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公司股价已经从最高点跌掉近80% 虽然上半年业绩暴增但“保壳战”依旧不好打

*ST宝鼎的壳能否保住尚存变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ST宝鼎(002552.SZ)保壳战在今年打响,从上半年发布的业绩情况来看,这家公司保壳有术,但未来退市风险依旧较大。

根据7月24日晚*ST宝鼎发布的中报,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约1.39亿元,同比增长近24%;利润指标均实现扭亏为盈,其中净利润近2256万元,增幅高达374%;扣非归母净利润仅有584万元,但增幅亦达到142%。

这也意味着,*ST宝鼎今年上半年有超过七成的盈利并不是由公司主营业务贡献。公司非经常性损益表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该项收益约1672万元,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投资收益,收益金额近1784万元。

这项收益来自于此前收购的全资子公司上海复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复榆)原股东的业绩赔偿款。2015年,尚未披星戴帽的宝鼎科技以3.6亿元完成收购上海复榆100%股权,交易对方承诺2015年至2017年合计扣非归母净利润为9500万元,但实际业绩却因公司产能受限等原因连续三年持续亏损2785万元。

这一方面导致*ST宝鼎不得不进行商誉减值,2016年公司商誉减值1.03亿元,2017年对剩余2.33亿元商誉全额减值,这使得公司这两年净利润分别亏损1.67亿、1.35亿元,宝鼎科技也因此变身为*ST宝鼎,公司进入保壳战。

另一方面也为*ST宝鼎带来了额外收益,即业绩补偿款。根据协议,交易对方需补偿近1.23亿元,已于去年11月先行赔付1.05亿元,这也是为何去年商誉减值金额较2016年高但亏损程度却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6月,上海复榆原股东继续追加剩余补偿款1784万元,推动公司净利润暴增。

由此也可看出,*ST宝鼎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并不突出。这家公司主要经营大型铸锻件产品,按用途可分为船舶配套类、电力配套类、工程机械配套类、海工平台配套类等。此外,公司还通过上海复榆从事化工新材料业务。

受全球航运业复苏和国内造船企业新接船舶订单增加的影响,今年上半年,公司大型铸锻件产品实现收入近1.21亿元,同比增长达14%;化工新材料实现收入1145万元,同比大增281%,但对公司的业绩贡献仅有8%左右。

可见,大型铸锻业务仍对公司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船舶配套类产品报告期内实现收入约7468万元,占公司收入的近54%。另外的电力配套类、工程机械配套类等产品收入均有所下降,但占据核心地位的船舶配套类产品收入同比增长近14%,以及暴增的化工新材料收入助推了公司营收规模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ST宝鼎的三费均出现明显下降,总额为2385万元,同比下降22%左右。在收入规模保持增长、费用下降明显的情况下,公司主业盈利规模并不突出,高企的营业成本挤压了利润空间。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ST宝鼎的营业成本同比增长近20%至1.11亿元,在公司总成本中的占比达82%,同比增加8个百分点。大型铸锻件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该板块的营业成本占据公司营业成本的9成多。受原材料价格影响,报告期内该业务营业成本增长明显。

*ST宝鼎的大型铸锻件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钢锭、废钢。受钢铁行业去产能、需求释放、环保政策等影响,市场价格逐步企稳回升。据Wind数据,今年上半年钢铁类大宗商品价格月平均指数同比增长16%,意味钢铁市场价格呈上升趋势。

这也反映到*ST宝鼎的成本中,报告期内公司大型铸锻业务的营业成本亦同比增长达16%,高于该业务收入增速,导致该业务毛利率同比减少1.62个百分点。但由于化学新材料收入的暴增以及较高毛利的支撑,公司整体盈利并未出现下降。

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大型铸锻仍将是公司核心业务,上游钢铁市场的变化将成为持续制约公司营业成本的关键因素。公司也表示,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必然会对产品的销售定价和销售毛利产生影响。

同时,虽然今年上半年海运贸易需求略有增长,但船队运力过剩的状况没有明显缓解,新船需求依然乏力,公司核心的业务产品订单将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ST宝鼎的化工新材料业务将成为新的增长点,但也可能不达预期。今年6月29日,上海复榆全资子公司复榆(张家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催化剂项目的生产基地试行投产,订单和客户逐渐回流。但产能释放和市场开拓都需要一定时间积累,该业务能否贡献更多盈利尚不可知。

*ST宝鼎还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将盈利2500万元至3000万元,同比扭亏。但从公司以往业绩来看,公司净利季度分化明显,下半年总体会差于上半年业绩,且第四季度常现亏损,*ST宝鼎的壳能否保住尚存变数。或许是已感受到这种压力,公司在一周前计划以7000万元出售旗下子公司34%股权,这将为公司带来一定收益。

伴随着此前亏损的业绩表现,*ST宝鼎的股价也节节走低。截至7月25日午间收盘,该股报5.22元/股,相较于公司在去年2月的历史峰值22.47元的股价折去近77%;该日股价也并未因中期业绩暴增而出现上涨,跌幅多在2%左右,表明投资者的不看好。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