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票将进入“无纸化”时代, 这些纸质车票的故事你记得吗?

火车的速度更快了,火车票的购买更方便了。还记得最早的硬纸板火车票打孔好听的声音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7月5日,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陆东福在北京的“智能高铁发展暨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十周年论坛”上表示,今年四季度,电子客票将试点运营,明年将在全国高铁推广。

陆东福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运输密度最高、成网运营场景最复杂的国家,并在全面提升智能化水平。

目前国内主要城市的高铁站已经可以刷身份证乘车,而在一些二线城市以及位置相对偏的高铁站,仍然需要换取纸质车票乘车。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的电子客票,近年来都在推进当中。

现在的检票口,可以刷身份证  图/视觉中国

目前国内使用的高铁车票,多为淡蓝色、粉红色,有一定硬度的磁介质车票,这是1949年后中国的第三代火车票。在此之前纸质车票还经历了两次演变,逐渐变得更为便捷且安全。

世界范围上看,第一张火车票诞生在1830年的利物浦至曼彻斯特铁路,这张车票只印着站名,发车时刻、乘车日期、发行者签名都需要售票员书写,效率很低。英国人托马斯•埃多蒙桑发明了硬卡片式车票,这种在世界上流行开来的”艾多蒙桑”式车票,也是中国的第一代车票原型。

资料显示,中国的这种硬板车票尺寸大约在57毫米x25毫米,通过不同颜色划分座位等级,但是不标注座位,在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使用。

这段历史期间,火车站会公示每趟车的预留票量,赶早排队才能买到。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用电动砸票机完成的纸质火车票,票面印有日期和编号。硬板火车票的印刷防伪技术还比较弱。

硬板车票 图/视觉中国

1996年初,计算机软纸标准车票出现,首先在上海、北京等铁路局试点,1996年末开始有了统一的样式,在全国推广。这版车票不是预制的,在售票现场打印,但无须实名认证,客运高峰容易滋生黄牛。

2007年4月,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中国进入动车时代。一次性使用的磁卡式火车票开始发售。这种车票植入了磁性信息和热敏信息。同时期自动售票机出现。

2010年前后,火车票下方的条形码变成了二维码,个人信息加密。2011年至2012年,全国逐步推行火车票实名制,一定程度抑制黄牛,同时12306网站开通,网络购票成为趋势。

带二维码的车票 图/视觉中国

2015年8月1日,铁路总公司再次升级了火车票,也就是现在使用的版本,提高了印刷技术和防伪功能。

技术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安全,逐渐成为历史的纸质车票伴随着人们走过了半个世纪,是旅途、归家记忆的重要承载。界面新闻采访了一些人关于纸质车票坐火车年代的回忆:

毛先生(60后):1980年代早期,火车还是灰色的车身,用煤烧的,一路冒黑白烟,买票排长队。从乡下来县城买票、坐火车要好几个小时,起早贪黑过来,硬是挤上车算幸运的,一路上每个镇站都会停。有时列车交汇,都得停下来等会儿。

陈先生 (60后):我那代人,坐绿皮蒸汽机车,须车站现买硬纸的火车票。火车呜的一声鸣笛,咣当咣当开动。虽然慢,但坐着比汽车平稳多了,可以欣赏沿途风景。我儿子是95年出生的,就在杭州轨道交通部门工作。他们现在火车票早15天就可以网上订,杭州一北京5个多小时就到了。

郎芝涵 (60后):那时候去湖州读税校,学生票半价,很便宜,火车上很挤,买了火车票放在特别安全的地方,或者直接紧紧地拽在手心儿里,都不愿意发生车票弄丢之类的事情。硬皮车票,拿到财务部门报销也挺麻烦,又小又硬,集合在一起用浆糊粘在一张记账凭证般大小的纸上,如果车票多,一会儿就贴出厚厚一本。

马特( 80后):我第一次对火车票有记忆是在1994年,从沈阳到北京。印象里大人手上的车票是一个小硬纸板,然后列车员用一把钳子在上面打个孔,打孔是很闷的“咯嘣”一声,特别好听,和现在薄纸片的咔嚓声不一样。

孙曦锃(90后):我大一坐过慢车,从大二开始坐高铁。一学期回家两次,一次是小长假一次是暑假或寒假。我比较爱收集,所以票都没有丢,放在一个小盒子里,不知不觉就有49张了。

印象最深的是大一坐火车将近6个小时,只买到站票。有个好心阿姨一开始就把她的位子让给我,她和她丈夫挤坐一起。他们中途下车了我继续坐着。直到有个哥哥过来说想坐一下吃个午饭,我才知道这是他的位子。他一直站在我旁边没说,吃完饭还继续让我坐着。我以为他到站了,后来发现他在隔壁车厢,我下车的时候他还未到站呢。我很感激这个哥哥,可是当时没有好好说声谢谢,也有点害羞。那应该是2014年4月4号的K210。

孙曦锃收集的带磁、有二维码的车票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