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圈叔
近年来,以“女性”入题的精品剧作频频涌现。这不仅再现着国内影像叙事的一种立意变化,放眼全球影视市场,对新女性或者女性意识的聚焦,逐渐成为一种值得反复开掘的母题。2017年年度美剧《使女的故事》,引发热议的英剧《维多利亚》,以及此前热播的韩剧《迷雾》,纷纷将女性议题置于至关重要的立意之上,背景不同、年代不同、叙事侧面不同,但总体都为当代女性意识提供了一种可供参照的启发路径。
“大女主”走热,恰恰是影像创作与社会现实高度关联的结果。被霸权话语“凝视”的“小女人”逐渐成长为拥有独立意识和开创精神的“大女人”,逆袭背后照拂着的则是观众对于“成人童话”的心理诉求。不仅是现实题材可以关照这一立意,当古装剧遇上大女主的设定,还有更多可能性值得开掘。历史、情感、宫斗、命运抗争等丰富元素架构起宏大的故事背景,但其中每一条故事脉络却又紧紧扎根于可被今天的社会现实所反观的部分,在古今的交错中给人以会心一击。
播出过半的《扶摇》,在古装大女主戏的创新路径上表现出诸多亮点。作为今年备受瞩目的重头剧集作品,《扶摇》自6月18日上线以来不停刷新着各项网播和周播收视记录,为上半年总体略显沉闷的国剧市场带来不少亮色。若是进一步切入《扶摇》的剧作肌理,还有更多可供启发之处。
叙事张力:是玛丽苏还是女强人?
关于“大女主”的讨论,在行业内外不绝于耳。其核心聚焦点在于:能够一人力挽狂澜的霸气女主角究竟是凭借自身实力实现成长的“女强人”,还是在不同叙事话语关照下仍旧依附于男权的“玛丽苏”?从既有播出的剧集来看,《扶摇》是前者,并由此确立了自身对大女主戏的立意体认。
剧中,天权太子长孙无极、太渊后人宗越、天煞烈王战北野、玄元大师兄燕惊尘是几个主要的男性角色,构成这一叙事场域下男性霸权话语的基础构架。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也可以分别从中找到关联当前社会不同类型男性气质的代表性。周旋其中的扶摇,如何从受到男性力量的裹挟走出来,凭借赤子之心实现自我意识的唤醒和自我身份的确立,是全剧始终紧扣的核心线索。
有别于披着“大女主”外衣的玛丽苏剧集,“扶摇”始终立住了自己女强人的人设。一路“打怪升级”的扶摇,虽然寻得真命天子长孙无极,但在甜蜜爱情的包裹下,她并没有被冲昏头脑,而是仍旧握持着理性的独立思维。当两人谈及历代帝王“以千万人之性命保一人之权势”时,扶摇霸气不减,义正言辞地与长孙无极进行一番理论,控诉残酷君制对人性的戕害。不仅如此,面对宗越和战北野,她毫不示弱,多次以智慧和能力为自己正名,改变了宗越和战北野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最终和他们成为莫逆之交。
另一个从侧面推动扶摇成长的,是与她青梅竹马的玄元派大师兄燕惊尘。原本两人情愫暗生,却因燕惊尘的趋炎附势而一朝梦碎。燕惊尘在和拥有深厚家族背景的师姐裴媛定亲之后,还幻想以纳扶摇为妾的方式求得两全。不同于燕惊尘在爱情和权势面前的唯唯弱弱,扶摇却显得分外果敢,“我想要的生活不需要别人施舍,我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女性的独立自信在她的这句话中被彰显得淋漓尽致。
扶摇在剧中的奋斗轨迹,在很大程度上再现出了当下备受关注的女性进步意识。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都能够在“扶摇”这样一个缩影式的角色形象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而扶摇身上所兼具的多种性格气质则让这种自我投射更富于想象空间。如此,《扶摇》对当下女性主义的探讨范式转变完成了一次深刻的书写。除了传达男女平等的“求同”立意,当下的新女性表现更将“彰异”作为核心诉求,这也恰恰与“大女主戏”塑造女性英雄人物的故事逻辑相契合,催生出了更多元、丰富的女性叙事表达。
现实力度:从意识唤起到自我解放
所谓“大女主”,代表的是女性意识和女性地位在特定叙事空间的崛起。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上,若是追溯到女性主义的源点,促成更广泛的女性群体觉醒才是其先锋价值和应有之义。剧中扶摇的转变象征着一种女性个体的自我解放,更重要的是,她的行动轨迹也代表了全剧更有野心的一种现实力度:进步女性要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呼唤群体的觉醒?
