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子2》新赛制:一战到底如何冲撞,专业与大众如何平衡?

偶像养成作为燃烧2018年综艺的第一把火,场面十分热烈,但为了讨好观众,节目审美趋同也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

作者:郑小玲

7月21日,《明日之子》第二季进行到了第四期——世界杯同款残酷淘汰赛的下半场,6轮对抗,不同赛道同排名选手在1V1V1的对抗之后,诞生了13强。

从节目伊始三大赛道自主选择、星推官抢人到9席位可以随时被替换,再到9进6的组内淘汰,四期节目上线,观众已直观感受到《明日之子》第二季大刀阔斧的赛制改革。

选手现场自主选择赛道战队,与导师一起一战到底;晋级席抢位赛,结束之前没有绝对的安全;厂牌星推官带领选手踢馆;导师抢人、选手反选;星推+粉推……高压赛制下激发出更多火花。

2017年,《明日之子》第一季曾以“三大赛道、九大厂牌”的原创模式,尝试了偶像养成综艺的新可能,而第二季在此模式的基础上对赛制进行全面升级。

然而对于一直高举“圈层偶像厂牌”大旗的《明日之子》来说,新赛制所激发出的悬念感、竞技感、剧情感,让这一季的《明日之子》呈现出了全新的观感。

一战到底贯穿始终,

赛制冲撞激发星推官与选手共成长

“一战到底”无疑是本季在赛制上的最大改动。所谓“一战到底”,即选手一旦选定了赛道,在整季的比赛中都将与导师一起带着赛道标签走下去。

在哇唧唧哇娱乐文化副总裁、首席内容官马昊看来,“一战到底”意味着选手的赛道标签从分组考核到最强厂牌战将全程体现,星推官将与选手达成命运捆绑,选手的背水一战不仅是为了个人发展,也背负着赛道荣誉。

所以盛世独秀赛道的曾育茗在升级战前才会说“我们赛道还没有人直接晋级”, 选手不仅仅代表着个人也代表着整个赛道,以此激发团魂和实现才华的碰撞。

如果说去年的《明日之子》以直播体现赛事的冲突感,那么今年《明日之子》第二季前面5期真人秀的加入,则将少年们背后的奋斗场景和成长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赛制的升级,则激发出了更多的故事和少年身上的可能性。

节目开始,三大赛道要在每个赛道众多的选手中选取九位,星推官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选择自己赛道的选手,也可以抢夺其他赛道的优秀选手,9个席位可以不坐满但不能超。入席不代表安全,优秀的选手随时有被更优秀的人替换的可能。

马昊指出“选手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报名不同的赛道,但是星推官也有自己的标准。”

一战到底的赛制意味着选手和星推官共同背负赛道荣誉,选手与星推官的结合必然要经过深思熟虑,因而出现了跨赛道抢人、替换等赛制。

抢人无疑给了选手二次选择的机会,正如高考第二志愿的选择,尚无经验的选手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才华究竟适合哪条赛道,而经验丰富的星推官则能瞬间发掘选手的亮点,比如原本属于盛世独秀赛道的文兆杰最后选择盛世魔音赛道星推官华晨宇,便是给了自己更改的机会,以期让自己的音乐得到更合适的指导。

同时,跨赛道抢人也可以让星推官之间的价值观能够产生交流。当文兆杰从盛世独秀赛道拎到盛世魔音赛道,两个赛道之间产生的冲撞不言而喻。

相对应的,替换则是给星推官的第二次机会,让他们发掘最有实力的选手,不至于因为先后顺序失去人才,真正做到公平。

而对于高举厂牌偶像大旗的《明日之子》而言,第二季新设的厂牌星推官——杨幂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她需要在大量的选手里挑选出4个具有厂牌实力的选手前来踢馆。显然,带着参与第一季的经验,杨幂更了解什么样的选手具有厂牌特性。

当毕冉、田燚、斯外戈、黄翔麒以踢馆者的身份成功拿下通关球,观众看到了成熟厂牌的样子,也给其他选手树立了厂牌应有的标杆。

事实证明,大浪淘沙后的27位选手各具特色,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赛道和星推官,从而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邱虹凯在李宇春的指导下摆脱紧张感,斯外戈则找到了目标和方向;文兆杰在华晨宇的指导下突破障碍,唱功精进,邓典也学会如何在技巧之外增加更多感情;张洢豪在吴青峰的鼓励下摆脱薛之谦的影子,找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反之,吴青峰因为选手的热情重拾创作的乐趣。

