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连续六年下降 但还是男多女少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虽然显示中国人口出生性别连续第六年下降,但这一数据仍然高于国际警戒线,中国出生人口性别结构仍然不平衡。

图片来源:东方IC

人口性别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男女两性是否合理或协调,而直接关系到这一结果的指标是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在中国,过去多年失衡的出生人口性别结构似乎正在得到校正。

2月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即每100名出生女婴对应115.88名出生男婴。

这是中国自2009年以来出生人口性别连续第六次下降,且降幅最大。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有社会发展和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因素,也有政府积极推动出生人口结构治理和打击选择性生育的因素。

不过从目前数据看,中国出生人口“男多女少”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扭转。

1月3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司和中国人口学会主办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体系创新研讨会上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虽然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首次实现“六连降”,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水平依然偏高,并且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后果已经显现,风险进一步聚集和扩大,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促进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平衡依然任重道远。

人口出生性别比是反应一定时期内出生人口男女比例的人口指标,正常范围是103至107。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在2004年达到峰值121.18。

2008年-2014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依次分别为120.56、119.45、117.94、117.78、117.70、117.60、115.88,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历年数据仍然都超过国际警戒线,出生人口结构仍然处于严重失调状态。

此外,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除西藏和新疆之外,其他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均偏高。一些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重灾区,在地理分布上,自北向南连成一片:分别是河南(127.64)、安徽(131.07)、湖南(125.78)、江西(128.27)、贵州(126.20)福建(125.71)、广东(129.49)、海南(129.43)。

就此情形,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翼曾专门撰文称:“这种连成一体的区位分布,会形成某种传播性感染,对周边地区的婴儿出生性别比造成重大影响”。

2014年7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在卫计委新闻发布会上也指出,近30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已累计多出生2400万至3400万男孩,他称,“这样导致先天性、原发性的性别结构失衡,必然会影响未来中国人口婚配、就业方面的性别结构。”

事实上,婚姻挤压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明显,而其后果主要承担者还是贫困地区的男性。据西安交通大学人口所2010年对全国28个省份共计369个行政村的调查,平均每个行政村至少有9个“光棍”,平均年龄达41.4岁。2013年之后,中国每年的适婚男性过剩人口在10%以上,平均每年约有120万男性在婚姻市场上找不到初婚对象。

此外,男女比例失调还带来就业挤压问题。女性“用工荒”在东部制造业和服务业聚集地区屡屡被曝出。原新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男性劳动力过剩会增强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女性就业难度;某些行业和职业中,可能出现女性短缺而要男性替代的现象;某些男性就业岗位会因为劳动力过剩引发男性激烈争抢。

出生人口性别比长久以来的居高难下,与传统生育观念诸如“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密切相关,同时,随着B超、DNA等检测技术的进步,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流产、引产更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直接原因。据卫计委数据,2014年一年中,全国共查处“两非”(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人工终止妊娠)案件6833件。

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很多女婴还未出生或者出生后就因为人为原因夭折。一些女婴即使安全出生,也可能被遗弃,或者被拐卖。这些已经成为侵害女孩生存权的严重社会问题。

所以,自2002年起,中国对胎儿性别鉴定予以明确规范禁止;2014年12月,卫计委等14部门联合打击防控采血鉴定胎儿性别行为。

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严重失衡也逐渐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11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将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至115以下的目标,这是首次将性别比的明确目标纳入国家规划中。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