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景区门票价格问题是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涉及美好生活需要与社会福利实现等多重目标。那么,公共景区门票应该免费吗?我国公共景区有什么独特之处?公共景区门票又应该如何定价?带着这些问题,本次劲旅专栏连续推出邹光勇副教授的3篇文章,我们来听听他对于门票价格问题的独到理解,也希望能借此抛砖引玉,引起更多有识之士来共同关注与讨论。
我国景区门票问题早已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每年黄金周期间,各大报纸总是报导景区涨价的事,此问题也影响了景区形象和旅游目的地形象,并由此引起社会对公共治理的不满。
此外,由于边境地区还出现了诸如“国门被外包”之类的报导,景区门票由此还关乎国家形象。最近10多年来,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对于景区门票涨价问题没有袖手旁观,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先后联合颁布了多个景区门票价格管理、规范和整顿文件;我国旅游法对于景区门票价格也有明确规定,比如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等。
而从学界来看,很多研究在呼吁免费经营的好处,比如“西湖免费模式”就具有一定影响力。但问题是不顾各方批判和政策文件规定,我国景区门票免费或者降价经营在现实中仍没能成为主流趋势。
今年以来,在我国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针对公共景区提出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之后,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要取得明显成效”,只是政策规制效果如何我们还不得而知。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思考的是:景区收费或免费该如何决定?为什么有的景区收费和涨价会遭致剧烈反对甚至对抗?我们如何较为系统的理解景区门票定价和政府规制政策?
公共景区的经济属性
上述引起争议的景区准确来说是指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也叫公共景区或资源型景区等,归纳来说我国公共景区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单位以及城市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等重要的游览参观点等。
顾名思义,公共景区具有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特点,也即非竞争性等特点。具体来说,西方经济学根据产品的竞争性与排他性特征将产品分为竞争性产品、非竞争性产品、排他性产品、非排他性产品。
竞争性产品是指边际成本不为零的产品,反之边际成本为零的产品即是非竞争性产品;排他性产品是指能排除消费者消费,而且易于收费的产品;反之则为非排他性产品。
首先,在不拥挤情况下,多数公共景区增加一个游客的边际成本近似为零,如国家森林公园,后入园游客对景区内游客的参观游览不会有丝毫影响,边际成本为零的产品即是非竞争性产品。
实际运营中,公共景区一般采取“大门+围墙”的运营方式,游客须从指定通道进入景区,这又是排他性特点。这类景区通常包括基础配套设施齐全的独闭式景区、依附于其它景区存在的嵌闭式景区两种类型。
独闭式公共景区最为常见,如上海5A级景区均为独闭式公共景区。嵌闭式公共景区也较常见,以上海豫园为例,它是“大门+围墙”式4A级景区,与上海城隍庙相邻,由于受到区位限制,没有独立的游客中心与停车场,这些设施与城隍庙共享。非竞争性特点表明它的需求曲线不同于一般商品,是每个游客需求曲线的纵向加总,而非一般商品的水平加总。
其次,除了“大门+围墙”式的景区之外,还有一类公共景区虽然具有非竞争性特点,但它通常无法排除游客进入且又难以向人们收费,所以具有非排他性特点,这类景区主要包括开放式和风景道式两种类别。
以上海徐家汇开放式公共景区为例,它地处徐家汇,多历史旧址,内有交通要道、商业广场以及绿色休闲等,具有观光休闲、餐饮购物、教堂礼拜、客运交通与历史文化教育等功能。
旅游者与居民行人无法区分,更没有大门与围墙,难以对外收费。另外,针对“免费+围墙”的独开式景区(部分古镇、创意园区、城市休闲公园等),其虽然大多采取“大门+围墙”的管理方式,但因为和社区居民生活与休闲密切相关,收费易导致公众普遍反对,所以这类景区往往也具有非排他性。
以国家AAA级公共景区上海田子坊为例,其作为有着上海特有的石窟门建筑群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及一些艺术家的创意工作基地,展现了上海弄堂的“亲切、温暖和嘈杂”,它与社区居民生活休闲密切相关,至今为止一直是免费开放。
再次,针对公共景区内部分景点和服务,包括旅游商品及服务、游乐场服务、游船等游览和交通服务、旅馆住宿服务、旅游餐饮服务等,它们不具有景区内一般景点和服务的特征,而是类似于一般性商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特征,此类景点和服务的定价类似于一般商品。
比如旅游纪念品与土特产品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通过交换实现,具有竞争性,而当某游客购买之后,其他游客则不可能拥有,所以又具有排他性。此外,景区内部分拥挤的景点也同时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特征,这类有部分是私人产权,类似于上述情况,但也有可能是公共景区内的景点。
景区收费和涨价争议
总之,我国大部分公共景区具有非竞争性与排他性特征,按照公共产品理论的理解,这类景区可以实行收费,但由于需求曲线特点不同于一般商品因而定价方式又有所不同,这类景区属于独闭式和嵌闭式公共景区。
这类景区门票涨价容易招致较大非议,比如黄山、瘦西湖等景区的涨价。此外,独开式、开放式和风景道式公共景区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特点,这类公共景区通常免费开放;部分公共景区内的景点和服务则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这类似于一般商品所具有的特征,因而此类景点和服务不宜免费开放。
免费开放景区倘若实行收费或者在收费基础上的提价,就容易遭致反对,比如“草原天路”景区的收费;再比如丽江古城的古城维护费风波等。所以,公共景区需要根据(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特征进行分类管理,但一个国家或地区公共景区的经济性质(属性)如何判定这一问题在现实操作中并无精确方法,因而只能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度因素等联系起来考虑,而这恰恰使得问题本身具有了一定的复杂性,如早期更多的是将旅游资源建立围墙进行旅游开发从而收费;再比如西湖景区原本是独闭式景区,但在围墙拆除之后变成了独开式景区,独开式景区适合免费开放。
进一步的思考
归纳来说,公共景区收费还是免费主要由其公共产品性质和类别来决定;独开式、开放式和风景道式公共景区在其性质明确的情况下应该实行免费经营;独闭式和嵌闭式公共景区具有半公共产品性质,可以实行收费,但门票定价原理与传统商品不同,政府规制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但是,独闭式和嵌闭式公共景区门票究竟应该如何定价?如何规制?独开式、开放式和风景道式公共景区本应该免费经营但在现实中又为何对其收费而且一直难以规制?我们又如何来理解重点国有景区的门票价格降低这一国策?可以说,景区门票价格问题非常复杂,诸如此类问题也都是政府和学界都在关心的热点问题,对此我们在下一期将继续深入探讨。
(作者:邹光勇,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