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地亚位于中欧、地中海和巴尔干半岛交会处,总面积为 56,538 平方公里。克罗地亚的首都是萨格勒布,这座城市距离雅典 1,081 公里,距离罗马 519 公里,而与萨格勒布最近的首都城市是斯洛文尼亚的首都卢布尔雅那,直线距离约为 117 公里。
克罗地亚与五个国家接壤,包括斯洛文尼亚、波黑、匈牙利、塞尔维亚和黑山,它还与意大利隔海相望。从北京出发没有直飞克罗地亚的航线,一般乘坐俄航在莫斯科转机飞往萨格勒布需要 12 小时 30 分钟,而乘坐土耳其航空在伊斯坦布尔转机前往杜布罗夫尼克则需要 13 小时 25 分钟。
在有的人眼里,克罗地亚是一部史诗,这来源于它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建筑,但有的人把克罗地亚看作欧洲的新马泰,一年去一次海岛游。
真正的克罗地亚是什么样子,也许连克罗地亚人自己都没那么清楚,但是受到意大利和斯拉夫两方面的影响,这里的人们又具有某些共同的生活态度——既有意大利人的精致,又有斯拉夫人的随性。
克罗地亚的人非常少,只有 415 万人口,不到北京市人口的四分之一。克罗地亚 2017 年的 GDP 为 548 亿美金,不到苹果公司全年营收的四分之一。自从 1991 年从南斯拉夫独立后,至今克罗地亚的人口数量还在持续下降。
克罗地亚的首都萨格勒布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建立了城市,市中心的的圣马可教堂白红蓝相间的房顶是克罗地亚的标志,类似的图案也出现在克罗地亚的国旗上。
红色、白色和蓝色被称为“泛斯拉夫色”,也就是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国家国旗的常用色。克罗地亚在三色旗的基础上加入了红白相间的棋盘格子图案,让国旗显得欢乐了不少。
克罗地亚足球队的队服也采用了国旗上的格子图案作为设计元素,因此这支队伍也被称为“格子军团”。
首都萨格勒布不是热门的旅游城市,这里的生活节奏非常缓慢,咖啡馆遍布全城,菜市场就散落在中世纪建筑间。
克罗地亚的海岸线
克罗地亚的国土面积很小,但是却拥有世界上排名第 22 位的海岸线长度。如果你仔细观察巴尔干半岛的海岸,你会发现克罗地亚几乎从陆地与海洋间“挤”出了一条狭长的领土。
克罗地亚人并没有浪费这条宝藏般的海岸,由北至南的每一座海滨城市几乎都各具特色,以至于地处内陆的首都萨格勒布完全被遮蔽了风采。
著名的普拉竞技场就位于北端的海岸城市普拉,这座竞技场是古罗马留给克罗地亚的巨大遗产,有着接近 2000 年的历史,同时也是 6 座最大的古罗马竞技场里保存的最完好的一座。相比于意大利罗马斗兽场的破败景象,这里几乎可以称作是毫发无损。
在二战期间,意大利人曾经跨海来到克罗地亚,试图把这座竞技场搬回意大利老家,但是因为成本过高而没能得逞。在这片战争频发的土地上能够保存下这样庞大的历史建筑,也可见克罗地亚人对于自己历史的珍惜。
在夏天,竞技场内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比如演唱会、音乐会或电影节,五彩的霓虹灯光让这座历史建筑焕发了新的生机。但是一想到古罗马的竞技场会与摇滚和流行元素搭上关系,就会感觉到充满了违和感,也许这也正体现了克罗地亚人随性的一面。
克罗地亚经历过连年的战争,海岸一度被毁得一团糟,在独立后的克罗地亚人也开始着手修缮自己的海岸,最有名的一次修缮工程当属“海风琴”。
海滨城市扎达尔的海边有一座海洋管风琴,海风拂过隐藏于地下的风琴管,就会响起柔和深邃的乐音。
看视频感受一下:
这个海岸广场从空中俯瞰有一个小蓝点,克罗地亚人喜欢到傍晚的海边躺着休息,吹一吹海风,听一会海风琴的演奏,静静地等待海上的日落。
扎达尔的老城区也保持着中世纪风情,红黄色调与蓝色的海洋放在一起碰撞出了一种独特的建筑美学。
多数人了解克罗地亚可能是从“杜布罗夫尼克”这座克罗地亚最南端的城市开始的。
在 19 世纪早期,英国诗人拜伦曾称赞这座城市为“亚得里亚海岸的明珠”,但如果没有《权力的游戏》的热播,也许很多人都不会知道这个“君临城”的取景地。
杜布罗夫尼克是克罗地亚的的“代表作”,在靠海的地方是著名的老城墙,环绕着内部的城市。城墙高大、坚固且保存完好,似乎也将内部的中世纪风貌城市从时间与战火中保护了下来。
站在城墙上,目之所及是一片白墙红瓦,从古堡、修道院到巴洛克风格的圆顶教堂、奥兰多石柱,伴随着强劲的海风,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篇铺展开的史诗,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何这里可以被作为“君临城”。
杜布罗夫尼克与克罗地亚的主要领土之间被波黑的涅姆港所分割,这也意味着两地的人交通十分不方便。克罗地亚人曾经想要在南端大陆与佩列沙茨半岛之间修一座跨海大桥,让克罗地亚所有领土可以通过公路相连,但这会让波黑的海港变得更尴尬,所以项目在 2012 年搁浅,但是近期又被重启了。
