交流做出重要贡献,先后任“凝固技术”(西工大)、“非平衡合金与快速凝固”(中科院金属研究所)、“金属强度”(西安交大)及“金属基复合材料”(上海交大)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我国各材料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我国国防学科最高学府之一、唯一以“航空、航天、航海”为特色的西北工大大学,周院士从无到有创造了该校铸造学科,并长期保持国内顶级水平,他“保温冒口”的研究论文作为1979年中国铸造学会推荐的官方论文,在国际铸造会议上宣读,震撼国际学人。当年《光明日报》报道称,“周尧和在勇攀铸造的珠穆朗玛峰”。这一成果推动了铸造现代化的步伐,迅速在全国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于198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作为我国凝固科学界的一面旗帜,周尧和院士长期致力于凝固理论与技术研究,是担任国际铸造学会主席的第一位中国人。1996年4月,周尧和院士来到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上海交大实践“生态材料学”研究,逐渐使得交大成为我国新材料研究的学术重镇。

周院士始终把人才培养看得比什么都重,他以生态材料学的英文单词Ecologicalmaterialogy开头三个字母“ECO”作为课题组师生的座右铭:“Excellent、Cooperative、Original”,即“卓越、合作、原创”,要求要有出色的成果、合作的气氛和创新的思维。他对学术团队和学生们有三点要求“有志气,讲团结,肯拼搏”,这对交大师生有着深远影响。

20多年来,在艰苦的实验室条件和有限的经费支持情况下,周院士领衔的生态材料学课题组一步步发展,1998年,课题组申请到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铝熔体中夹杂的电磁分离研究”;1999年,课题组又成功申请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并被评为创新性项目,并与美国GM公司开展合作;如今交大人参与的国家“973计划”科研项目中,将近一半集中在生态材料学课题组。对周院士来说,比取得研究成果更高兴的是,他看到自己身后正倔起一支队伍,生态材料学的研究小组已“初具规模”。对这支队伍的成员,周院士如数家珍。他曾多次说:“在我们课题组,上台表演的都是年青人,我的任务是为他们塔好舞台,提供更多的机会。”

2012年首届中国工程学会“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和“中国铸造杰出贡献奖”颁奖典礼在苏州举行,周院士荣获首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作为我国凝固热理论、凝固形态学和深过冷快速凝固和凝固过程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他搭建起多个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培养出一大批灿若星辰的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我国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他在交大创设的“生态材料学”研究领域及系列成果,迅速转化为诸多大型冶金企业的先进生产力,为更加注重环保、节能的现代工业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保障。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周院士的弟子魏炳波院士说:“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周先生始终把‘育人立德’和‘激励创新’放在首位。他不仅言传,更注重身教。他高尚的人格形象永远是弟子学术历练做人的明镜。”他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在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推崇,获得了一系列国家荣誉,先后被国务院、航空工业部、兵器工业部、全国教育工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优秀教师、“为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2014年,年事已高的周院士向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捐赠了一批珍贵的手稿、书信及相关资料。这次捐赠的主要是他在交大工作期间形成的40余件手稿、书信及相关资料,包括手稿7份、书信5件、学术论文16篇、证书与聘书12份及视频资料7份。这些资料是其教学科研工作的原始记录,有着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

周院士于1991年获得我国航空工业最高荣誉——航空金奖之后,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得主李政道给他写了贺信(1992年12月21日):“得知您荣获中国航空工业颁发的最高荣誉奖励—航空金奖,这相当于中国航空工业的“诺贝尔奖”。我作为中国第一个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对您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崇高的敬意。中国正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胜利前进。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下一世纪初,华人科学家必将领导人类科学新潮流。祝愿您在航空工业发展上做出新的贡献,祝愿您在新的科研领域里取得新的成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周尧和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8年8月3日(星期五)上午10时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

来源:上观新闻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