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剪纸技艺并不鲜见。作为一门传统的民间技艺,剪纸几乎没有门槛,只要你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剪个红双喜、窗花等简单花样,并不困难。
但在陕西王村一个昏暗低洼的土窑洞里,产生了一门剪纸技艺,震惊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获得了无数荣誉。其技艺难度之高,别说普通人了,就连大师级剪纸艺人,都难以琢磨一二。
这种绚烂多彩,奇异怪诞的剪纸风格,全世界仅此可见。
所获荣誉:
1994年,作品获“中国民间美术一绝大展”金奖。
1995年,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库淑兰剪纸个展应邀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
1996年,库淑兰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1997年,《剪花娘子库淑兰》(上、下册)由中国台湾汉声出版社编辑出版。同时,在中国台湾举办“库淑兰剪纸展览”。
……
然而,这对诸多荣誉傍身的库淑兰来说,皆为虚名。这个虚,不是名誉虚,而是对她的生活而言,这些荣誉太虚。
昏暗的土窑洞,清贫的生活,数不清的名誉,在她身上有着鲜明的对比。
图片拍摄:自然造物
她的食物,经常是一碗白水,一个凉馍。如果想吃其他的菜品,则需要跪着切菜做饭,并不是做菜的地方太矮了,而是长年的体力劳动,让她时刻忍受着腰背疼痛的折磨。跪着,是她较为舒服的姿势……
图片摄影:自然造物
陕西省旬邑县王村
村边崖畔的土坡上
一孔土窑洞
漫天飞舞的黄沙
构建了库淑兰的世界
放眼望去
土墙、土洞、土炕
与黄土高坡完美地相融
也完美地单一
图片摄影:萧音扶柳
在这里
无论从哪种角度看
都是简单的土黄色
除了夏天的青草
除了库淑兰窑洞的墙壁
一幅幅绚烂多姿的剪纸作品
把土黄色封印在外
如奇光异彩的瑰宝
把这孔土窑洞
装扮成一座神奇富丽的殿堂
每一幅剪纸作品
都让人感觉神奇
生命树
鹿头花
剪纸人人
太阳妹妹
月亮哥哥
五毒动物
……
还有一幅画,艳丽的牡丹花枝上长出了大灯泡,灯泡里又生出了花儿的心,花丛中盘腿而坐的是剪花娘子,库淑兰说:“这就是我!”
绚丽的色彩
奇异的风格
即便是了解民俗风情的人
也看不懂这种剪纸
从何起、因何生
因为库淑兰的剪纸风格,从古至今,独她一人。
很多人好奇,库淑兰的剪纸风格是从哪里来的。她一般会说,是神托梦要她做剪花娘子的,还叮嘱她,做了剪花娘子就把剪纸铰好。
麻油儿点灯窑洞洞亮
天边边降下个剪花娘
豌豆豆开花麦穗穗长
心窝窝有话对谁讲
这段朗朗上口的剪纸歌谣,是库淑兰自编的。短短四句话,讲述她与“神”的来往,也讲述了她的一生。
库淑兰是典型的陕北乡村妇女,她的一生始终围绕着土窑洞的四周,被封闭在黄土高坡上。为家庭、为生活,辛苦操劳一生。从姑娘到媳妇,经历裹足、娃娃亲;从媳妇到母亲,她受到丈夫凶狠的打骂、伤害,更是经历了丧子之痛。(库淑兰生育了十三个孩子,夭折了十个。)这对一个母亲来说,不仅是毁灭性的打击,更是难以释怀的过往。
库淑兰如此描述自己的一生:“黑了明了,阴了晴了,吃了饱了,活了老了。”
开窗窗
闭窗窗
里面坐个绣姑娘
生活的磨练和痛苦并没有抹去库淑兰身上的人性光彩。天生菩萨心肠的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爱生活。剪小狗,剪小猫,剪神神,剪星星,剪月亮……她对身旁的事物充满了爱和关注,在彩色剪纸中不厌其烦地塑造着属于心灵的幸福。“神性”的梦境背后的她,是一个质朴真切的人,有一颗超然世俗的心。
一辈子生活在土窑洞的库淑兰,没有读过书,大字不识几个。然而在她的世界里,有着丰富的民间活态文化。她熟知天地万物、民风风俗,懂得敬畏鬼神,明白人情世故。
贫穷、病痛,只能束缚她的身体,而精神永远自由。
拿着剪刀,哼着歌谣。与天地精神往来,与心同行。
2004年12月19日,库淑兰在家中病逝,享年84岁。
直至去世,她的剪纸艺术,都没多少人知晓。这种剪纸风格,也随着她的消逝而消亡。
有人说,不适应时代的手艺,就应该消失。
有人说,一门手艺的消亡就代表着一个小型博物馆的消失。
你是怎么认为的?
剪花娘子把言传
爬沟遛渠在外边
没有庙院实难堪
热哩来了树梢钻
冷哩来了烤暖暖
进了库淑兰家里面
清清闲闲真好看
一把剪子撒出去
叫你童子把花剪
把你名声往外传
人家剪哩琴棋书画八宝如意
我剪花娘子铰哩是红纸绿圈圈
幅员辽阔的中国,还有很多手艺不为人知不为人道。跟随“传统活儿”,带你见识真正的民间手艺,是怎么做出来的,他们的真实生活现状,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