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在南方种咖啡豆的人们

早在十九世纪晚期,一位法国传教士将咖啡带到云南时,中国人就见过咖啡了。

去年12月,星巴克在上海开了第一家烘焙工坊,属于星巴克全球第二家、亚洲第一家沉浸式咖啡体验门店。而相比于欧美国家较小的店面,星巴克提出的“第三空间”概念——即咖啡厅相比销售咖啡来讲,社交功能更为重要——被北上广各大咖啡店的社交现象印证。

然而说起咖啡豆的培养,粗加工,烘焙,和制作,甚至到消费,这一杯咖啡所蕴含的文化和产业仍然像一个“洋玩意儿”。速溶咖啡市场雀巢占据近五成,咖啡店份额星巴克占据一半。在均价30元一杯的咖啡中,有多少可以“来自”中国呢?

早在十九世纪晚期,一位法国传教士将咖啡带到云南时,中国人就见过咖啡了。

高海拔、日照充足、雨量丰富、昼夜温差大的云南除了茶叶和烟草,也适合种咖啡树。但直到1988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世界银行和中国政府开始共同发展咖啡的种植,提供基础的中智培训。后来雀巢进入中国市场,在云南引进了品种和技术,咖啡种植产业才慢慢成型。如今,99%的中国咖啡豆都产自云南。

然而雀巢在云南投资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收购咖啡豆,而在后面的咖啡豆加工环节,全部由雀巢把控。2008年,雀巢的咖啡豆供应商后谷宣布停止和雀巢合作,转而投向利润更大的咖啡豆深加工行业,也开始生产速溶咖啡。

另一家靠着外资企业成长起来的云南企业是爱伲。早在1999年就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门店的星巴克,在云南观察许久之后,终于在2010年和当时还不成规模的爱伲创立了“星巴克爱伲”,合作培养咖啡豆品种。

 

星巴克-爱伲合资企业的加工仓库里,进行了初加工的合格生咖啡豆包装成袋准备出口。照片拍摄于2013年1月19日。(来源:视觉中国)

然而无论是爱伲还是后谷转型前,或是云南各地大大小小的咖啡豆种植林,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始终生存于咖啡生产的低利润的原材料供应环节。这一问题在小农户种植上更加明显。因为云南咖啡没有统一的质量衡量标准,缺乏干燥、脱胶等设施,导致整体质量参差不齐。

虽然如此,种植咖啡豆仍比种植土豆、玉米等收入高,吸引了不少农民,2013年人年均收入就达到了一万元人民币左右。也有普洱地区的小型企业主在今年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正在向着高质量种植努力,原先的质量只能卖到18元一公斤,现在可以卖到48元一公斤。在咖啡豆价格并不高的近些年,国际平均咖啡豆价格在17元一公斤,说明小量云南咖啡豆的质量已有一定的竞争力。

 

2018年1月30日,云南省普洱市郊山上的大片咖啡林。(来源:视觉中国)

 

在普洱郊区的一个咖啡农场里,咖农杨寿猛(后左)两口子和他们的两个小儿子在自己负责的咖啡田里合影,45岁的杨寿猛2012年春天从云南昭通来到这里打工,他有五个孩子,其中四个都跟他住在一起,大儿子在外地打工。照片拍摄于2013年1月20日。(来源:视觉中国)

 

咖农符秀方正在采摘咖啡豆。照片拍摄于2013年1月20日。(来源:视觉中国)

 

一位女工正在晾晒新采摘的咖啡豆。自然晾晒的咖啡豆,属于“靠天吃饭”。如果下雨,没有晾晒完全的咖啡豆会发潮发酵,严重影响质量。照片拍摄于2013年1月20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云南小粒咖啡收获季节,在云南保山潞江坝云南小粒咖啡原产地,开始收获加工成熟的咖啡豆。照片拍摄于2010年1月7日。(来源:东方IC )   

 

星巴克的云南咖啡系列。照片拍摄于2011年3月8日。(来源:视觉中国)

 

同样可以种植咖啡的也有海南和福建。在海南的澄迈县,福山咖啡已经成为当地特产。图中李姓作坊的儿媳在原始的铁锅里搅拌咖啡豆。照片拍摄于2010年12月3日。(来源:视觉中国)

 

海南澄迈县福山镇,炒好的咖啡豆冷却。照片拍摄于2010年12月5日(来源:视觉中国)

 

产自云南大理的朱苦拉咖啡 照片拍摄于2016年6月8日。(来源:东方IC) 

 

在云南保山,有不少农人通过做为雀巢等咖啡企业供应原料的生意脱离了贫困。照片拍摄于2016年6月8日。(来源:东方IC)

 

普洱咖农在太阳下晒咖啡。照片拍摄于2018年1月3日。(来源:视觉中国)

 

咖啡爱好者向普洱咖农咨询咖啡制作工艺。照片拍摄于2018年1月3日。(来源:视觉中国)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