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建了超过250所学校,30家医院,99岁的香港企业家田家炳去世了

把慈善视为第二事业的田家炳,不仅给万千学子提供了无数上学的机会,还给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田家炳 图片来源:ttcepku

田家炳到底是谁,可能你还未必能说出来,但大多数人在学生时代里一定见过、听过“田家炳教学楼”、“田家炳实验室”、以及无数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

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会官方网站发布了《田家炳博士讣告》,这位集合了商人、教育家、慈善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香港企业家于今天上午安详辞世,享年99岁。

他的一生捐赠了130所中学、80余所大学、40多所小学,此外还有30家医院,逾1700家乡村图书馆,将总资产的80%都用在了慈善事业上,并于24年前成立了“田家炳基金会”,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田家炳(图片来源:tiandiyouqing)

但在这些间接受益于它慈善捐赠的年轻人中,鲜有人知道他其实是靠化工业起家的。纵观他的发家史,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在乱世之中抓住机遇的故事。

田家炳是客家人,1919年出生于广东梅州大埔县,与已经去世的霍英东,以及不久前退休的李嘉诚算得上是同时代的人。16岁时由于父亲的去世,田家炳不得不肩负起家庭的重担,因此辍学从商。18岁,田家炳离乡背井远赴越南做瓷土的生意。仅两年时间,田家炳就成为了越南最大瓷土供应商,占据了越南市场上60%的瓷土供应。然而很快,日本侵略者于1939年占领了广东,切断了田家炳从家乡往越南输送瓷土的渠道。

无奈之下,田家炳不得不转至印度尼西亚。1945年日本投降后,田家炳投身橡胶生产行业,在雅加达成立了“超伦树胶厂”,生产雨衣、胶鞋、轮胎等生活用品。1951年,田家炳引进了先进的行业技术,创建了“南洋树胶有限公司”,并在1956年赴日本考察PVC生产线后引入了全套PVC薄膜的设备。这一举动进一步确立了田家炳在印度尼西亚橡胶市场上的领军地位。

东南亚对于许多亚洲富豪而言,都是一块“福地”。资深中国事务观察家乔·史塔威尔在他所写的《亚洲教父》中指出,正是因为利用了东南亚政治和经济的无序性,在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地掘金的冒险者们才有了短时间内积累大量财富的可能性。此外,当时东南亚国家们也在政策上给予制造业诸多便利,一批商人因此而乘上东风。

不过,印尼的生活显然也并没有那么轻松。尽管田家炳在当地已经有所成就,但当时印度尼西亚排华倾向日趋严重,为了让自己的儿女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田家炳于1958年举家搬迁至香港。

1958年的香港正逢轻工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大量涌入香港的新移民组成了廉价的劳动力,低廉的人力成本使得香港成为塑料产品的有力生产基地。田家炳搬到香港的这一年,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营收突破1000万港元,利润突破100万港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塑料花大王”。搬到香港之后,田家炳在新界屯门填海造陆建立了田氏化工厂,生产塑料薄膜和人造皮革。后来他又向房地产进军,在在香港完成了田氏大厦以及多处工业楼宇开发,还于1992年在东莞创办了全自动化生产的田氏化工。

从制造业转移投资重心进入利润更高的房地产,是许多香港富豪进一步扩大财富的手段。不过,田家炳并不在此列,他始终专心做着化工生意。

超伦树胶厂

而在田家炳的后半生中,他也始终与慈善,特别是教育事业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直至去世。

“我16岁时父亲去世,仅初二的我不得不辍学接受父亲的砖瓦生意,这也使读书成为了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在我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20多年里,我也走访过一些欧洲国家,这些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教育也都非常发达。这些经历让我了解到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创业以及国家的兴旺发达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我希望通过教育把中国巨大的人口负担变成财富。”2006年田家炳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他对教育的看法。

1982年,“田家炳基金会”成立,以“安老扶幼,兴教育才,推广文教,造福人群,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宗旨。1984年,65岁的田家炳将化工厂的经营权交给下一代,并规定每年至少捐出工厂利润的10%于公益。

然而,在1997亚洲经历了金融风暴后,田家炳的企业和基金会的收入都大不如从前,到了2001年甚至出现了无法完成承诺捐款项的情况。为了履行捐款的承诺,80多岁的田家炳决定卖掉1960年代中在香港黄金地段九龙塘买的一栋带花园的别墅。但由于时间紧迫,这套最高市值达1亿港元的豪宅只拿到了5000多万港币的报价,当时的买家得知该房子出售所得是为了捐赠学校,还主动增添了400万港元的金额。

类似的事件比比皆是。比如说在2003年,田家炳为帮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完成一个募资计划,曾抵押房子贷款了600多万港元。而在2005年,为提前清付落实的项目捐款并扩大捐资,他将旗下的核心物业田氏广场出售并获得近3亿港币的款项,随后全部捐献给了内地的大学、中学。此外,还有一颗编号为2886的小行星以田家炳命名,名为“田家炳星”。

清远市田家炳中学(图片来源:mapio)

在田家炳的著作《我的幸福人生》一书中曾写道:“总结由一九九五年开始重点关注教育项目以来,获得社会人士的精神上的支持,使我的身体因心理上长期感到欢乐而更加健康,也把我的人生价值观提到最高的层次,更盼上天能让我多活几年,为社会、为民族多做些好事。”

2009年田家炳将名下全部物业转赠予基金会,退任为无决策权、无投票权的荣誉主席职衔。次年,香港特区政府对田家炳授予最高荣誉表彰“大紫荆勋章”。

在外人看来,田家炳的晚年生活则是刻板而又节俭的:早上6点起床锻炼,坚持做体操、散步;早餐只吃4片面包加上果酱;而从家到去田氏企业的地铁站,他也大多时候都坚持自己步行;居住酒店自带肥皂,外出吃饭只要一杯开水,甚至连衣服鞋子都是缝缝补补,甚至还有一件穿了40年的西装。

图片来源:zuef

其长子田庆先曾回忆,其小时候虽然住在别墅内,但却始终没什么零花钱,长大后,父亲也一直教导他们“留财富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子孙。”资助教育事业,就是田家炳所认为的积德。

在田家炳基金会的官网,你可以看到从西藏到浙江,中国的每一个省份几乎都有田家炳学校,其中最多的是他的家乡广东,而广东最多田家炳学校的地方则是他的出生地梅州大埔县——从中学到小学,再到幼儿园,总数共36家,而大埔镇的总人口不过55.3万。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