作为一档原创音乐梦想加速节目,《明日之子》第二季合理利用赛制让选手和星推官共同成长。

排兵布阵、升级团战,

星推+粉推平衡专业性与大众性

《明日之子》第二季第二战是第三期节目的27进18淘汰赛,狭小的空间内选手在星推官面前近距离表演,成功的人只是有资格获得升级战入场券而已,无处不在的危机感激发选手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在这一战中,毕冉和徐梦圆等大神被淘汰,并非他们实力不佳,只是当时情境下,他们的表演没有让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没有进步便意味着退步,只能止步于此。

第三战则是火花四溅的升级战,18进13,淘汰5位选手,不断的淘汰让赛况上升到白热化的程度。而同名次的对抗,则将组内淘汰的氛围转变为三大赛道之间的冲撞,是个人战也是团体战,紧扣着“一战到底”的主题,也考验了星推官排兵布阵的策略性。

每淘汰一名选手,其所在的赛道便损失一员大将,而每晋级一位选手同样也意味着其所在的赛道团灭的概率将降低。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吴青峰因为赛道选手一个个被待定而背负压力,童儿、许含光、张洢豪为了盛世独秀赛道可以有人晋级拼尽全力,团魂在一战到底的赛制中被激发出来。

同时,当他们的潜力被再次激发出来后,个体特质变得更加鲜活、立体,观众对选手们也开始从陌生到熟悉。

回顾整个第一季的赛制,“三大赛道”作为入口,能让选手充分展现自身特色,“九大厂牌”作为出口,能够极致地打造选手个人厂牌,但两者之间的关联与交流稍弱。

此次重新回到大众视野的《明日之子》第二季,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星推官换血、赛制革新,进阶性的新玩法,最直接的反馈就是赛道间、星推官间、选手间的“冲撞”升级。

《明日之子》打出的厂牌,不仅仅与实力相关,也强调了现场感染力与带领力,也就是所谓的“带领”和“正流行”。

星推官的排兵布阵和思考,保证了选手表演的专业性;场内观众投票是现场感染力的最直观表现,而场外粉推点赞则给了选手们多一次的复活机会。

首期节目上线之后,不少网友对于人气选手戴景耀的淘汰感到不解。在9席争夺表演中,他演唱了一首《宠爱》辅以较为简单的舞蹈,但在表演时出现了抢拍的失误,星推官李宇春更是直言选曲与年龄不符。

事实上,戴景耀于2015年出演《星动亚洲》进入娱乐圈,后来还参加了《星动亚洲》第二季,成绩也不错,算是唱跳俱佳,但比赛毕竟是比赛,他所选择的赛道星推官李宇春直言他在选曲上的不适宜,而选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实力的体现。

对于因失误遗憾离场的选手,场外粉推点赞复活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给了选手重返舞台的机会。

就像网球赛在发球中给予的二发机会,不论多么优秀的选手,都或多或少会因为某种原因一发失误,如何避免遗憾发生,粉推复活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同样,场内的粉推机制也使得代表大众流行的选手安全晋级,张洢豪、斯外戈、田燚的“九死一生”让我们看到粉推的重要性。

此外,赛制在粉推的基础之上还保留了星推的机制,保障了《明日之子》作为一档音乐节目的专业性。以蔡维泽为例,他的音乐成熟但小众,如果把命运交给现场观众极有可能会被淘汰。

而厂牌星推官杨幂虽然对有些胆怯喜欢在黑暗中唱歌的选手田燚青睐有加,但仍站在厂牌的角度以更成熟的标准来选择选手,最终选择了需要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蔡维泽。这样的赛制显然是基于星推官的专业性与粉丝的大众性的结合。

偶像养成作为燃烧2018年综艺的第一把火,场面十分热烈,但为了讨好观众,节目审美趋同也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放眼望去,当今偶像市场上正当红的小哥哥们,风格雷同、甚至服饰、妆容上都相似。

而《明日之子》最大的不同也是节目最大的看点——打破了这种“潜规则”,换句话来说就是每一位选手都是不一样的烟火。冷酷不苟言笑的蔡维泽、青涩的邱虹凯、喜欢在黑暗里唱歌的田燚、长发飘飘的尹清、戴着小风车的爱哭包曾育茗以及天生舞台范的斯外戈等等。

这些风格各异的选手需要更自由的舞台和赛制来展现自己的个性。所谓“带领,冲撞,正流行”,便是不跟随当下的流行文化,而是去引领和创造流行文化,才能走得更远。

去年的毛不易用事实证明,外貌、形态、性格都和标准偶像反其道而行的男孩也可以是音乐偶像。而一战到底的赛制下抢人、替换、踢馆、星推、粉推都在为选手的特色服务,试图用激烈的碰撞将他们独树一帜的一面激发出来,进而缔造出这个夏天正流行的偶像。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