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政府收支亟需以绩效预算的理念计算成本收益

如果政府收支能够以绩效预算的理念精确的去计算他的成本和效益,从而凸显出它的绩效趋向,那么对于整个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者按:在7月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承办,北京零点有数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2018年绩效预算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谈到了绩效预算的重要性。他指出,如果政府收支能够以绩效预算的理念精确的去计算成本和效益,从而凸显出绩效趋向,那么对于整个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对于绩效预算这一个课题的重要性,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很多专家都知道,中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渐认识到的,大家稍微回忆一下中国改革开放大致的演进脉络就会看到,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绝大部分的收入来自于国有经济单位,曾经达到过86.2%,如果再加上集体经济的贡献率,那么那时候财政收入的来源几乎100%的,都是来自于公有制经济单位。

那个时候的财政支出主要是向国有制经济单位去拨发,那个时候我们理解实际上是在以自家的资金来满足自家的这样一种需要,叫做取自家之财办自家之事,所以那个时候财政政策我们讲究的是区别对待,把钱主要用于国有制经济单位,目的是为了扶植发展国有制经济,削弱以至于消灭私有制经济单位,在那样一种财政收支的格局的条件下绩效预算这几个字显然提不上来。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在最初的一段时间追求的是市场化改革,他的主线是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改革的结果就是经济的市场化,经济市场化所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反映就是GDP所有制构成的多元化,所以当GDP的构成多元化的时候财政来源多元化了,而财政来源不仅仅来自国有制经济包括各种不同的所有制的经济的时候,包括所有的企业所有的居民、所有的地区,这个时候财政政策必然走向国民待遇,不在实行那种区别对待式的差别待遇的那样一种财政收支的安排。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我的说法,我们的财政实际上走向了公共化的这样一种改革阶段。

那么,到了这个时候,随着钱来自于全体百姓,所有的企业所有的地区,当你随着所有的钱又要投放于所有的地区、所有的企业、所有的这种居民家庭,这个时候就开始产生一种要求,那就是政府的收支不仅要算帐,而且要比照家庭和企业那样算成本的效益帐。当然这里所说的成本效益就不仅仅讲的是经济层面的成本效益,而必须包括社会层面的成本和效益,因此在这个时候,绩效预算这几个字开始走入中国专家的事业,开始在制度层面上加以谋划,从试点向实质的层面去逐步的推进。

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作为一个标志,中国的改革由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我们都知道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内政外交、国防等等各方面,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无所不包的覆盖所有领域的改革的联动,这个时候作为统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我们确定的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是说我们要以一个现代国家的标准,打造适用现代国家的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当中一个核心的内容,就是预算的制度体系,预算的制度体系当中需要特别凸显的就是绩效预算,所以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个标识中国的财税的运行,已经迈上财政现代化的阶段。

大家注意到我们是在财政公共化的基础上或初步站稳财政公共化,这样一个基础之上,走上财政现代化这样的一个发展道路的。所以对于绩效预算的要求,不仅在层次上提升了,而且在范围上拓展了。翻看一下中国政府有关财政预算有关绩效预算改革的这种表述就可以看到。

在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财税改革的部署当中,提到预算的时候定位的目标就是全面规范,公开透明,请大家特别注意在规范公开透明的前面加上全面两个字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个全面不仅仅包括中国政府的财政预算,而且要包括其他的三本非一般预算,那就是政府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也就是他要把绩效预算的理念以及管理的规则,从一般公共预算覆盖到所有的政府预算,也就是所有的全部的政府收支,这是第一步。

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的时候,我们又在全面规范透明的基础上,又加了另外一个全面叫全面绩效管理,这里所说的全面绩效管理我的理解不仅仅是财政预算一般公共预算的绩效管理,而且要包括另外的三本预算。

中国的财政收支以及政府收支的规模占全部GDP的比例情况是这样,我们大体一般公共预算是20万亿,加上另外3本预算就是30万亿的冒头。中国去年GDP是82万亿,我们说他起码占到当年GDP的三分之一以上,大家试想如果这三分之一的政府收支能够以绩效预算的理念精确的去计算他的成本和效益,从而凸显出它的绩效趋向,那么对于整个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对于所有百姓、所有家庭的收益也将是影响巨大的。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