在奴斗场,被裴媛陷害而困于奴隶堆中的她,号召以互相厮杀取悦贵族而活命的奴隶联合起来,冲破牢笼寻求自由;在姚城,她更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作为赌注,欲用“诈降之计”与入侵的敌寇抗争,为百姓树立起榜样。
在制度的奴役下,人们似乎已经形成一种顺应的惯性。扶摇原本生活的玄元山上,就有着一套严格等级秩序,白袍、赤袍、青袍、黑袍……衣服成为划分级别的标识,身处最底层的玄幽部身着黑袍,干着最低下的工作,还要忍受来自上层的情绪暴力,人人自恃力量卑微而不敢作出反抗与改变。扶摇僭越等级与大师兄互生情愫、偷学玄正派的武功、私自换上青袍参加畋斗赛,在他们看来是逾矩与出格。周叔劝她,“这就是命,是命你就得认” ,而扶摇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不认命”。
“不认命”——她更不想让所有出身平凡的人认命。玄元山上,她种种举动的最终目的是想让整个玄幽部都脱下黑袍。可是,无论是在玄幽部,还是在奴斗场、在姚城,每个人亲手把扶摇作为英雄捧上天,却在她下落时一哄而散。正如勒庞在《乌合大众》中所阐释的群体心理一样,匿藏于群体无意识之下的个体只是“以计算利弊的方式为了个人的保存和利益而行动”的群氓。更有甚者,奴斗场的奴隶们为了黄金,纷纷置扶摇于死地,而姚城百姓听信谗言关闭城门,让扶摇陷入绝境。
从表面上看去,《扶摇》似乎讲的是陈辞滥调般的正邪斗争,但实际上展现的是一场小人物的个体成长,以及对于固有体制的控诉与反抗。扶摇之于五渊,也许并不是一场祸乱,而是所谓正统上的一根芒刺。从出场起,她身上便释放出反叛的光辉,倾覆旧的、不平等的秩序,唤醒丧失自我意识的人才是寄托在这一角色身上真正的使命。
传播广度:一次成功的跨文化尝试
在缜密的叙事逻辑之下,《扶摇》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剧作难以圆满的难题——讲好一个关照现实的好故事。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从女性视角切入,讲述小人物成长的故事,远不止于触动国内观众的内心,更让国门之外的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也因为如此,《扶摇》还得以成为了一个具有典范意义的跨文化文本。
不可否认,《扶摇》的故事线索、剧情延展、主旨立意对于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观众而言,都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这些部分作为表层建构,为海外观众营造起了酣畅淋漓的视听体验,而中华文化意涵更作为里层建构,细密地匝在影像文本之下,于无声处呈现动人的中国之美。
一方面,主创团队将中国传统美学融会贯通地应用于《扶摇》的布景之上,辽阔大漠、幽深水底、辉煌宫殿、巍峨高山、奇幻地貌等场景均为实拍,而服饰、建筑、摆件、造景无一不彰显着东方的朦胧美感。另一方面,片中的鎏金飞狮和卷草凤舞纹饰、中医医学、美食技法、传统工艺也无一不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虽然海外观众可能无法知晓大部分中国元素的深意,但这些元素随着《扶摇》故事剧情陆续亮相,也必将吸引他们的目光,潜移默化地实现国家软实力的输出。
《扶摇》已被多个国家及地区购买版权。在欧美主要视频网站YOUTUBE、VIKI、DRAMAFEVER以中英文同步播出,并陆续推出小语种字幕。香港电讯盈科Viu平台,马来西亚最大的付费电视台Astro,新加坡有线电视Starhub及台湾地区也同步开播。此外,越南、泰国、柬埔寨、韩国以及非洲国家也正以最快速度为《扶摇》译制本地语言。巴基斯坦主流媒体还对《扶摇》受到本国观众热追的情况进行了报道,表示不少巴基斯坦观众用手机观剧并对剧情展开热烈讨论。
既在国内上线,又在海外引发巨大轰动,《扶摇》能够同时实现海内外的互动实属不易,在这个层面上,《扶摇》为国剧开启的“出海”新姿势同样有着不容小觑的价值。
以大众情感,与世界共情,《扶摇》的“大女主戏”得到了海内外市场的双重认可,其有章可循的成功路径也为国剧带来了不小的启示:一方面关照现实是影视创作的根本规则,不断在真实生活中挖掘才能够获得源于生活的丰富馈赠;另一方面也说明真正触动人心的作品,不受题材和类型的局限,讲好有力度、温度与广度的故事,才能让国剧释出真正的中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