从地图上看,波黑的涅姆港看起来像是在故意妨碍克罗地亚人。前南斯拉夫的内战把这片地区搞得一团糟,波黑人似乎也是看不惯自己的海岸线被全部吃掉,偏要留一个港口让克罗地亚人不好过。
但是,战争的残酷却不像开个玩笑那么简单,这片土地上爆发的民族主义战争已经给包括克罗地亚在内的多个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就如同《克罗地亚狂想曲》所谱写的一般,在断壁残垣下,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已经不再想要任何斗争了。
克罗地亚的自然风光
克罗地亚以海岸闻名,但也不意味着内陆没有特色。这里的大多数土地用于农业耕种,居住在城市以外的人们过着田园牧歌的生活。
这个国家被山脉和平原分割成两部分,沿海的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从西北方绵延,一直到南方的波黑边境,而东部的潘诺尼亚平原则有包括多瑙河在内的许多河流经过。
这样的地形条件让克罗地亚小小的国土上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气候区,在任何时候,萨格勒布与杜布罗夫尼克都是完全不同的气候。
克罗地亚有一半的国土由喀斯特地貌构成,这种在中国南方同样常见的特殊地貌让克罗地亚成为了一个拥有众多侵蚀洞穴的国家。
最有名的比舍沃岛蓝洞在亚得里亚海中心,在夏季的上午 11 点到中午 12 点间,阳光恰好可以照进洞穴内部,经过水面的反射,整个洞穴都沐浴在海蓝色宝石般的氛围中。
即便是亚得里亚海本身,也是一片与众不同的海水。这片巨大的宝藏拥有众多奇观,其中最有趣的非“海上之云”莫属了。这里强劲的下降气流会把海水打碎,形成漂浮在海面上的云雾,在日光的作用下甚至可以形成彩虹。
提起克罗地亚,不得不说的还有著名的普利特维采湖群国家公园,也称作十六湖国家公园,十六个湖泊被瀑布所连接,形成了一系列阶梯状的水域。水中大量的矿物让使湖水呈现一种特殊的色泽,这里也被中国人亲切地称作“欧洲的九寨沟”……
克罗地亚在亚得里亚海上还有上千座岛屿,试试去地图上寻找吧。
克罗地亚人这样介绍自己的国家:上帝分配土地时,最后发现遗漏了克罗地亚人,只好把留给自己的那块地方给了克罗地亚。
他们不仅享受山川海洋间的美好风光,也把这一切当作上帝的赏赐,充满感激和珍惜。
克罗地亚战争史
克罗地亚拥有非常悠久并且复杂的历史。这里最初的移民来自古希腊,后被罗马帝国吞并,随后便进入了漫长的颠沛流离。克罗地亚先后被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匈牙利王国和奥斯曼帝国所侵略,但这并非最大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克罗地亚人受尽了来自其它民族的歧视与排挤,在二战时成立了傀儡政权,并且对周边国家进行了可怕的种族清洗。
二战结束后加入南斯拉夫共和国的克罗地亚也没有就此走上和平,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南斯拉夫的种种动乱让克罗地亚宣布独立,同时也爆发了这片土地上的最后一战——克罗地亚独立战争。
巴尔干半岛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这里的国家只能在中欧、俄国和中东的大国夹缝中求生,也许是见证过太多战争的残酷,克罗地亚自 1991 年独立以来,开始努力向现代化国家转型,借助这片富饶的土地,克罗地亚迅速成为了一个富裕的国度。
如今,在克罗地亚境内仍保存着不少前南斯拉夫时代遗留的纪念碑,这些象征着民族解放的碑石已经成为了人们拍照的热门目的地,但它背后却见证着曾经的战火。
克罗地亚与邻国塞尔维亚、波黑和黑山有着共通的语言,虽然所用字母不同,但是互相之间说话都可以听懂。事实上,整个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都可以进行简单的交流,只不过他们的语言被冠以不同的国别而已。
从 90 年代初的南斯拉夫解体,到 90 年代中期的内战和独立,到 21 世纪成为最佳旅行目的地之一的国家,克罗地亚人用十几年的时间从战后的废墟中复兴。如今的克罗地亚不仅有钱有风景,还有一支毫无疑问的足球强队,但即便是现在在赛场上奔跑的球员,有许多也经历过战争年代。
克罗地亚人有着东欧人的奔放和南欧人的祥和,夕阳洒在城市的红色瓦片上,让这里显得无比温暖。从战火纷飞中独立出来的人民,才更加明白和平的来之不易。克罗地亚人总说他们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都来自上帝的赏赐,而他们也在享受着这片土地上田园一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